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软硬件

软银组建史上最大科技风投:是风投变了还是公司变了

新浪综合

关注

来源:好奇心日报

2017年8月11日,是软银CEO孙正义的60岁生日。

“60岁退休”是孙正义在采访中自称19岁就写下的人生规划的一部分。2015年,孙正义为自己选定了接班人,一位印度裔前Google高管。 

去年 6 月,孙正义突然在财报会议上宣布暂不退休,说“虽然不能握着权力不放,但希望在之后近10年里担任社长。”

消息公布后,软银股票大涨。从1996年开始,软银就成为了雅虎公司的股东。阿里巴巴、雅虎、盛大、Supercell都是孙正义先后投资的公司,回报超过千亿美元。

孙正义在股东大会上的这一席话,很快就化作一个大动作:软银要在未来五年里筹集一支千亿美元的基金。

上周日,软银正式宣布这支基金完成首轮筹资。这一消息是在美国特朗普访问沙特期间,由孙正义在沙特宣布。 

这个名为“软银愿景”(SoftBank Vision)的基金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相当于四个银湖资本和 15 个红杉资本。

虽然投资公司是出钱的一方,但并不是有了资本才有新公司。相反,过去四十年里,科技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形态随着科技公司成长的变化而改变。

这笔千亿规模的新资本也不例外。

手上的钱多,每一笔也比别家大 

在今年2月的股东会议上,孙正义说成立这样一个巨大的基金是为了下一次科技大爆炸:“我们预见到了个人电脑领域的大爆炸,预见到了互联网领域的大爆炸,我相信,下一次大爆炸会来得更为剧烈,为作好迎接的准备,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也就是软银愿景基金。”

1994年,软银在日本上市。1999年,软银集团公司成为以网络产业为主的控股集团公司。

如孙正义所说,软银预见了互联网的大爆发,投资阿里巴巴带来数百亿的回报,之后它作为排名第三的移动运营商业务靠率先在日本引入iPhone赶超竞争对手。

自从去年 10 月宣布Vision Fund的计划之后,孙正义就积极在石油国家奔走、筹集资金。现在,这支基金首轮已经筹集到了930亿美元。孙正义表示,在未来的六个月中,将完成剩余资金的筹集。

- 450亿美元,沙特主权基金;

- 280亿美元,软银; 

- 150亿美元,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Mubadala); 

- 50亿美元,苹果公司、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高通、富士康、夏普(已被富士康收购)五方各10亿美元。 

为了千亿美元基金的运营,孙正义将软银首席财务官拉吉夫·米斯拉(Rajeev Misra)拉来,担任愿景基金的负责人。在加入软银之前,米斯拉曾担任德意志银行全球信用交易负责人。

软银也已经成立了一支80人的团队,软银国际的CFO Alok Sama、深度参与软银收购Sprint交易的董事会成员Ronald Fisher、Linkedin的一位前高管Deep Nishar都参与其中。

孙正义本人将在愿景基金中扮演不同寻常的角色。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孙正义将是基金中唯一的“Key man(关键人物)”。

根据Preqin的《2017全球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报告》,2016年全年,全球的风险投资交易总额也不过是1340亿美元。 

孙正义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曾表示,愿景基金将与传统的风投不同,他们将寻求公司的控制权,大部分投资都将占到公司20%-40%的股份。“我们将成为最大的股东,拥有董事会席位,与创始团队讨论公司战略。”他说。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目前愿景基金已经有十几笔交易,单笔金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未来还将进行数百亿美元的交易。未来,软银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都将从愿景基金来完成。

已经公开的有这么几笔投资,都很大:

芯片生产商ARM。目前所有手机主处理器背后的架构都来自它。去年 7 月,软银以324亿全资收购ARM。2017年3月,软银将价值80亿美元的ARM股份,卖给Visionfund,新基金占股20%,包含在软银在Vision fund出资的250亿美元中。

卫星制造商OneWeb。目标是建立卫星通信网络。去年12月,软银宣布投资卫星公司OneWeb 10亿美元,2月,软银宣布将投资 17 亿美元,将OneWeb与另一家卫星公司Intelast合并,这些交易都将被归入新基金。

WeWork。共享办公空间。以170亿美元估值,向WeWork投资30亿美元。软银出资3亿美元,Vision Fund 出剩下的27亿美元。

滴滴。中国最大的打车服务,正在筹备全球扩张。滴滴近日筹集到一笔55亿美元的融资,其中50亿来自软银。这笔投资是通过愿景基金投资的。具体软银与愿景基金各占多少滴滴股份,还未确定。

Nvidia。全球最大的图形处理处理器制造商,正在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软银已经持有绘图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股票达4.9%,价值约40亿美元,成为英伟达第四大股东。愿景基金也可能收购其中的四分之一。

