新浪科技 电信

爱立信冯映夺:GSM进中国的故事

新浪科技

关注


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冯映夺

编者按: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冯映夺以一位通信业老兵和亲历者的身份,做客新浪科技“30年IT印记”,回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故事。

嘉宾简介

冯映夺,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市场与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冯映夺于1994年加盟爱立信,历任多个不同职务,包括市场支持管理和GSM 与TACS网络设备定价等。他在中国市场的项目管理方面也拥有广泛的经验。2000年至2006年,冯映夺担任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兼中国移动全国业务部总经理。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31日,冯映夺担任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兼3G战略发展部总经理。2008年7月1日,出任现职。

在加入爱立信之前,冯映夺就职于瑞典运营商Telia Research公司,负责研究项目。

冯映夺毕业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精彩观点

·GSM是在大约94年进入到中国的,当时我记得在很多省份里边有些就做GSM的试验网,有些就拒绝做GSM的试验网,因为有些省份的领导当时觉得CDMA这个制式是更先进的一个制式,所以就在等CDMA。

·爱立信在英文里边叫Ericsson,当时有人建议把爱立信中文名字根据音译翻成 “一棵松”,名字很响亮。但是后来在中国取的名字叫爱立信。实际上这是一个当时在诺基亚的人给我们建议的这个名字,当时大家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好,就是说有爱、有立、有信。后来就把以爱立信、以信致远融入到这里面,非常好的一个名字。

·GSM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其中一个故事,我们管它叫“狼来了”,就是说我这儿有一个1999年5月份的时候做的一个市场计划,99年的时候我们就说中国2001年就会上3G,01年没有上,大家会说02年可能会上3G,02年没有上,就说03年,一直到现在咱们的3G牌照还没有发出来。但是3G牌照也是比较快了,最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也就会发下来了,3G在中国也会有一个跟2G一样大的发展。

·巨大中华这是中国的各个厂商崛起的一个总的代名词,这里边当然现在表现得比较突出的,就是大唐、华为和中兴。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竞合的关系,又有竞争,又有合作。我们非常欢迎竞争,竞争使得我们自己能够更强。

以下为实录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继续“新浪科技30年IT印记”的访谈。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冯映夺,冯总请跟大家打个招呼。

冯映夺:非常感谢,非常荣幸能够到新浪来做客。

主持人:冯总于1994年加盟爱立信,历任多个不同职务,包括支持、管理和GSM与TACS设备定价,他是我们电信业真正的老前辈,也是一位老兵。今天就由冯总讲述20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冯总,我们在2G时代选择了GSM作为主流通信制式,冯总,在GSM进入中国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冯映夺:在1987年的时候,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进入中国,它的制式叫TACS。在进入中国之前实际上在欧美第一代的移动通信已经开始流行起来,在北欧它是叫NMT,在美洲用的都叫AMPS,到欧洲其他的一些国家都是用TACS,跟咱们是一样的。

87年进到中国,我们是最先在广东和河北的秦皇岛开通了两个TACS系统,当时开通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它的容量是几百个用户,整个一个网络是几百个用户,第一代模拟通信经过几年的发展,到92年、93年的时候大约只有几十万用户,我们在93年的时候采访一些人,让大家看一看在2000年底的时候,在中国会有多少移动通信用户,当时大家都非常大胆地猜测,说我们到2000年底能够达到930万用户,待会儿我还会说,真正的跟这个数字是完全不一样的,是另外一个数量级的。

TACS第一代模拟通信在中国发展了几年,实际上就有两个厂家,一个是爱立信,一个是摩托罗拉,当时我们管它叫A网和B网。摩托罗拉在有一些地方建的是A网,爱立信在有些地方建的是B网,在有些省份也有A网和B网同时存在。为了避免很多的重复建设,所以当时在北京的电总,在卢尔瑞先生和李默芳女士的驱动下,做了一个A网和B网之间漫游的这样一个系统,就不用很多地方都建A网或者B网了。

 [1] [2] [3] [4] [5] [下一页]


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冯映夺

主持人:当时不同厂商之间的设备还不能互通?

