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股

马化腾:在打造产品的道路上 每一步都做到极致

经济观察报

关注
港股分时

港股分时

任晓宁

“连父母都没有想到,我一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过去的20年中,马化腾曾在多个场合这样调侃自己。

1998年,刚刚辞去深圳高薪工作的马化腾,怎么也没想到,他创办的这家互联网企业——腾讯,会在日后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巨头。

这个曾经一心只想做“最好产品经理”的年轻人,赶上了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从互联网兴起至移动互联网,几个关键节点,腾讯全部赶上并踩中,一举成为市值2.9万亿港元的世界级公司,马化腾本人也以2263亿元的身价跃升为2018年中国第二富豪。

尽管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只参与了其中一半的进程,但它带来的中国社交方式、支付方式的转变以及日后取得的诸多成绩,令众多企业望其项背。

马化腾说:“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处在深圳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热土,我觉得非常幸运。”

现在,这家世界级公司,将再次起航,站在时间点上,对于掌舵这家企业20年的马化腾而言,又将是一次全新变革。

马化腾出生于海南岛东方市八所港,家中排行第二,父母是八所港港务局的职员,有一个年长他四岁的姐姐,在户口簿祖籍一栏填有广东省汕头市,一般意义上,人们也称马化腾为潮汕商人。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跟随父母从海南迁居至深圳。当时,深圳是中国南端的改革热土,在这里,马化腾度过了他初中、高中……及之后的创业时光。

在校期间,马化腾是年级排名前几名的学霸,高考成绩739分,这在当年足以考中清华和复旦。创业之前,马化腾有过6年的打工生涯,在深圳最好的寻呼机公司润讯里,他从程序员做到主管,每月工资从1000多元涨到了8000多元。

但这个生性温和的年轻书生,心中有一把互联网的热火。马化腾报考深圳大学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的计算机专业,在校期间,他的技术水平在全系数一数二,还是制造电脑病毒的高手。在润讯工作的几年,马化腾没有放下过互联网,1995年2月,马化腾投入5万元,在家里配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担任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第二年,求伯君和雷军分别成为惠多网地方站站长,在担任站长期间,马化腾还认识了惠多网网友丁磊,并在日后成为了好友。《腾讯传》作者吴晓波评价说,马化腾被称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他的产品意识和用户思维,都是在惠多网期间养成的。

与互联网不可阻挡的大势相比,润讯所专注的寻呼业务没有留住马化腾。1998年,马化腾找来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张志东,二人在咖啡馆喝了一杯咖啡后,马化腾突然对张志东说:“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张志东是腾讯前首席技术官,在腾讯内部传闻里,张志东的技术水平比马化腾更胜一筹。一个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是,1998年张志东编写的本计划容纳10万用户QQ框架,沿用至今。

马化腾在一次回顾成功经验的访谈中谈到:“我觉得当时走对的第一步是找到了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们可以弥补。”马化腾找来的合作伙伴,就是日后被称为“腾讯五虎”的管技术的张志东、管市场的曾李青、管行政的陈一丹、首席信息官许晨晔、加上占据最大股份的马化腾,这一核心管理团队一直在腾讯内部持续了多年。

QQ诞生之初,全国有数百家企业在做即时通讯软件,腾讯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家。20年过后,腾讯以QQ为始,成长为互联网行业里的巨无霸,也成为其他行业艳羡的对象。彼时,腾讯的竞争对手,渐渐在浩渺的时代长河中,沉寂甚至消失。

马化腾创办企业,不仅一开始就找到了合作伙伴,还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作者林军认为,这在一开始就决定了马化腾并非池中之物,终有一天要“鲤鱼跃龙门”。

1998年的腾讯,发展并不顺利。备受人们喜爱的QQ,用户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人。但这对腾讯来说,并不是很好的消息。庞大的用户量并不能为彼时的腾讯带来收入,相反,每增加一批新用户,就需要购买新的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腾讯只能选择做一些2B的外包服务使公司继续活下去。

马化腾仍然记得,当年的腾讯资金危机,到了公司只剩1万元现金的地步。

在今天,一个能够快速获得新增用户的产品,会让无数“闻着味儿”的资本蜂拥而至。但在那时,没有人能够看懂今天的互联网模式。在润讯,马化腾曾对公司提出过QQ雏形的想法,但遭遇高层否决。即使后来他自己创办企业,也没有对QQ给予太多希望,当时的腾讯,主营业务是外包的通信项目,QQ只是一个副产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998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已逾210万。同年7月,“网民”一词首次诞生,那一年,张朝阳创办了搜狐网;王志东成立了新浪;而“BAT”三巨头中其余两家也将在其后的一两年时间里诞生。

马化腾急迫地想卖掉公司,可惜但又幸运的是,找了四五家,没人愿意接手,无奈之下,几个人只能接着做。

转机出现在2000年。这一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将手机用户与互联网用户打通,当年,中国手机用户8500万人,互联网用户仅有2250万人,这个举动拯救了一大批当时找不到盈利模式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是其中最大受益者。

