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数码

谁将主导未来 六款变形触控本年度横评

中关村在线

关注

六款变形本年度横评

在经过了30年的发展之后,整个笔记本行业收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影响,已经渐渐的显露出疲态,业内人士的焦躁不安,经销商的大量转型出走,让本就备 受冲击的笔记本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底超极本概念提出之后,连番降价依然难以救市,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远没有达到预期,笔记本到了必须要破 釜沉舟的危机时刻,这时候一种全新形态的笔记本出现了,那就是全面采用触控操作的二合一变形超极本,而我们本次横评,也将就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六款产品 之间展开。

首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的六个主角,根据变形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六款产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推滑系的东芝Z15t和索尼 VAIO Duo 13(简称 Duo 13),轴承系的宏碁R7和华硕TX 300,以及转屏系——戴尔XPS 12、联想Yoga 11S,和上一次横评产品相比,可以看到已经没有 了两块屏幕的华硕Tacihi,这说明在变形本也在大浪淘沙,市场考验之后,一些更合理的变形方式会留下来。

除了变形之外,触屏也是超极本发展的重要节点,这标志着笔记本的交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内置触控板甚至键盘都不再是必须,这是向移动互联网示好的态 度,而直观的操作更是自然的交互方式,千百万进化的人类拥有一双结构完美的手,以前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用鼠标控制指针,换到现在是PC学习如何适应我们的手 指了,这在人机交互史上,是概念性的颠覆的。

未来,更新一代超极本还会加入体感操控、眼神追踪、甚至脑电控制等等……交互方式的进化并不会止步于触控,终极形态我们谁也不知道。  

围绕着笔记本应不应该变形,应不应该加入触控,已经产生了很多的讨论,在新事物诞生的时候,伴随争议很正常,这是个人电脑革命的摸索阶段,是黎明前的黑 夜,我们这次横评的目的也是希望在性能测试之外,给大家展示相对真实的体验评价,客服困难将“体验”进行量化展示,再给用户提供购买参考的同时,也希望能 给向整个行业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寻找变形本雏形 灵感来自蝴蝶机

提到笔记本的工业设计,就不得不说一下德国著名产品设计大师Richard Sapper,如果你不认识他,不妨看看他的这些如雷贯耳的产品 吧:Bollitore发声水壶、Tizio台灯、S502收音机……这个跨界设计师同样也设计出了一款十分经典的笔记本产品,那边是1995年的 ThinkPad 701C,后来被我们叫做蝴蝶机的一台笔记本。

即便是15年前的产品,现在看着还是那么令人惊叹。最让人吃惊的在于这除了是一款笔记本之外,还加入机械结构的伸缩式键盘,这是为了加入全尺寸的键盘而采用的特别设计,工艺十分复杂,在当时绝无仅有。所以在2012年“蝴蝶机”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永久收藏,这不仅仅是技术和艺术上完美平衡,同时也是具有超高造诣的科技工艺品,它也是机械构造与电子装置在笔记本上的一次创新的融合,这样变形的思维,在时隔18年之后,再度回到了笔记本身上。

虽然如此,ThinkPad蝴蝶机仍然是损失最大的一款产品,折叠键盘的塑料卡容易折断,这使得ThinkPad耗费了大量的售后费用,最终不得不放弃 生产,笔记本自身的精密程度太高,而频繁开合需要更耐久的设计,这是机械结构在帮助笔记本扩展功能的一次失败尝试,虽然其创新的精神价值远远大于机器本 身。

笔记本确实越来越小了,外观小型化,内部集成化是大势所趋,多数电池采用封装化的设计,固化内存和固态硬盘,可DIY性越来越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无风 扇设计。一切都在试图说明,笔记本正在越发的朝着高度集成的方向发展,这正暗合了乔布斯的观点,用户无需了解产品背后的工作原理,最直观、简单、易用的功 能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而现今,变形超极本出现了,由转轴、滑轨、卡榫和磁吸等多种方式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结合起来,从理念上看,这多少有些违背了PC产品集成化的趋势,因为 多一组轴承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物理运动在设备中是潜在的危险,去掉能转的部分,不仅仅是静音需求,更是对稳定和安全感的追求,厂商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在本次横评的六款变形本中,这种机械和电子的融合是最大的看点。