已经公布的这几家里,ARM和Nvidia已经上市并盈利;滴滴和WeWork规模很大,但还在大把烧钱;OneWeb在相对早期阶段。

它们最明显的共同点是,这些公司都想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

孙正义在演讲中多次谈到对ARM的收购,他看好物联网,而今后将由80%的物联网芯片都将来自ARM。“1万亿的物联网芯片就要来了,并且它们都需要网络连接。”他说。Nvidia也是一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Nvidia的图形芯片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机器智能的基础。

滴滴和WeWork分别瞄准出行和办公空间需求。OneWeb则是Google、Facebook都看好的未来通信方式,有望越过传统光纤铺设,在非洲等地区快速建立互联网。

科技公司最早并不像今天这样依赖风险投资 

这千亿美金要投的是科技公司。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八个上市科技公司是美国的微软、苹果、亚马逊、Google、Facebook,和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以及百度。

它们来自不同时代,最早的微软、苹果都在1970年代中诞生,直接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亚马逊、阿里巴巴、Google等公司都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出现。Facebook则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诞生的新公司。

它们的融资变化,则反映了过去四十年科技公司成长路径的变化。

微软、苹果基本和风险投资没有关系 

科技公司和钱的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起家就得靠投资。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编写了BASIC编译器,获得了第一笔收入。1977年,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找了一份写程序的工作,一边运营着微软公司。除了人员投入之外,微软一直也没有别的开支。

从成立到1985年上市,这家后来垄断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数十年的公司,并没有从风险投资那里拿一分钱。

成立于1976年的苹果,靠邻里在车库里手工制作的Apple I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一年后,苹果正式成立公司,找了原英特尔高管Mike Markkula帮忙写方案、拉投资,筹备Apple II的生产。

Markkula自己出钱加上几个投资机构一共融资60万美元。这个金额放到今天的中国,也就是很多送水果上门的创业公司的启动资金。

Markkula后来说当时这些投资机构最多还可以给500-800万美元,但苹果不需要,因为Apple II上市当年就卖了270万美元。3年后,苹果上市,募股1亿美元——这个今天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一度是福特1950年代上市后,规模最大的公开募股。

1990年代诞生的巨头都靠风投支持,找到了盈利模式

微软和苹果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为1990年代中期互联网爆发铺平道路。

亚马逊(1994)、Google(1998)、阿里巴巴(1998)、腾讯(1998)、百度(2000)都在那个时间段诞生。

可以看到,它们大多靠数百上千万美元的投资维持公司运作,找到了商业模式。

我们将全球八大科技公司的融资时间、金额整合到一张表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个科技公司从成立到上市,需要的融资和时间都变多了。

Google和腾讯都曾有过差点卖掉自己的故事。1999年年初,Google两位创始人一度想卖掉公司,开价100万、然后又降到75万但没卖掉。

但是很快,它们都找到了盈利模式,2001 年,Google靠广告销售开始盈利。腾讯则在 2003 年推出了QQ游戏,推出了收费的VIP服务。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都是用互联网颠覆传统零售业的公司。两个公司分别是靠家人和合伙人凑到了启动资金,之后靠风险投资做增长。今天两个公司的市值分别是4800亿美元和3000亿美元。

一个公司走向盈利,需要花的钱更多了 

这个变化是从Facebook开始的。

Facebook 是唯一一个在泡沫后出生的公司。那时,恰恰是互联网投资很冷的时候。 2004 年,马克·扎克伯格在宿舍启动了公司。成立不久,Facebook从Peter Thiel那里获得了50万美元的投资。接下来的数年里,Facebook获得的融资总额超过了苹果、微软、亚马逊和Google上市前获得的所有投资加上IPO募资的总额。

它在上市前尽可能的扩张,获得更多的用户。

上市当日,Facebook的市值达到1040亿美元。但是在那之后,Facebook也度过了一段备受质疑、股价低落的日子,一度跌破发行价。上市两年后,Facebook用广告营收证明了自己,现在,Facebook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值钱的科技公司之一。

Facebook上市是美国风险投资的一个转折点,在它之后互联网公司融资明显容易了。Facebook被认为是“独角兽”的鼻祖,一开始不追求盈利,大量融资抓住用户量、抬高估值的公司。在那之后越来越多。

资本都不想错过下一个Facebook、也愿意靠砸钱加速创业公司成为独角兽的过程。

原本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找到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快速被催熟。如今这个行业里的现金比1990年代任何时候都要多。

今天Uber、滴滴甚至Airbnb的融资额都超过了Facebook当年的融资总额。过去一年,Uber和滴滴各自的融资额也都超过了Facebook当年的融资总额。

Facebook在上市之前融资十轮,但是每一轮都是数千万美元,直到上市前三轮的时候才上亿。而Uber和滴滴在中国市场正面竞争的那两年,两家公司的融资都以10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计。

和Facebook不一样的是,它上市前,从高盛和DST拿了一轮5.5亿美元Pre-IPO融资。这笔钱是Facebook未来发展所需,但它并不需要靠投资支持公司运转,——当时Facebook已经在盈利,用户量、收入、利润等所有的数据都在健康增长,唯一的风险是用户正在转向手机,而当时的Facebook更多还是一个PC网站。

