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信史》上周发布:记录140年发展

上海商报
一个多世纪前,丹麦商人蒂根创办的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办电报业务,由此揭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评价上海电信的发展史是整个中国电信业发展的缩影。
上周,这本记录了上海电信140年沧桑历史的《上海电信史》出版发行。
如今,拥挤的交通状况让人们无法忍受,可是在80年代,打电话曾经和坐车一样,并列为上海两个老大难问题。
6位电话号码用了32年
1988年12月29日,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在会见邮电部副部长宋直元时,说:“上海的电话质量特别差,我家客厅的电话总是错号。上海一是坐车难,一是打 电话难。1989年我们很困难,市里的投资压了一半。但电话总是要保的。我们宁愿承受一些痛苦,也要把电话搞好。”
当时,上海电话号码还只有6位,从6位升到7位,历经32年时间。一些公司经理甚至开玩笑说,我们经常同外商打交道,如果有一天递上的名片印上了7位电话号码,生意就好做多了。
视频电话出现在20多年前
王晓初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抚券长思,电信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个在变革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的进程。每一个时期,电信业都会随着社会环境、产业技术、市场需求的转换而改变。”
在《上海电信史》中不乏这样的细节。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视频通话变得普遍,通过QQ、微信视频,人们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时时相见。其实,最早的可视电话出现在上海,那时还只有80年代。
1987年,3月25日,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联网。当时举行的“可视会议电话联网试传仪式”上,几位领导跨地区互相问好,会议气氛十分活跃。交谈中屏幕上显示出一帧帧现场实景,在场人员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便是上海最早开办的可视电话业务。
到了1989年,上海相继面向公众开放了至东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可视电话业务。但因为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图像扫描速度慢,清晰度低,加上业务受理采用预约方式等问题,用户寥寥,未能形成市场热点。
中国电信是移动电话的鼻祖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中国电信是固定电话和宽带网络的运营商,直到2008年才进入移动通信领域。
其实,我国第一张移动电话网络是中国电信建设的。
1982年,一套国产化的移动电话网设备诞生了。首个移动电话激战设在了上海七重天宾馆楼上。这是上海最早使用的移动电话,也是中国大陆开办的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
1986年,上海电信与摩托罗拉公司签约,引进国内第一套900兆移动电话系统。初期上海的移动电话手机只有摩托罗拉8500型,体积大,重776克,价格也要上万元。因此,购买者多为企业老板,因此被称为“大哥大”。
上网费捆绑电脑销售
今年初,上海电信宣布上海城市化地区基本实现光网全覆盖,其光网用户突破260万户、平均带宽达到16兆。
光网宽带早就成为上海电信的主流业务。上网业务可以回溯到2000年。当时,电信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固定电话市场趋于饱和,电信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上网业务成为市场突破口。
2000年,上海启动了家庭上网工程。并推出了包月制上网和品牌电脑捆绑销售的优惠活动。彼时,凡购买指定机型电脑的家庭,均可以获得上海电信赠送的上网费、IC付费卡。
电话轶事
5位电话号码引发商战
1928年3月,上海的电话号码统一变为5位。出人意料的是,这也在上海滩掀起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商界竞争。
电话叫车,离不开电话号码。当时美商云飞公司的电话号码是“30189”,谐音“岁临一杯酒”,它的宣传手册上写着:“请君只须电铃一响,运飞轿车马上开到。 ”
祥生出租汽车公司老板周祥生则为自己公司谋到了“40000”电话总机号码。之所以独独钟情于“40000”号码,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口有四万万左右,上海电话号码最高有了五位数,他希望借用40000电话号码来象征四万万同胞。
一封电报可买几十斤肉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但电信技术仍遭到抵制。对于外国在华申办电报之请求,清政府一概拒绝。直到1881年,政策终于破冰。
“按当时的物价,银元1角可购买大米16斤,或烧饼80个,肉2.1斤,糖5斤,鸡蛋30个。”老百姓发一封电报,相当于吃二三十斤猪肉。
电话月租费4银元乏人问
1907年,在南市区弄门外新码头里街的一间民房里,电话沪局成立了。虽然每部电话4银元的月租费比租界中的“洋电话”便宜,但很少有老百姓敢“吃螃蟹”。
1908年6月25日,华洋公司在现在的江西中路232号建成新电话大厦。这是中国第一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在“开业酬宾”之际,所有市民安装电话的最初3个月概不收费,以后每两个月收费1银元,资费大大降低。但长途电话在上海出现,依然等了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