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余轶南:百万辆无人车量产并不难 核心技术是挑战

新浪科技

地平线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负责人余轶南
新浪科技讯 9月14日下午消息,新浪科技主办的“未来之境”的第二届新浪C+峰会近日在北京举办,在主题为“未来之径”的分论坛环节,新浪集团战略副总裁褚达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邓志东、地平线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负责人余轶南、ROOBO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尹方鸣、云知声创始人梁家恩围绕着无人驾驶汽车现状、未来、机遇和挑战发表了看法。
其中,来自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的余轶南,以地平线自动驾驶负责人的身份发表了来自一线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看法。
余轶南认为无人车实现100万台量产上路的时间点会很快,并且会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重构整个产业链。
不过,这位地平线自动驾驶的负责人也向观众介绍了无人驾驶中的技术挑战所在,他表示就目前来讲,感知技术是限制无人车发展的最关键技术之一。此外,地图路线方面的技术也存在挑战。
另外,硬件成本方面的降低来说,余轶南也认为并不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快,如果手机需要2年的时间,那无人车就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这个过程并不会自然而然。
最后,余轶南认为在无人车方面,中国公司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虽然在汽车领域在国际上相对有落后,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有很多不错的企业和人才。他也不认为无人车的普及或商用会造成就业威胁,他表示新的机会也会随之产生。(李根)
以下为余轶南发言实录摘选:
余轶南:我来自于地平线机器人,我所主要负责地平线机器人的自动驾驶技术,谢谢。
100万量无人车商用时间?
余轶南:我觉得我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但是我觉得应该很快。因为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面,无人驾驶的实现要比想像中的简单。但是这样一个实现到底是不是跟大众所想的无人驾驶一样。不过最多不超过2020年。
无人车的商业模式
余轶南:我很同意邓教授讲的商业模式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在某一些限定的场景下具有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大家能够很快的接受无人驾驶这样一个技术的事实。另外一种情况,可能就是类似于像今天的滴滴打车这种,他可能突然有一天发现你身边的滴滴打车已经不是人在开了,是机器在帮你开。这种技术上的突破,我觉得可能时间会稍微久一点,商业模式的突破可能会比较现实一些,或者是稍微早一些。
无人车的技术难点和挑战
余轶南:我觉得这里面有技术和非技术两个方面的难点。技术方面刚才说了,我们说像感知的技术,比如我要知道前面是不是有一辆车,或者是前面有一个什么障碍物,包括周边的。另外就是对于全局路径的规划,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地图的技术、定位的技术。还有就是本身你需要去控制车辆,当你有了周边的感知和路径的规划,包括全球的路径规划和局部的路径规划以后,你需要去控制车辆,你需要让车辆沿着你所希望它走的这条路去走,这些都是技术上的一些困难。非技术的困难,其实第一个我认为还是成本。今天其实坦率来说,我觉得一些非常贵的传感器已经是能做到无人驾驶了,但是它的确太贵,可能传感器加起来可以买十辆车。
除了成本降低以外,在汽车行业里面,车规的要求,不管是软件、硬件、耐久度、温度、湿度这样一些苛刻的条件,一个手机可能保持两年,一个汽车可能需要十年或者二十年,这些东西对于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认为这方面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无人车领域中国会弯道超车吗?
余轶南:首先路还有很长,整个无人驾驶这条路本身就很长。在这条比较长的跑道上,先跑和后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认为这个方向上,是一个全局的发力过程,这里面考量的还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协同的情境。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非常有机会,首先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并不落后,可能在汽车领域上稍微弱势一些,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现在的技术前提下,我们以更快的速度追前面的领跑者的前提下,我们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我并不认为前一万辆上路有多么大的困难,因为这个量很小,而且可能并不一定要拿着这一万辆赚多少钱,所以,越早期的落地越有利。就像今年新加坡落地的这件事情,某种意义上是测试,但你也可以认为它是实际的运营。这种算是提前落地的话,这种难度不大。
无人车是威胁?
余轶南:非常同意邓教授的观点,技术每次进步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具体到无人车这件事上,车辆给我们带来两个属性,一是交通运输,可以使我们更便捷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二是汽车带给我们的娱乐属性,很多人享受驾驶的乐趣。这发生在几百年前,当人天天以马作为运输工具的时候,马同样具备这两个属性——运输属性和娱乐属性。今天每个人都会开汽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骑马,可是我们会把骑马作为一种娱乐运动,假设某一天无人驾驶实现后,到那个时候开车就会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我相信汽车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