但是过去一年烧掉28亿美元的Uber和在中国市场因为政策不得不收缩的滴滴,他们拿到一轮几十亿的融资,却是真的需要花掉这么多钱。

创业公司纸面上的价值增长的更快 

知名硅谷投资人Aileen Lee 2013年的一篇《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让“独角兽”成为十亿美元创业公司的代名词:他们从零起步,还没上市价值就超过10亿美元。 

后来,10亿美元估值的公司越来越多,独角兽这个概念已经不够用了,硅谷又造出了“decadecon”的概念,来指代估值在百亿美元以上的未上市公司。

2012年滴滴上线,到2016年,Uber和滴滴各自账上都躺了100亿美元。与之相对比,苹果上市时募集了一亿美元,在当时已经是历史上最大的IPO。

而今天一个公司拿到一亿美元的融资,可能也烧不了多久。

更多钱流向了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而不是新公司 

值得投的公司在过去几年似乎变少了。硅谷著名风投a16z 2016年一整年的投资笔数只有2013年的一半。

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早期项目拿投资越来越难,资本倾向于投中晚期项目,到2016年第四季度,风投笔数的增长已经连续四个季度放缓,数量则跌到2014年的水平。 

而平均每笔风投的金额却在变大,这个趋势从2010年开始,一直保持至今。

Cooley的数据则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投资笔数比起去年同期下跌了10%,融资总额则下降了49%。 

走向盈利也需要更长时间 

Uber的天使投资人Bill Gurley曾警告称:资本的洪水让好的公司和坏的公司都浮在了水面,是过多的现金让创业者们卷入了不健康的商业行为。

美国估值最高的20家创业公司中,有7家在过去两年被持股投资机构下调估值。当中Palantir和WeWork等公司还出现过裁员或者大量员工离职的情况。

对于这些融资过十亿美元、估值上百亿美元,还没什么像样利润的公司,上市是唯一的出路。

如今,创业公司上市的时间,却被推迟了。通过尽可能久地保持私有化状态,这些公司通常无需在严格的财务和运营监管下运行。创业公司倾向于在上市之前拿更多的钱,而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更多的钱才能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意。

CB Insigts和PwC联合发布的2017 第一季度MoneyTree报告显示,近两年来,新诞生的“独角兽”公司一直没有恢复到2015年的热闹,欧洲在过去六个季度里只有一家独角兽公司诞生。 

只解决一个需求就能盈利的公司越来越少了 

滴滴和Uber都是最好的例子。

去年金额最高的一轮融资,滴滴一下子就拿了73亿美元。最终滴滴在中国市场赢了Uber。但是在政策的限制之下,滴滴很难再垄断中国的打车市场。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滴滴也很难再停下来。

去海外、去做无人驾驶、去研究人工智能,总之,既然短时间没法盈利,就要持续去讲新的故事。

融一大笔钱,滴滴可以用来扶持海外的公司、可以拓展金融方面的业务、也可以如他们最近宣布的美国研究院要做的那样,投资到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研究中去。

滴滴从软银等投资方那里拿到的55亿美元,大约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主业不够赚钱。为了维持估值,这些创业公司不得不持续去讲新的故事,滴滴去扩张海外市场,美团做打车和民宿,Uber做无人车,都是同样的道理。

相比今天最大的那八个科技公司,现在这些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复杂的多。

即使是即将上市、状况最好的Airbnb,也无法像微软、苹果那样,靠着一个业务就上市。Airbnb在短租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又宣布要做旅行目的地体验,还收购公司来做奢华独家、做自己的支付,请麦肯锡来帮忙研究长租市场。

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创业公司,现在很难走到最后。

要解决更多问题,就需要更多的钱。

竞争对手也都不缺钱,打败竞争对手更困难了 

这些已经很大的科技创业公司已经陷入了竞争的循环。

美团和点评合并以后垄断了中国的团购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已经不够挣钱了。靠着外卖,美团又和阿里巴巴、百度正面对上了。中国市场的外卖大战已经持续了至少三年时间。

最近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又向饿了么投资了10亿美元,美团点评在这个市场的烧钱也不太可能停下来。

全球都是如此,软银的投资也不例外。一方面,亚马逊向印度分公司投入50亿美元,软银投资的一系列印度电商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软银自己投资了东南亚、印度、南美、中国的打车公司。美国的Lyft也得到了汽车企业和海外资本的支持。这些公司使得Uber没法独占任何市场,走向盈利。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已经做了不少年、纸面规模已经很大的科技公司,还需要更多时间、更多钱才有可能进入正常运转,成为下一个Google或者腾讯。

而这些变化的出现本身,也和资本的推动脱不开关系。

不管最后是不是可以有效地把钱投出去,软银设立的千亿基金,迎合的正是这样的新世界。

现在已经很难说,究竟是公司决定了资本,还是资本在推动公司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