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软硬件

身份证:你是谁不再是谜

计算机世界

关注
早期格式较为规范的介绍信,包含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内容。而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加盖公章。
2004年5月16日,国家一级演员单秀荣手捧北京警察博物馆赠给她的“全国首发第一张身份证”的收藏证。

你是谁?怎么证明你的身份?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还用说吗,身份证!

但你可曾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通行的身份证明只有一种:介绍信。薄薄一张纸,离了它,出门、办事寸步难行。

60年间,证明我们身份的这个小小物件,经历了多么巨大的跨越……

■ 本报记者 李响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兴镇的冀忠学是村里有名的精明人,在1975年时,他常常被村长派去林场联系工作。每次出门时,他的包里总要带上厚厚的一摞介绍信和证明材料。因为,“我”是谁,完全是介绍信说了算。

1987年,湖南妹子赖春梅跟着村里其他的年轻人南下广州打工,刚开始大伙都揣着一大包证件:户口本、学生证、毕业证、介绍信、结婚证……不小心丢一个,到了广州都办不了暂住证。后来他们有了身份证,除非要结婚,一般只要一个“小卡片”就够了。

2004年,浙江省湖州市劳模秦兰英第一批领到了二代身份证,之后的两三天,她去银行给自己的轴承配件厂贷款,就是因为这张小小的身份证,银行甚至调高了她的信用额度,让她成功地贷到了款。

现在,冀忠学和赖春梅也都领到了二代身份证,回忆起过去拿介绍信的日子时,他们不禁感叹:“一张小小的身份证,方便了多少人啊!”

拜拜,介绍信

“以前没有身份证的时候,出差、探亲,不管干什么,只要出门,就得带着介绍信。”冀忠学回忆道,那时候无论是谁,只要出门,不管是联系工作还是出门旅游、坐火车或是住招待所,甚至去邻村走个亲戚,都得开介绍信。介绍信就是每个人的身份,“没有它,简直是寸步难行”。

介绍信本身其实很简单,一般就是手写的两行字的证明材料,告诉接待单位你是谁,什么时候去他们那儿,干什么,然后盖上公章。而“公章是介绍信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加盖公章,介绍信就是废纸一张。

“每次开介绍信都特别麻烦。”冀忠学说,那时候工人开介绍信相对容易一些,只要工厂里的公章就行了,而且有时候,工作证也能稍微管管用。但是农民的介绍信必须大队、生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都证明,也就是说,每办一件事,都需要三封介绍信。

直到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活动变得活跃起来,证明身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根据史料统计,1985年,城市有关单位要求证明公民身份的事项多达数十种,比如参加选民登记、升学、就业、办理公证、到邮局提取汇款包裹、到信托商店寄卖物品、购买车船机票、外出探亲访友、旅游、投宿旅店等。找单位开介绍信的次数越来越多,也颇为繁琐,而且开始有更多人认为,自己的私事必须要经过单位、领导批准,这是“不合理的”。

身份证就在这时应运而生。1984年4月6 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公安部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有关技术和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在自行研制并且借鉴外国之后,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形式被确定为聚酯膜塑封的单页卡片。

1984年8月30日,首批试点的北京市380名居民领到了新中国的居民身份证。当天,首批身份证的颁发是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文化部大院里举行的,经过上级单位层层考虑,当时38岁的中国歌舞剧院的歌唱家单秀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公民。

1985年9月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条例中规定所有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除服现役的人民解放军军人、人民武装警察、依照法律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劳动教养的人员之外)都应当申领居民身份证。

用科技保护身份

截至1992年,全国基本完成了身份证的普遍发证工作,约8亿公民领到身份证。居民身份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中国公民的生活。但第一代身份证的聚酯膜塑封技术过于简单,这导致了问题也接踵而来。

2006年,北京市石景山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关于身份证的官司——李先生5000美元的定期存单丢失后,被人用伪造的身份证冒领,于是李先生以没有尽职核对证件为由,将工商银行告上法庭。

究其原因,这起案件最终归咎于第一代身份证的弊端:存储量小,有时会产生重码的现象; 科技含量低,安全防伪、安全使用性能较差; 容易被伪造,而且无法迅速有效地对公民进行人、证统一认定等。

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1996年,第二代身份证更换工作开始正式立项进行。2003年6月28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1月1日实施),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新一代身份证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浓缩了IC卡和无线射频识别等多项技术的二代证,正反两面都是彩色印刷,正面有签发机关和证件有效期限,背面则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彩色照片、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等。二代证表面的9项可读内容经过加密,被存储在芯片内。并且,读写身份证的设备完全不需要接触身份证本身,在一定的距离内,阅读器可以通过无线射频信号感应读取。

