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治网瘾?“堵”前不如先“疏”

红星新闻

关注

短期内让孩子们摒弃原本熟悉的互联网和手机,无疑是一大考验。即便它是一道“营养餐”,端上桌后会否遭遇类似“哄小孩吃饭”的境况?

一直以来,如何规范未成年人手机上网的话题都很热门。今年两会,有代表建议,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防止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建议国家扶持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网络,以控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而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等,则可以过滤掉不健康信息。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各方围绕未成年人手机上网问题,不断寻求解决方案,进行社会共治。如何管控好未成年人手机上网,减少网瘾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事关教育事业和国家未来,兹事体大,任何建议方案都在可探讨之列。

应该说,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究其蕴含的治理逻辑能否取得预期之效,则需要进一步评估论证。

人们大体明白“堵不如疏”的道理,但是能存乎于心,未必能运用之妙。比如,在对待未成年人游戏成瘾上,个别家庭因强行没收孩子手机而引发悲剧已然说明问题。而开发未成年人专用上网手机和网络,短期内或难以实现,让他们摒弃原本熟悉的互联网和手机,无疑是一大考验。即便它是一道“营养餐”,端上桌后会否遭遇类似“哄小孩吃饭”境况?好比家长做好了营养餐,对孩子讲“这个营养,你要多吃一点哦。”但任凭大人苦口婆心,孩子未必会张口就食。

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担忧,源自于孩子们沉迷手机尤其是手机游戏,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但手机和网络的“原罪”,又是一个伪命题。

早年,电视也曾被某些人视为“罪魁祸首”,认为看电视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和健康。近年,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又让学校和家长如临大敌,担心孩子染上网瘾、游戏瘾,影响其健康成长。

但就此归因电视、手机,则会有失客观。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网上学习(89.6%)、听音乐(65.9%)、玩游戏(61.0%)。这表明,从总体上看,未成年人上网,“学习”仍是第一位的——手机和网络首先是学习工具。社会和家长不应担忧手机上网本身,而是上网后干什么。即使是游戏,也非洪水猛兽,适度游戏可以益智、减压,过度沉迷才是真问题。度的把控,才是问题症结和监管重点。未成年人手机上网本质上是管理问题,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多层面的配合监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考虑到网络尤其是网游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巨大,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最大程度地控制、降低、减少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前述代表建议的“控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具体做法上,可以从产品端调整控制未成年人游戏的时长,加强未成年人游戏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包括对未成年人游戏产品进行分级管理等,以此保障上网内容(包括游戏)绿色健康,使用时长合理可控,从根源上强化“反沉迷”监管。这一链条上,企业、家庭、学校等应各尽教育、监督之责。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