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RTX2070 GAMING Z评测:这条魔龙非常狠

新浪科技综合
本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
随着RTX 2070核心的发布,各品牌厂商的非公版RTX 2070都陆续推出了自家的新RTX 2070显卡,而且大多都有高中低定位的几个型号,这次拿到手的就是微星RTX 2070中(目前)最高端的一款了,命名为微星 RTX 2070 GAMING Z,它更接地气一点的名字是“魔龙”,DIY玩家们也更习惯这样称呼它。另外还有红龙、暗黑龙爵这样的型号,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定位。

▍ 微星 RTX 2070 GAMING Z开箱:

先来个开箱,设计风格和2080 X TRIO非常相像,2070 GAMING Z的散热器从三风扇改变为双风扇,但两个风扇的尺寸都非常巨大,除此之外整体的设计风格倒是一脉相承,棱角、配色、材质都让人觉得是同一系列,但2080暂时并没有GAMING Z系列。

微星 RTX 2070 GAMING Z整体是哑光深灰色调,双12cm大风扇,采用刀锋5代扇叶,能更好地减少风阻和减少风噪。

两个风扇上都有微星龙的LOGO

背板
背板是高端显卡的标配部件了,微星这款背板采用拉丝工艺,中间有一些镂空的纹路,既保证了美观,又有很好的承托保护作用,而且在拆解的过程中发现,背板大多数地方都有使用导热贴片与PCB充分接触,所以还能承担一些散热的功能。

显示输出接口
可以看到显卡的厚度是很厚的,大概是2.5槽位的尺寸。接口总共有5个,3个DP、1个HDMI与1个Type-C接口。

显卡顶部

散热鳍片特写
从显卡顶部也能感觉到用料的扎实,中间看到散热器鳍片就很大很密了。

供电接口为6+8Pin

箱子里还的其他配件
这里是驱动光盘、贴纸、感谢信、指南,最右侧的居然还是一本漫画。。。讲微星小龙的故事的。。。微星不愧是在业内被称为周边做得最用心的厂商。

配件还有一个显卡承重支架,安装显卡的时候可以在下方的机箱显卡槽上加装这个支架去支撑这么厚重的显卡,支撑点是刚好和魔龙显卡的模具相吻合的,完美兼容,加装支架对于主板的PCIe插槽有不错的保护作用。
开箱完成,微星RTX 2070魔龙显卡初步来看是用料非常扎实豪华的,不过也当然了,这也是目前微星4款RTX 2070显卡中最贵的型号,用料当然要豪了。定价为4999元,在一众品牌RTX 2070中属于中等偏上的定价了,但实际表现好不好,那就继续拆来看看吧。
▍ 微星 RTX 2070 GAMING Z拆解:

一分为三
微星RTX2070魔龙尚算好拆,螺丝一颗颗拧下来,然后轻轻一点点掀开就能拆出来了,刚掀开就能感受到微星对这显卡设计的用心了。
看上图就知道,所有发热较大的元件都贴上了导热贴片,虽然成本不是多高,但能做到这样的厂商其实真不多,尤其是背板上与GPU底部相接触的部分,都放了4个导热贴片,这样能充分地把背板的导热性能利用起来,让背板不光是充当装饰和物理保护作用。因为背板的面积足够大,对于顺便降低GPU和周边小元件的温度是非常有效的。

巨大的散热器
散热器上与供电电感、电容相接触的部分也是贴上了导热贴片。

与GPU直接相连的是镀镍的铜底座,底座下方则配置了6条镀镍的热管,这样热量就能顺利地传到每一块鳍片上了。

另一端铜管也穿到鳍片中


侧面看鳍片的厚度

PCB上还有一层保护导热板
微星RTX 2070 GAMING Z显卡采用8+2相供电设计,电感上也有微星龙的LOGO,和2080 X TRIO使用的型号相同。

PCB正面
卸下了金属板之后就能看到显存了,显存与金属板之间也是有导热贴片相连,这里是已经把贴片揭下来了。

RTX 2070的 TU106-400A-A1核心
带A后缀表示可超频核心,体质更好,可超频空间也更大。

镁光GDDR6显存
8颗显存组成共256bit位宽,显存频率为14GHz。

边上的两相电感是为显存供电的,每相配了两片MOSFET。
拆解小结:无论是散热器的规模、发热元件上的贴片、还是PCB上的电感电容用料,都体现出了明显的堆料诚意,显卡的频率、温度理论上都是很有保障的了。
▍ 测试平台及方法说明:

平台简介:CPU采用目前i7-8700K,主板是微星自家的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能保证不会是显卡发挥的瓶颈,双通道8GB 3200MHz高频内存,高速SSD。系统和驱动都是目前最新的版本,对游戏的兼容性最好。
▍ 上机亮参数:


参数解析:微星 RTX 2070 GAMING Z使用的是TU106-A核心,所以核心内的参数和公版RTX 2070都非常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纸面频率高于公版,微星魔龙是1830MHz,而公版是1710MHz,相差120MHz,也就是8个Steps了(15Hz为1个Step)。另外的区别就是外接供电的不一样,微星魔龙为8+6Pin,公版则是单8Pin。两者价格也不一样,微星2070魔龙定价为4999元,目前公版RTX 2070已经比刚上市时降价了一丢丢了,只要4399元。
▍ 开机灯效展示:

这个环节搭配的是微星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主板,所以可以通过微星自家的控制软件与主板灯效同步。
先上一波静态图:





然后是动态图:




通过软件可以实现的灯效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喜欢灯效和MOD的玩家应该会更愿意捣鼓这个灯效。然后我们翻页对显卡进行测试吧。
▍ 理论性能测试与游戏性能测试:
3DMARK理论性能测试:




使用了A后缀的核心以及堆料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与公版RTX 2070的对比就能看到。三项成绩都有一定幅度的领先公版,分别是Ultra(3.2%)、Extreme(4.0%)以及Time Spy(6.3%),Time Spy的领先幅度比较明显,平均下来也已经比公版领先4.5%了。
▍ 光线追踪/DLSS游戏性能测试:



可以看到,对GPU考验非常严苛的光线追踪项目中,微星 RTX 2070 魔龙的表现都略优于公版,这也是可以预见的表现。
▍ DX12游戏性能测试:
1、4K分辨率



3款4K分辨率游戏下,微星RTX 2070的表现都比公版的强1~2帧,但对比上代的GTX 1070则领先比较明显,达到20%以上。
2、1080P分辨率



1080P下,微星魔龙比公版最多强6帧左右,聊胜于无,毕竟基数本身也比较大了。略强于上代的GTX 1080,远强于GTX 1070,虽然已经是很强的非公版RTX 2070了,但还远触碰不了公版的RTX 2080,毕竟核心的规模差距就在这里了。
▍ 3DMARK压力测试:

通过3DMARK压力测试我们可以测出很多有价值的数据。首先是显卡的通过分数,这能很好地反映散热器与核心之间的和谐性,微星魔龙的通过率为98.1%,比公版的96.1%要优秀许多,因为97%才算是通过测试。
▍ 总功耗对比测试:
总功耗测试部分,鉴于我们无法单独测试显卡这一元件独立的功耗,所以只能用功耗仪去测试整套平台的功耗,让他们运行相同的程序,记录运行过程中的峰值。包括游戏满载测试(运行相同的一段Benchmark),还有3DMARK压力测试。

可以看到,虽然魔龙的堆料规模和核心频率都比公版的高,但实际能耗比控制是比公版优秀的,毕竟性能更强,但是功耗只增加了一点点。
▍ 满载温度对比测试:

测试结果同样是来自3DMARK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结束后,观察GPU-Z记录的过程峰值,因为散热器用料更豪的原因,满载温度表现也是优于公版2070的,也比公版2080、1080要好,68℃在一众非公版中属于中上水平,有一些更好的甚至可以控制在60℃以下。
▍ 满载噪音对比测试:


满载噪音测试为47.5分贝,在众多非公版中也属于中位数的水平,47.5分贝放到机箱里之后就不怎么能听到了,但终归是越低越好的。
关于噪音:
0 -20 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20 -40 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0 -60 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60 -70 分贝:吵闹:有损神经;70 -90 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90 -100 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100 -120 分贝:难以忍受、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120分贝以上:极度聋或全聋;300分贝左右或以上:方圆20km的人不可修复性耳聋。
▍ PConline评测室总结:

综合整个流畅测试下来,微星 RTX 2070 GAMING Z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
首先说说它的堆料,从散热器、到细小的贴片、以及PCB的用料,在很多非公版2070中都属于很豪华的存在了,毕竟也是微星目前最顶级的RTX 2070型号了。
也因为它的堆料,使得即使有GPU BOOST 4.0这么强悍技术的加持下,还能与公版拉开不算小的距离,平均有4%左右,别看数字不大,但实现起来也不算很容易。
散热效能与稳定性也不错,主要体现在频率比公版高了8个Steps 120Hz的情况下,温度还比公版要低,而且3DMARK压力测试通过的分数也达到98.1%(公版是96.1%),所以稳定性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毕竟定价也比较高,在目前市面上的各种非公RTX 2070中,定价是仅次于技嘉大雕的,所以也是比较贵的存在,而公版也比微星魔龙便宜600块钱,更有一些品牌的入门级系列能做到4000元以下,这里的差价就体现在上面提到的豪华堆料上了。值不值的问题留给你们自己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