腾讯迅速跟移动梦网合作,开发出移动QQ,一度成为移动梦网占比70%的服务商。根据腾讯公司的运营报告,腾讯移动QQ仅2001年3月份手机短信息发送总量就达3000万条,占整个移动梦网业务量的一半以上。一年时间内,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的利润,生存问题得以解决。2002年,QQ注册用户过亿。到了2003年,腾讯的纯利润已经达到了3.38亿元。凭借这些好成绩,2004年,腾讯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若是止步于当时的成绩,腾讯到现在为止,可能也不过是一家严重依赖于中国移动,市值6亿美元左右(腾讯2004年上市时市值)的内容供应商,甚至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时,很有可能因抵抗不住而悄然倒下,但还好,年轻的马化腾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体现在,与中国移动合作的几年中,腾讯公司也始终在寻找移动梦网之外的其他增值服务,并在之后通过QQ秀、Q币等业务中获得成功。

“人要清醒,外面掌声最响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马化腾说。

9月30日,马化腾宣布对腾讯进行第三次架构调整。前两次调整,让腾讯从小巨头成长为大巨头,这一次调整,马化腾全力向产业互联网进军。对于擅长连接用户的腾讯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新的革命。

10月的一个凌晨,马化腾在知乎提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马化腾有一种害怕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感”,马化腾回应:“确实是”。

2013年,腾讯成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一,彼时形成的BAT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在BAT三位掌舵者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中,马化腾最年轻。送他登船的船票——“微信”,在当时也被认为潜力最大。

马化腾谈起微信诞生的故事时说,“也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是腾讯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在互联网整体转型至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时刻,机会稍纵即逝,马化腾说:“不要看很多公司好像很大、很强,其实都可能是不堪一击的。”

微信的成功源于腾讯内部的赛马机制。在今年的几次采访中,马化腾均提到了这一机制,他的观点是,“在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鼓励试错。”当时,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做微信,互相之间不告诉对方研发的进展。这里面既包括当时腾讯无线事业群的团队,也包括后来微信的掌舵者张小龙团队,而在此之前,张小龙主要负责QQ邮箱。

最后张小龙团队一举胜出,拿到了“微信”这个名字,腾讯公布的2018年一季报财报显示,微信用户首次突破10亿,达10.4亿。

在马化腾看来,张小龙团队胜出的原因是:先出来的,并且体验好。按照马化腾的取舍标准是用户体验,“用户一用就知道。”用户体验更细致的解释是,看留存率,看第一感官,看体验的是否顺畅,看能不能在几秒钟内留住人,这是一种很直观的感受。

在腾讯内部,马化腾和张小龙被认为是顶尖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最主要的作用是研发出让用户体验好的产品。那到底什么是用户体验?张小龙认为,“用户体验”就是一种让自己瞬间变成“白痴”用户的能力。张小龙对马化腾的评价是,马化腾大概能在3秒内让自己变成“白痴”用户,乔布斯用1秒,而他自己大概需要5秒。

马化腾自己也承认,他会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纵观腾讯发展史,即使一开始的QQ,腾讯也不是第一个研发的。但腾讯公司的产品,往往能后来居上、超越前者,这与马化腾擅长的用户体验密不可分。腾讯打败竞争对手,凭借的就是让产品体验好一点,再好一点。

QQ与MSN的竞争是其中一个故事。当时,MSN是国际大品牌,QQ是不入流的本土产品,但QQ每天都及时迭代,针对中国特殊的网络结构做出大量优化,使用感受最好、传文件最快,还做了聊天室和个性化的创新,最终,小步快跑的QQ打败了国际巨头MSN。

马化腾说:“我非常乐意担当产品经理的角色,我会关注每一个细节,调动公司的人和资源持续改善,直到让用户满意为止。”

腾讯内部也有很多流传的段子,其中一个是: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了一封邮件,随后公司高层通过邮件讨论,到当天晚上10点,这个新项目已经有了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小时。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因此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直到现在,马化腾依旧给自己定位为“产品经理”,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写进了马化腾的性格里,他认为,这种性格特质也成就了现在的腾讯。

马化腾说:“你把每一步都做到极致的话,出来的产品一定会被很多人喜欢,这是我们一个成功的基础。”

马化腾和他带领下的腾讯,在20年中面临过多次生死危机,最初为了市场而打拼,随后为了发展寻找融资,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生死的问题。但马化腾认为,最难的还是转型。他举例说,比如七八年前那次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现在回头看,如果当时转不过去,我们就死掉了。”

腾讯最新一次转型,是2018年9月30日。当天,腾讯发布公开信,要全力拥抱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被马化腾视为“互联网+”的下半场。今年12月18日,马化腾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马化腾获得的评价是“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

2013年11月,马化腾在与马云、马明哲同台的一次公开发言中对外提出“互联网+”的概念。随后两年,在多次公开场合,马化腾均表达了对“互联网+”的看好。2015年3月,作为人大代表的马化腾提交《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这让马化腾很兴奋。

2015年之后,腾讯连续举办四届“互联网+”峰会,性格低调的马化腾每次都会到场致辞。“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马化腾不断向外界传达,在这个融合过程中,腾讯愿意充当助手的角色。

时至2018年,“互联网+”已经从概念成为一部分现实,马化腾推动的“互联网+”已经在民生政务、生活消费、生产服务、生命健康和生态环保多个行业扩展和推进。在重庆,一个养鸡的农民可以通过“重庆国税”微信公众号,一天时间内办理完全部税务手续。在广东,“数字广东”项目也已经开启,可以提升政府部门对市民、企业、老百姓整个服务流程的效率。马化腾认为,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到来的时机,这种传统领域的数字化变革非常关键。

马化腾说:“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快车道,这个过程里会产生大量跨界的新商机。”而腾讯,也将全力转型移动互联网。他表示,产业互联网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在这个过程中,腾讯要做的,提供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为各行各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连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