冯映夺:对,通过A网和B网之间95年建起来的漫游,这样的话A网和B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就可以做了。然后GSM刚才你提到了,是在大约94年进入到中国的,当时我记得在很多省份里边有些就做GSM的试验网,有些就拒绝做GSM的试验网,因为有些省份的领导当时觉得CDMA这个制式是更先进的一个制式,所以就在等CDMA。

但是到了94年、95年的时候,联通当时在中国建起来了GSM的网络,开始大规模放号,当时没有中国移动,只是中国电信或者是电总,促使着他们下定决心尽快上GSM的网络。这样的话,在一夜之间所有的省份都上了GSM网络,从试验网到正式的商用网。自那以后,GSM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95年、96年开始,基本上是每年翻一番,一直到2000年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99年的时候每个月能够达到上百万用户进网。但是实际上后来,就包括到现在GSM的发展都是四百万一个月、五百万一个月、六百万一个月,都是在这个水平上高速的发展。

主持人:那以您在爱立信从业的经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有没有如此高的增长率?

冯映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它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其他的发达国家跟中国没有办法比,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立信是一个国际公司,总部在瑞典,瑞典总的人口是九百万,爱立信花了很多年在瑞典建这个网。但是在中国等于我们一、两个月就要建一个瑞典这样大的网。

现在如果能跟中国相比的国家,就是印度。印度现在有时候一个月的增长能够达到八、九百万用户。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刚才我说是95年开始的。这是94年的时候我还用的一个手机,是基于模拟系统的。我们在那会儿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用现在的话说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刚才我说1993年的时候大家都在预测, 2000年底的中国移动发展是一个什么样子?2000年是革命性的一年,就是从一个世纪到另外一个世纪的转换。

然后大家都在预测,预测2000年底中国移动通信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93年的时候大家猜到2000年的时候是900多万,94年的时候就变了,说至少要达到1300万,95年的时候说1300万也不行,咱们到2000年的时候一定会做到1800万,96年的时候又变了,那时候说我们2000年的时候要达到2100万,那时候越来越接近2000年了,97年的时候大家又猜测估计会达到3800万,98年的时候说3800万不行,要达到5000万,99年的时候说6000万。就包括2000年1月的时候大家还在猜测2000年底的移动用户数会达到多少?那时候大家说肯定会达到7200万,但是实际上2000年底的时候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量最后达到了8500万。

就是说大家都知道自己太保守,知道每次猜的都是太低了,每次都是特别想往高猜,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永远猜不准。

主持人:我们庞大的用户数量也造就了世界第一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其实在GSM制式进入中国的背后,它还涉及两大通信阵营的较量,就是GSM和CDMA。客观地讲,中国采用GSM制式作为主流,对这两大阵营的较量是否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冯映夺:是这样,刚才说了在95年的时候大家有一些犹豫,是上GSM还是上CDMA。支持CDMA的阵营就说CDMA是一个更好的技术标准,它比较绿色,加密性也比较强,等等。然后我们实际上通过这些年做通信,做移动通信,得到了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什么呢?就是说并不见得一个最好的技术、最完美的技术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应用,而是那些恰到好处的、能够满足更多人需求的技术,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GSM和CDMA是这样一个例子,现在全世界在前几年的移动用户中70%是GSM用户,30%是CDMA用户,到最近实际上已经到85%GSM用户,15%CDMA用户,有很多南美的运营商,包括北美的运营商他们都从CDMA转到了GSM的阵营。这个实际上跟现在的两个技术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就是我们说今后的4G是LTE呢还是WIMAX?有人说WIMAX是非常好的技术,要超过LTE,但是我们现在看到LTE的应用会是远远地超过WiMAX,WiMAX现在是作为一个补充的技术来发展的。

所以说CDMA和GSM两大阵营,GSM还是比较主导的,在中国的发展大家也能够看出来。但是现在中国电信把CDMA给接过去,再过几年CDMA也会向LTE发展,GSM通过WCDMA也会向LTE发展,包括TD-SCDMA也会向LTE发展,再过几年大家又回到了同一个方向去了。

主持人:基本上就是LTE一统天下。

冯映夺:对,现在是这样一个情况,因为在电信设备里头有一点表现得非常清楚,就是 “规模效应”。量越大,它的造价就越低,这造价体现在系统方面、手机方面、芯片方面,所以说如果大家都做LTE的话,LTE的造价肯定要比很少人去做的WiMAX低得多。


冯映夺收藏的各式爱立信经典手机

主持人:各位网友,爱立信除了大家印象里它是第一大电信设备商,我们回顾若干年前,它也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手机生产商。冯总今天就带来了他的一些压箱底的收藏,请冯总介绍一下。

冯映夺:对,刚才让大家看了一下这个比较老的模拟手机,另外一款比较老的模拟手机,这个天线是可以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搁在桌子上以后也能够比较好的接收信号。

主持人:请问94年的时候这款手机要多少钱?

