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股

Slack选择“直接上市”,底气在哪?

虎嗅APP

关注

文/古泉君

6月20日晚,历史上增长最快的SaaS创业公司Slack正式登陆纽交所,这家公司于今年4月27日递交招股书,到现在还不到两个月,之所以有这样的高效率,是因为 Slack 并不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IPO,而是选择了“直接上市(directlisting)”,不经过承销商,不发新股,投资者也会被允许立即开始出售现有股票。

据福布斯报道,Slack参考价格定为每股26美元,估值达157亿美元。

高速增长下,是盈利的困境

Slack是全球知名的协作平台,国内的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等,都算是Slack的“学生”,

其增长速度令人侧目,被视为史上成长最快的SaaS平台,天时地利人和,它都赶上了。

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曾与合作伙伴Eric Costello、Cal Henderson和Serguei Mourachov共同创立过图片分享平台Flickr,后以3.5亿美元的价格被雅虎收购。

那个“开发游戏偶然建立了协作平台”的故事想必你也听过,在此就不赘述,总之,这几个人有着浓厚的“硅谷范儿”,经验丰富。Slack是一个追求“效率”和“轻”的团队,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现代、极简的用户界面设计中,实际上,Slack一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销售团队,初期的增长全靠口碑传播。

Slac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和“开放性”挂钩,其集成了Dropbox、Google Drive、Trello、Github等各种市面上的第三方服务(目前集成的服务已经超过90款),具有很强的扩展性。而国内的一些Saas平台,虽然也有Slack的很多特性,在一些功能上甚至做得更好,但“开放性”这一点上,没有一家能够做到全兼容。

总之,凭借着高效率以及全平台,以及赶上了全球白领们对邮件系统天怒人怨的时机,Slack获得了高速增长,创立8个月估值就达到了10亿,其招股书显示,目前日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付费人数已达8.8万人,付费超过10万美元的用户已达575人,截至目前,Slack共进行了10轮融资,总计12亿美元。

但是,Slack的营收,就不如增速那样耀眼了。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Slack的营收分别为1亿美元、2.3亿美元和4亿美元,而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1.47亿美元、1.4亿美元、1.4亿美元,营收稳步上升,但亏损非常稳定……

Slack也开始开源节流,首先被砍的就是营销费用。前两年,Slack在营销上的支出为970万美元和800万美元,虽然Slack没有销售团队的支出,但他们相当依赖广告投放, Meltwater此前的文章提到,Slack在2018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谷歌AdWords大举投资在线广告,截至2019年2月,该公司每月在SEM上的花费超过800万美元,如今招股书显示,Slack已将2019财年的营销支出削减至270万美元。

直接上市,底气何在?

Slack是第二家在纽交所直接上市的公司,第一家也很有名,流媒体音乐音乐平台Spotify,于去年4月3日登录纽交所。2018年2月初,美国SEC批准了纽交所于2017年3月提交的修改上市流程的提案,允许公司直接上市。

财富杂志的艾琳.格里菲斯(Erin Griffith)曾评价称:“如果说首次公开募股就像一场婚礼,那么直接上市就像是私奔。”

直接上市的好处是省却了繁琐的步骤,节省了等待时间,还没有中间商(投行)赚差价,Spotify的直接上市算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在上市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为Spotify给出的指导价格每股为132美元,而上市时则以165.90美元开盘,较指导价格上涨25.7%,目前每股也达到了149.30美元。

但由于没有了投行提供帮助,上市后的股价将完全由市场决定,有没有买你的股票,股价如何,没人能保证,也就是说,这条路只有现金流充足,品牌形象和业务模式鲜明易理解,且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信心的企业才能选择。

那Slack呢?

第一,Slack确实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暂不需要上市来筹集大量资金周转业务,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1月31日,该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41亿美元,还足够亏上几年的。

第二,品牌形象和业务模式,Slack在企业服务市场已经足够有名,无需靠IPO宣传,C端也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业务模式也很明晰,平台提供服务,企业交钱就行了。

第三,Slack如今的付费用户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营收稳定,而B端公司也不像消费者买衣服、吃饭那样随意,在选择了一项企业服务后,迁移成本较高,所以B端客户的粘性很强,如今Slack的付费用户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营收稳定,虽然还在亏损阶段,但Slack认为自己已经有底气,去相信自己的股价在市场中不会有太糟糕的表现。

总之,直接上市省时省力,Spotify和Slack已经趟平了道路,未来那些有较高知名度,业务模式也很健康的公司(也就是“独角兽”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这种模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