市面上变形笔记本的产品数量还不够丰富,在很多用户眼中仍属于小众产品。各 笔记本厂商为了彰显差异化的设计理念,机身的变形方式力求风格迥异。参与本次横评六款机型如果从变形模式上看,一共可分成五种类型,我们将这五种类型按照 手动操作划分为三大系列。其中包括有推滑系、轴承系和转屏系。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看到六款变形本的使用方式,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静态图片,而是在配图中加入 了gif动画展示,完整展示各款机型的变形特点。

★推滑系代表--东芝Z15t

首先来看推滑方式,两款变形本都来自于日系品牌,一款是主打商用平台的东芝Z15t,另一款则是索尼今年重点推出的轻薄型VAIO Duo 13。日系笔记本厂商在创新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索尼今年推出的一系列轻薄机型都是看点十足。

东芝Z15t的主机与键盘底座是可以分离的,通过转轴处的物理开关可以进行拔插操作。用于组合的底座有着明显的分层设计,以至于键盘位置厚度薄,而后面 有接口配置厚度有所增加。组合方式虽然与目前市面上的产品相差不大,但 东芝Z15t 主机与底座连接部分牢固性高,密合性也比较不错。

其实东芝 Z15t 主机可以看作成一台平板电脑,然而其本质还是超极本,配备英特尔酷睿低功耗处理器,从机身背面能够看到许多散热风口。屏幕方面,该机采用 11.6 英寸 IPS 显示屏,分辨率是 1920×1080,所以屏幕的画面表现力还是很不错的。

★推滑系代表--索尼Duo 13

索尼VAIO Duo 13 是索尼继 Duo 11 之后推出变形超极本产品,同属于一个系列,因此该机所采用的变形概念相同,那就是滑盖设计。如今 已有多款超极本或是笔记本产品都有类似这样的设计,大同小异各有千秋,而 Duo 13 即是 Duo 11 变形的延续,又是新一代的改变。改变在哪? 转轴被重新设计,Duo 11那种被称为累赘的转轴,在Duo 13身上确实有改进。虽然与传统笔记本十分接近,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屏幕的角度无法进行 多方位调整。

不同于 Duo 11 的是该机配备了一块 13.3 英寸屏幕,采用了 1920×1080 的高分辨率 IPS 硬屏,可视角度达到 178°。直 观感觉对比度很高,色彩饱和度、屏幕亮度都非常出色,尤其是玻璃面板与内屏视觉上完全切合,而屏幕硬度高不易出现水波纹。另外这块屏幕的优点是当作为平板 电脑使用时,可以消除视觉上的死角。

·轴承系代表--宏碁 R7 

宏碁R7的 触控板与键盘的对调位置,可能是最具争议的设计之一,有人会觉得这种设计太脑残了,笔者在用过之后却没有这样的感受,触控板上提让迫使用户不得不将身体靠 近屏幕,用触控板控制光标反而变得更加直接,就好像触控板与屏幕是连接起来一样,凑近之后反而觉得控制感增强了,也不用担心手掌可能会误触键盘,手指发力 的时候,手掌会不自觉的抬起一点力量,而就是这一点力量刚好不会触发按键。

宏碁为R7的双轴承申请了专利技术,命名为Ezel,并且在不同的使用过程中提供合适的阻尼,比如说我们在开合屏幕的时候,一只手就可以完成,阻尼会随 着你的力道的改变而改变,利用惯性帮你顺滑的完成开盖的动作,而当屏幕处于打开状态时,用手去点触屏幕却不会出现晃动,转轴转动行程的初段阻尼是比较大 的,保证屏幕在触控操作时的稳定,避免晃动。