冯映夺:大约两万块钱,一万多两万块钱。

主持人:真的是富人的标志。

冯映夺:中国比较形象,叫“大哥大”。然后就是几款非常标准的爱立信的模拟手机,这些手机都是我自己用过的,然后就出现了GSM的手机,各式各样的。这一款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GSM手机,它防尘、防震、防摔,建筑工人别在腰带上用的。我们那会儿跟客户在一起演示这款手机的时候,就说我拨通了你的号码,咱们随便说几句话,然后我就把这个使劲往地下一摔,再从地下捡起来继续说话,还是通着的。就是说电池也不会脱落,其它的玻璃,上面的屏幕都是防震防摔的。

主持人:这款手机是哪年上市的?

冯映夺:这个应该是在99年、2000年的时候。

主持人:在2007年,我的一位同事还拿着这个手机出来把玩,完全正常,可以通话。

冯映夺:对,后来爱立信就发展了一些小的翻盖手机,当时还是很流行的,爱立信的手机做了几年还是很流行的。后来由于竞争的关系,爱立信和索尼来共同组建了一个50%、50%的合资企业,大家现在也都知道,叫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从刚才第一款到现在大家用的只是十几年的时间。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的开头介绍过,冯总也是一位亲历过网络建设的老兵,请冯总回忆一下在十几年前您参与中国的GSM网络建设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冯映夺:实际上GSM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我这里有一些数字。其中一个故事,我们管它叫“狼来了”,什么叫“狼来了”呢?就是说我这儿有一个1999年5月份的时候做的一个市场计划,99年的时候我们就说中国2001年就会上3G,01年没有上,大家会说02年可能会上3G,02年没有上,就说03年,一直到现在咱们的3G牌照还没有发出来。但是我们想,可能3G牌照也是比较快了,最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也就会发下来了,3G在中国也会有一个跟2G一样大的发展。

咱们说几组数据,有一个是比较有意思的,2001年的3月份,经过了从87年开始,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达到了第一个1亿用户,到了02年的12月份,一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第二个1亿用户,2亿,然后再经过了一年多,04年9月份达到了3亿,06年5月份达到了4亿,07年8月份的时候,就是去年8月份的时候达到了5亿用户,又过了12个月,08年的8月份达到了6亿,现在仍然以每个月600万的速度在增长。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用户数会达到十亿,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整个发展中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1998年的时候,98年之前我们所有的合同,GSM合同、模拟网的合同都是以进口的设备来签署的,都是以外汇来签署的。98年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1月份,当时信产部的副部长杨贤足先生,杨先生管理联通管理了很多年,98年的时候杨部长把所有的厂家、所有的运营商聚集在一起,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本地化,生产的本地化、销售的本地化。所以我们从98年开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头把我们全球的供应商都给召到中国来,在南京建立了我们的生产基地,现在南京的生产基地是我们全球三大生产供应中枢之一。98年以后所有的合同也都变成了人民币的合同,我们叫本地合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大家现在也都感谢当时杨部长能够那么强有力地把大家召集起来,基本上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所有的进口合同变成了本地合同,对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发展、电信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再说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的话,我想大家在我这个年龄比较容易怀旧,那会儿看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都是我们自己亲身的经历,非常有同感。现在回忆起来GSM在中国的大发展,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时我们还创造了一首爱立信之歌,谁唱的呢?是刘欢先生唱的,刘欢先生现在唱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可能不是很多人听到过他唱的《爱立信之歌》,我不知道现在能不能分享一下这首《爱立信之歌》?


