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股

阿里香港上市 东南亚成全球化的下半场

中国企业家杂志

关注
美股100分时图

美股100分时图

东南亚有着深厚的人口红利和互联网潜力,阿里的全球化战略要想成功,仍然绕不开东南亚。长期以来,香港是东南亚的“离岸”金融中心,阿里在香港二次上市,也将增强它在地区的商业影响力。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哲铭

11月13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网站提交初步招股书文件,正式启动港股IPO。这是时隔12年后,阿里重新登陆港交所

和当年将B2B业务拆分上市不同的是,本次阿里将新发行5亿股普通股新股,新股与阿里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股将可互相转换,每一份美国存托股可转换八股普通股。据悉,发行价将于11月20日左右确定。之前有传言,市场机构希望阿里能给一定的折扣询价。但14日中午,上证报报道,阿里在港交所上市的最终发行价定为11月20日当天阿里在纽交所收盘价的1/8,不会给予市场折扣。《中国企业家》从接近该交易的人士处获悉,确有其事。

本已经在美国上市的阿里,为何选择再次在香港上市?

从账面上看,阿里并不缺钱,根据其在11月1日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截至二季度末,阿里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高达2341.8亿元人民币,比财年初的1899.8亿元,增加约442亿元。上述人士认为,“阿里在港上市的一大好处是拉近和本地及区域投资者的距离,丰富和扩大股东基础,并且,香港与纽约存在时差,两地上市能满足投资者全天候交易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流动性。”

阿里在香港二次上市并不仅仅只有这个好处,还有另一个“隐性收益”。据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分析,近年阿里巴巴着重布局海外市场,尤其在东南亚有很多重要战略布局。“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阿里)在香港上市,这将是它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通过港股扩大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再通过东南亚市场推进全球化。”

上述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从东南亚,从华人聚集地区起步,最终走向全球。香港成为(阿里)重要的起始站。”

打新!打新!

事实上,阿里选择重新在港上市的时机非常“巧妙”。今年双11刚刚过去,根据阿里公布的数据,11月11日全天,阿里平台的总成交额(GMV)达到2684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双11的全天成交额2135亿元增长25.7%。马云对此表示,“双11的数字是超过预期的,超过了大家对今天经济形势的预判。”

超预期的GMV某种程度上给了投资者信心。《中国企业家》从金融机构了解到,由于时间窗口太短,有些机构来不及申请额度只好错过。《中国企业家》还从互联网券商处获悉,个人投资者对申购也相当踊跃。据悉,互联网券商富途证券此次为阿里预留了100亿港元的孖展额度,并推出“阿里IPO•组团打新”优惠活动,专为打新阿里的港股投资者。从另一家互联网券商处获悉,其配售基金开放3天,募集规模已经有1000万美金。

但本次阿里赴港IPO,收益最大的还是软银。根据公布的初步招股书文件,软银仍持有阿里25.8%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创始人马云持有6.1%的股份,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持有2%,而包括马云和蔡崇信在内的全体董事和高管合计持有9%的股份。

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有一套著名的“时间机器”理论:各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阶段不同,比如美国比日本先进,那就先在美国发展,等时机成熟再带着美国经验进军日本。这就仿佛坐上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的美国。这样不仅能快速取得成功,也能帮助当地快速提升互联网行业。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孙正义在美国“收获”了雅虎之后,又在中国投中了阿里。如果说,2007年,阿里把B2B业务分拆在港上市,中美两国在互联网存在较大差距的话。那么,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中国依靠经验积累、人才、供应链等优势,已经在移动支付、网购、物流、共享经济等领域与美国同行相比并不逊色。

在接近阿里的人士看来,“中国已经不再是时间机器的目的地,而是起点。而东南亚则成为新的目的地。”

下一站东南亚

相比于中国,东南亚的整个电商市场才刚起步,网购仅占总购物量的3%,买家的消费习惯也刚刚从PC转移到手机上,一如五六年前的中国。

曾在东南亚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从支付角度来说,东南亚和中国相差5-10年,该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不齐全,甚至很多人还没有银行账户,现在该地区电商主流的支付方式还是货到付款,无论是电商还是支付的潜力都很大。东南亚十国都在致力国家主导的支付网络计划,阿里参与度很高,他们在各国投资的电子钱包都是头部的。”

