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人民日报评论:授课变“售课” 在线教育莫成“流量生意”

人民日报

关注

作者 杨三喜

“花9块钱买10节课”“49元33节课,再包邮送教辅材料”“19元20节课,另享受价值499元大礼包”……近日,有媒体报道显示,寒假期间,不少家长和孩子被线上课程广告“包围”,不少机构以低价噱头引家长“入网”。然而,低价课程只会点到为止,只有购买正价课才会系统讲解。在线教育领域充斥着市场营销、引流套路,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在互联网行业,低价引流、吸引用户是惯用手法。问题是,教育不同于其他消费产品,关系孩子的学习成长。倘若优质教师供给跟不上、教学效果达不到,即便看起来很优惠,家长们也会因“不实惠”而选择用脚投票。在此过程中,家长损失了时间和金钱,孩子耽误了精力和机会。授课变“售课”、教育成“生意”实属不该,也应引起高度警惕。

究其原因,在线教育的爆发式增长,与资本投入密不可分。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线教育行业的融资接近400亿,而2019年同期不过百亿。对教育行业而言,有资本是好事,可以更好引进优质师资、开发优质课程,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要看到,资本注入后,往往追求快速做大,由此引致的“烧钱大战”让不少机构把主业放在了“市场”而不是“内容”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认清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在线”的形式、“资本”的收益,才能促使这一行业回归教育发展的正轨和初心,以更多资源投入到教学研发上,用硬实力换得好口碑、赢得大市场。

教育,无论是线上授课还是线下课堂,都是“慢事业”,既快不了,也不能快。从教育规律而非市场因素出发,教师的引进培养、课程的开发提质,需要长足的耐心和持续的付出,离不开久久为功、细水长流。相较于一些平台的“重心错位”,如一些教师无证上岗、部分教师劳务外包、教学缺乏连续性等,堪忧的教学质量损伤了学生的学习权益,也最终会伤及自身品牌的成色。多一点发展定力,多一些尊重规律,持续在教师、教学上发力,用优质的课程服务吸引和留住学生,在线教育就能真正成为校外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新事物,在探索发展中出现走偏现象也属正常,但不能漠视不管、放任不治。因此,更好助力在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治理应该“在线”。这就需要教育、工商及行业协会等协同发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在课程内容、广告宣传等方面明确规范、划出底线、强化监管,进而引导企业将更多精力和资金用在品质提升上,共同维护基础教育生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需求。

一位家长对购买的在线教育阅读作文课评价道,“功利性很强,不强调思维方式和基础素养的提高”。教育,要少些套路、少些功利,多些真诚、多些务实,让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在线上线下、网上网下遍地开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