冯映夺的第一代模拟大哥大

主持人:好,分享一下。

播放《爱立信之歌》

冯映夺:这个《爱立信之歌》当时我们在做很多活动的时候都播放,包括每年的新年晚会,包括庆典的时候,或者入场式的时候都在放。说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爱立信那会儿还主办过乒乓球擂台赛,在全国各地一站一站地打,当时也是做得热火朝天。说起乒乓球来,2001年的时候那时中国申办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就把瓦尔德内尔请到了中国,作为爱立信的形象大使,支持北京的申奥。我们跟瓦尔德内尔也是到各个省去举行乒乓球比赛,很多我们的客户也都跟瓦尔德内尔打过球,支持北京申奥,后来北京申奥成功了,这虽然和我们的这个活动的关系是很微小的,但是我们仍然很高兴能够投入到这个大潮流里边支持中国的发展。

然后我们在99年的时候开始办了很多期MBA,这个也是爱立信作为第一个厂家来开始举办的,我们有很多的客户都在工商管理方面得到了培训,大家共同发展。

主持人:爱立信中国学院现在已经是桃李天下了。

冯映夺:对,所以在2000年、2001年那会儿很多人说我只知道爱立信两件事情,一个是你们的MBA班非常好,还有一个就是你们老举办乒乓球擂台赛。总的来说,这些年的发展是一个大跃进式的发展,大家身在其中,感觉到非常振奋,所以实在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主持人:冯总,关于爱立信这个称谓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不久前有一位美国公司的老总,他们进入中国现在已经做到中等规模的状况了,想取一个中文的公司名称,他当时就提了一个标准——最好这个翻译名称能够像爱立信那样,以爱立信,以信致远。所以请问冯总,“爱立信”这个翻译是哪位大师点睛的?确实很绝。

冯映夺: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爱立信在英文里边叫Ericsson(英文读音),在瑞典文里边叫Ericsson(瑞典语读音),所以当时有人建议把爱立信中文名字根据音译翻成 “一棵松”,名字很响亮。但是后来在中国取的名字叫爱立信。实际上这是一个当时在诺基亚的人给我们建议的这个名字,当时大家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好,就是说有爱、有立、有信。后来就把以爱立信、以信致远融入到这里面,非常好的一个名字,很容易记。感谢起名字的这位诺基亚那位先生。

主持人:这个称谓是哪一年定下来的?

冯映夺:这个应该是在八几年就定下来了。

主持人:也属于我们改革开放30年回忆“那些事”里边的一个小故事。

冯映夺:对。

主持人:我们今天知道爱立信是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但是我们回顾八十年代当时的场景,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绘,当时市场上的一个场景,就叫“七国八制”,冯总,爱立信是怎么在1G时代脱颖而出,并且在2G时代树立一个领头羊地位的?大家想听听这里的奋斗故事。

冯映夺:这里头有几点,一个是对本地市场的理解,跟客户的关系,对政府的支持,做一个很好的企业公民,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说在技术上的领先。因为你看在这些年爱立信一直保持着一个领先的地位,我们也看到其他的有些厂商,可能在核心网上没有做的太好,有些在网络的稳定性、质量方面没有做的太好,慢慢就跟不上发展了。爱立信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主要是我们在技术上的领先和对高质量的要求,我们的网络稳定性是非常好的,网络的稳定性是什么?就是能够保证让运营商们通过网络能够得到最大的投资回报,你要是网络不稳定的话,用户入网的速度慢,或者在网络上消费比较少的话,那么投资回报就会受影响。所以是技术上、网络稳定性上我们都是在这方面做的一直都比较好。

然后当然还有一个,就是说本地的供货能力,提供服务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做的比较突出的。把这几点都加起来,我想是我们到目前,以及今后还能保持这个领先地位的几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冯映夺

主持人:在1G时代,就像您刚才所说的只有爱立信和摩托罗拉两家厂商生产移动设备,那在2G时代呢?

冯映夺:当然1G时代还有一些其他的厂家,但是都没有进到中国来,包括一些日本的厂家。在2G时代,我们一直是八个厂家在争GSM市场,这几个厂家当然包括爱立信,当时的诺基亚,现在的诺西,包括当时的西门子,包括摩托罗拉,包括阿尔卡特,当然现在是阿朗,包括北电,还有华为和中兴,八家公司,一直在2G领域非常激烈地竞争。

主持人:回顾2G时代,其实我们还有一个事件值得大说特说一下,就是巨大中华的崛起。电信业也是我们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为数不多的有中国声音的这么一个领域,冯总您作为一个跨国企业的员工,在与巨大中华同场竞技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压力?