从“时光机器”理论来看,东南亚真如同中国的“过去”,而对于想要做好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东南亚都是个重要的战略前哨和支点,从BAT的全球化布局中可见一斑。

过去几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一个省的人口数就比欧洲很多国家的人要多。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三四五线城市乃至农村用户,都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用户,也成为阿里的用户,中国4G用户总数11.7亿户,而淘宝天猫的月度活跃用户有7.85亿户。

但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逐渐见顶,根据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大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8亿,同比增速首次跌至4%以下。

对于已经在本地取得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全球化将是人口红利最高效的增长点,而东南亚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市场。东南亚是全球除中国、印度外人口最大的国家或地区:仅东盟十国就有6亿人口。如果加上中国以及位于南亚的印度,人口总数则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

除了地理位置、文化与中国相近,东南亚的人口红利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理由是,根据YouGov在全球范围内的调研,东南亚是全球化最大的支持者:“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有至少70%的受访者相信全球化是好的。在越南,高达91%的受访者相信全球化带来好处。” 

2017年,马云在致投资者信里表示,“到2036年,我们希望能够服务20亿的消费者”。阿里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全球化是唯一的选择,而东南亚和南亚无疑是最可行的方案。

阿里巴巴的海外军团

阿里早就布局东南亚。在2015年8月,阿里云就在新加坡设立国际业务总部,并在当年9月开放了新加坡数据中心,这是阿里云在亚洲区的第二个境外数据中心。

2016年4月12日,阿里斥资10亿美元拿下东南亚地区最大电商Lazada 51%股份,并累计投资40亿美元,取得了绝对控股权。2018年3月,阿里“元老”彭蕾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亲自担任 Lazada 的 CEO。2017年8月17日,阿里又以11亿美元投资印尼最大的电商平台Tokopedia。此外,蚂蚁金服还与菲律宾本地电子钱包 GCash、马来西亚本地电子钱包TnG等建立了深度合作。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全球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工具出海、内容出海和系统出海。第一阶段出海的以工具类产品为主,比如手机优化、文件管理、浏览器App等产品,这类产品受地域文化影响小,典型代表是猎豹、UC;第二阶段是内容类产品的出海,比如新闻资讯、视频娱乐等,典型代表是今日头条、抖音;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则是商业模式、解决方案、基础设施的出海。

接近阿里的人士介绍,在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支持下,Lazada已不仅仅是一家本地电商公司,通过和“天猫出海”项目的对接,Lazada能成为当地用户与中国海量商品的桥梁;还与菜鸟打通了彼此的物流网络,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对接。阿里云则将海外总部设在新加坡,并在马来西亚及印尼设立数据中心,让东南亚的用户和商家驶入云计算的快车道。

《中国企业家》在走访蚂蚁金服时也了解到,目前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有了自己的“支付宝”:Truemoney、GCash、Touch n’Go。为了完善这些东南亚版的“支付宝”,蚂蚁金服派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仅派到菲律宾的团队一度就达三四十人。

然而,盯上东南亚的不仅仅只有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也在数年前就逐步在东南亚布局。

在阿里投资Tokopedia前,京东就曾与Tokopedia商谈要投资其数亿美元。京东还通过印尼站点向印尼提供电商服务,京东金融(京东数科前身)也曾在东南亚投入大量力量帮助建设在线支付系统。2017年7月,腾讯对印尼打车服务创业公司Go-Jek投资约1-1.5亿美元,一个月后,京东也对Go-Jek投资近1亿美元。

但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入东南亚绝非简单的“降维打击”。因为东南亚十国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多不同之处,涉及政治、宗教、文化、商业化环境。《中国企业家》从上述支付行业人士处了解到,在东南亚国家做支付,必须申请牌照,每个国家的政策都不一样,要做很多工作,并且还需要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蚂蚁金服在东南亚的各个本地钱包里,都只占少数股份。甚至早在2016年就开始进入东南亚市场的微信支付,因为与微信捆绑的缘故,推广效果收效不佳。而东南亚也尚未形成统一大市场,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

但即便困难重重,东南亚有着深厚的人口红利和互联网潜力,阿里的全球化战略要想成功,仍然绕不开东南亚。长期以来,香港是东南亚的“离岸”金融中心,阿里在香港二次上市,也将增强它在地区的商业影响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