此外,最初为防伪而研发的第二代身份证,由于采用了智能芯片技术,具备了大容量的存储能力,可以将写入的信息分级管理,按不同的安全等级加密,设置权限保护,并随时对数据进行修改。“第二代身份证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身份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机读功能,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检索,通过计算机和信息化系统核查。”

相关人士指出:“造假证者可以把第二代身份证表面做得和真的有点像,但其不具备读写芯片的能力,犯罪分子的造假难度将大大提高。”

“二代证采用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牵扯到太多环节和要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公安部科技委主任李润森告诉记者,从1996年申请立项到 2004年3月开始试点,二代证在探索中曲折前行了8年。

据介绍,二代证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攻克以下三个技术难点:第一,二代身份证的使用环境十分恶劣,因为和银行卡不一样,身份证需要频繁拿出来使用,所以在抗外力、抗静电等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二代证要求不同地区的公安部门实现联网和信息共享,这对公安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某个地区的信息没有上网,就会造成人口管理的盲区,整个信息中心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第三,二代证还涉及汉字编码标准的问题。大量人名和地名中的生僻字,给人口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不小的难题。

身份证的意义变迁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身份证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1984年初秋,新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刚领到身份证不久,就去邮局使用了一次。她回忆说,当时自己独自走在去往邮局的路上,不时往“的确良”衬衫兜里按按,感觉硬硬的东西还在,心里便踏实了许多。“的确良”的衬衫兜里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她为电影《归心似箭》录制主题歌《雁南飞》的200元汇款单,一个是她刚刚领到的“身份证”。

那时候的身份证,不仅是身份的证明材料,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单秀荣告诉记者,当时在考虑谁第一个领证时,首先要政治上可靠,不能发给有犯罪前科或者有可能出问题的人,其次在社会上要有一定的影响,还要年龄上合适,她当年38岁,事业也是最高峰。经过综合考虑,单秀荣被定为第一个领证的居民。如今,被称做“中国第一公民”的单秀荣,那张身份证已经被北京警察博物馆收藏。

而到了二代证,人们对身份证已经习以为常了,能较早领到二代证,虽然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也并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成分了,人们更多地回归到关注身份信息上。众所周知,一代身份证上面记录着姓名、出生日期、住址、发证机构、有效日期、身份证编号和一张黑白照片; 在更换二代证时,人们也对其上面需要记载的内容展开了一番讨论。

由于二代证是为了防伪而生,其上携带的信息要多于一代身份证,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二代证隐私问题的关注。“读写器会不会在我不知情的时候读取了我的身份信息?”“二代证上面是否应该加入生物信息?”“哪些信息应该被记录在身份证上?哪些不需要?”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段成荣等专家认为,身份证本身承载的信息只要是基本信息就足够了,因为身份证背后连着的,是巨大的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在规划这个数据库时,每一条个人信息都包括了40多个数据项。尽管身份证只储存了其中的9项,但只要进入公安内部网络和人口信息数据库,就可以很快查询到详细的信息。所以没有必要让身份证承载太多的信息,因为身份证只是提供数据库检索依据的工具。事实上,仅使用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基本上就可以辨识公民身份了。

身份识别技术演进

解放初期,身份识别几乎毫无科技含量可言。除了介绍信这种人工证明材料之外,有些地区有类似身份证的东西,上面除表示姓名、性别家庭情况之外,会特别标明十指指纹分别是“斗”还是“萁”,以供鉴别。后来随着照相技术普及,人们开始用照片比对。不过,这种方式除了人工识别不够严谨之外,造假也是非常容易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身份识别开始出现新的方式。比如银行采用密码来鉴别,这种通过密钥或口令的方式,避免了人工鉴别身份可能出现的差错,大大提高了身份鉴别的准确性——只要不把密码透露给别人,基本上可以做到安全。

然而,技术进步是把双刃剑,黑客技术让简单的密钥能够被破解。而人为制定密码,也往往利用生日、电话号码等,常常有规律可循。因此,密码也并不足够安全。

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密码、钥匙等方式鉴别身份,生物识别技术开始受到重视。它使用脸相、指纹、虹膜、笔迹、声纹、步态、DNA等这些人体本身特征进行身份确认方式。这种技术相对传统而言,是一次重大飞跃,其特点是确认身份具有惟一性,不会遗失,难以伪造。它将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权益乃至国家安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