冯映夺:当然了,压力肯定是有,但是总的来说,我们是非常欢迎竞争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够不断改善自己、优化自己,使得自己在竞争中能够胜出。巨大中华这是中国的各个厂商崛起的一个总的代名词,这里边当然现在表现得比较突出的,就是大中华,大唐集团、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我们在巨大中华或者现在大中华,因为巨龙公司现在没有跟我们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了,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竞合的关系,又有竞争,又有合作,比如我们现在跟大唐集团在LTE方面的合作,包括我们和中兴公司在TD-SCDMA的合作,以及华为公司和我们以前也都是有合作的,我们非常欢迎竞争,竞争使得我们自己能够更强。

如果没有竞争,我倒觉得我们肯定工作效率没有现在高,对研发的投入没有现在大,对今后的发展肯定也会有一些懒惰在里头,所以竞争只是好事情。

主持人:冯总对竞争还是娓娓道来,颇有高手风范。我们刚才回顾了中国通信业过去30年的故事,我们选择在2008年底这个时间段来做30年的回顾,同时我们电信业有一个很精彩的巧合——那就是我们即将迎来3G时代。在这次访谈开始前的20分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已经公开表明,电信重组改革成功,3G牌照将于近期发放。我们还是请冯总对中国即将迎来的3G时代做一个大致的评价,预期爱立信能够在中国的3G市场里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冯映夺:非常高兴听到你说的奚部长做的最新讲话。刚才说过,我们99年就开始预计01年中国会上3G,但是经过了几年,今年年底、明年年初这个牌照发放,终于能够来到了。我想这个事情对各个厂商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对各个运营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对很多咱们中国的老百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爱立信公司在很多其他的国家,给很多运营商都已经提供了3G网络,3.5G的网络甚至有时候是3.75G的网络,我们推行的一个概念我最近也讲了不少,叫“移动宽带,无处不在”。怎么说呢?就是说当中国开始上3G,再过一段时间3G的网络,不管它是一个什么制式的,能够在主要的城市,甚至以后全部覆盖的话,给咱们人民的生活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现在比如说你用计算机来上网,在家里弄一根线,在办公室又到另外一个网上弄根线。在“移动宽带、无处不在”的环境里头,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你可以想像的任何地方,网络都给你覆盖得非常好,然后你能够随时得到互联网方面的应用,或者其他的增值应用。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那是“移动宽带、无处不在”。

作为2G, 3G,包括今后4G主要的推动者,爱立信是技术上一直领先的公司,我们期待着利用这个机会为中国的运营商、中国的老百姓提供我们最好的网络、最好的解决方案和最好的服务。我想今后如果从一个厂家的角度来看3G在中国的市场,我想还是刚才我说的那几点,就是说对整个市场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解,在技术和网络质量方面拥有领先的地位,然后还有强大的本地供货和服务能力。这些是在3G的竞争中胜出的要素,爱立信已经为中国的3G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主持人:最近20年,我觉得首先是电脑进入家庭,之后我们在上学或者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用上了手机,这是两件大事。在电脑进入家庭阶段的时候,我们熟悉了Intel这个词汇,也知道了Intel Inside,现在爱立信也在推广一个概念,叫做Ericsson Inside,这方面冯总阐述一下?

冯映夺:刚才你说的那两点非常好,就是说移动通信在十几年前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现在计算机也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所有的家庭,很多人都拥有了计算机。刚才你说Ericsson Inside,实际上爱立信和微软、高通、联想,戴尔、3 Group、Orange、意大利电信、TeliaSonera、T-Mobile、东芝和沃达丰等16家公司在GSMA的牵头下共同开展的一个项目。为了支持这个计划,GSMA开发了一个统一的移动宽带服务标志,可以贴在笔记本电脑或者其它移动宽带设备上面 ,这样消费者一下子就可以知道他用的这个设备是不是支持移动宽带。这其实就是把移动通信和计算机这个世界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计算机都有移动通信的功能,只要有“移动宽带、无处不在”的这个网络,他就能够得到所有的增值业务和互联网的应用。

我们现在包括3G,包括今后的4G,你要是简单地来描述它是一个什么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移动通信和IT世界的非常完美的结合。Ericsson Inside是把HSPA那个卡给内置到个人电脑里头,只是这两个世界结合的一个小小的例子。

主持人:各位网友,我们也即将告别过去的一年。在2009年里我这里也提出一个愿景,就是希望到时候我们都用上HSPA移动宽带,大家也都能够熟悉Ericsson Inside,非常感谢冯总的精彩讲述,谢谢大家的参与。

冯映夺:非常感谢,谢谢,希望能够以后有机会还能够到你这儿做客。

主持人:谢谢冯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