轴承系代表--华硕 TX300

华硕TX300的转轴为金属材质,转动角度可普通笔记本差不多,能达到150°左右,无法调整屏幕角度这也是很多触控板的弱点,在TX300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而且转轴的阻尼感非常明显,放置触摸屏幕时造成屏幕晃动,影响使用体验。

在与平板连接的转轴部分,可以看到两枚全金属卡榫分别在转轴的两侧,牢牢的卡住平板确保不会在使用中脱落,而中间还有供数据传输的连接口,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针脚比键盘边上充电口的要多,其中加入了数据传输功能。

可热插拔的键盘底座是TX300的最大卖点之一,用户根据不同环境来切换不同的使用模式,比如在家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以及玩一些简单游戏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来进行,当回到工作环境,可以接上键盘,进行高效的工作。

华硕TX300使用了一块13.3英寸的全高清IPS广视角显示屏,最大可视角度可达178°800:1的高对比,色域达到72%,相对于MacBook Air来说,屏幕的综合素质要高很多,加上全高清分辨率屏幕,对于视频和游戏的表现更加出色。

·转屏系代表--戴尔XPS 12

戴尔XPS 12是去年推出的一款特立独行的变形本产品,该机采用翻转屏设计,而这种翻转设计又所有不同,它并非整块屏幕进行翻转,而是内屏旋转外框却 固定。XPS 12的翻转屏设计的很有个性,与其他可翻转超极本不同的是,其他超极本是在传统笔记本折页处可以翻转,而戴尔这款超极本则在屏幕外面有一个 铝制框架,在框架中间有轴可以实现水平翻转。这种屏轴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底座跟传统笔记本一样是键盘,而屏幕中间翻转使得整个超极本没有滑倒的危险。

如果说翻转屏超极本可以变成一个平板的话,尺寸必然不能太大,笔记本XPS 12还是一款笔记本电脑产品,考虑到其在另外的场合还要满足办公的需要,因此它不能做的太小。12.5英寸的屏幕尺寸就比较适中,而且适于一般办公应用。

总的来说,戴尔XPS 12的做工的确延续了XPS系列的优良传统,就如旋转屏的铝制框架采用一次冲压成型的工艺,耐用性和质感都十分不错。另外旋转屏边框上有定位磁铁与固定卡扣,在用户旋转屏幕时能够轻松的将屏幕与铝制框架对齐。

转屏系代表--联想Yoga 11S

最后一款是联想Yoga 11S,该机具有四种应用模式中,站立式和平板电脑式时键盘都是朝下,而帐篷式的键盘是朝向使用者相反方向,这三种模式下,因为转轴屏幕已经超过 180° ,键盘都会被关闭,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整个 C 面的键盘区略微有一些内陷,这样键帽部分不会直接与桌面接触。

联想Yoga 11S 在完整翻转的时候,也就是变成平板电脑状态的时候,它的键盘部分在用户使用的时候将朝下,这样很多用户会产生疑惑,会不会误触键 盘呢? 从 0°-180° 的翻转过程中,双转轴中的上半部分处于活动状态,而下半部分锁死,而当屏幕打开到180°时,会感觉到比较明显的阻尼变化, 这时如果继续翻转,上半部分的转轴就不再工作,而下半部分的转轴开始转动,而同时 Yoga 的触控板和也会自动被锁定,用户即使碰到键盘和触控板,也不 会有任何反应。

整个翻转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两组转轴的转动阻尼都很大,但依然可以单手进行开合,增大转动阻尼是考虑在四种模式下,使用触屏时的避免屏幕的晃动,而我们也不用担心转轴的寿命问题,Yoga 在设计转轴时,经过 25000 次的开合无故障实验,保证转轴的耐久度。

变形方式汇总:

综 合各款机型变形方式后,我们粗略的将六款变形本模式分为笔记本模式和平板模式。通过日常实际使用情况看,变形本依然是以笔记本模式为主,使用率占比都在 50%以上。这可以表明一点,虽然变形笔记本具备了触控功能,但大多数用户还是无法脱离键盘的帮助,尤其是打字录入还是键盘在速度上更有优势。然而当用户 进入稍微轻松的时间段时,才会切换到平板模式。其中也不乏有混合使用的操作模式。当然,以上的使用率数据只是我们大致评估比例,实际情况还是因人而异的,这也与大家工作环境和从事行业有很大关系。 

    重点测试:触控屏精准度

接下来进入重点评测环节。显而易见,被测的六款变形本都具备屏幕触控功能,并且未来触控型笔记本也将是各大笔记本厂商重点的推广方向。此外,厂商为了实 现变形方式的差异化,采用了不同的变形方式,但无论哪种变形方式,最根本的设计思路都离不开触控屏,而所有机械式的变形方式也均围绕屏幕来展开的。因此我 们决定将本次横评的重点放在测试屏幕的环节上。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六款变形本的屏幕规格。其中最小尺寸为11.6英寸,最大尺寸15.6英寸,屏幕方面都采用了IPS广视角面板,其中只有东芝 Z15t运用了雾面屏,这与该机的商务属性有一定关系。分辨率除了联想Yoga 11S采用1366*768外,其他均为1920*1080全高清分辨 率。

产品型号 屏幕尺寸 面板 分辨率 触控方式
联想 Yoga 11S 11.6英寸 IPS广视角 1366*768 电容式
戴尔 XPS 12 12.5 英寸 IPS广视角 1920*1080 电容式
东芝 Z15t 11.6英寸 IPS广视角(雾面) 1920*1080 电容式/电磁式
索尼 Duo 13 13.3英寸 IPS广视角 1920*1080 电容式/电磁式
宏碁 R7 15.6英寸 IPS广视角 1920*1080 电容式
华硕 TX300 13.3英寸 IPS广视角 1920*1080 电容式

不过,对于13.3英寸以下的小尺寸屏幕,我们认为高分屏优势并不突出,相反屏幕字体显示的太小会导致很多用户无法适应。触控方式六款变形本都具备电容 式,而索尼Duo 13和东芝Z15t还额外支持电磁式,并随机配送了更为适用的电磁笔,以弥补和帮助专业级的用户进行更为精准的操控。

★重点测试(一):触控屏精准度

触控屏精准度是影响手指操控体验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在用户手指在触击细小图标和线段边缘的时候,此时指尖与屏幕接触面狭小,触控屏的触点单元就会直接影响到微操的准确性。本环节的测试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将三根直径不同铜柱在图画板上进行匀速垂直画线测试。

由于拿到的铜柱切割面并不平整,因此测试之前的工作就是尽量将两端磨平,以保证滑动时与触控屏幕完全接触并且不会划伤屏幕。三根铜柱的直径分别是 3mm、5mm和8mm,然后我们打开Windows内置软件中的画图工具,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直径的铜柱在六款变形本触控屏上匀速画线测试。

测试结构总结:

由于完全依靠手进行操作,因此线段并不笔直。通过上面的截图可以看到8mm铜柱测试下,六款变形本屏幕基本上都能做到完整显示。平时我们人体指尖点击屏幕的面积也就大概就是这个数值,所以如果不是特别细致的点击,滑动、拖拽等操作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接下来看5mm铜柱测试,结果中只有华硕TX 300的线段相对比较完整,而其他五款变形本基本上都有断断续续的情况。

最后是3mm铜柱测试,这个触点直径已经接近了触控屏精度极限。可以看懂东芝Z15、索尼VAIO Duo13、联想Yoga 11S已经无法显示线 段,而华硕TX 300和宏碁R7只能显示一部分,戴尔XPS 12虽然无法形成线段,但触点的均匀连贯性表现最为良好。

★重点测试:触控屏响应时间

触控型笔记本除了有一块触控屏外,传感器及控制IC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整套电路设计优劣会直接会影响到触控的响应时间。下面就来进行实际测试,为了这个环节我们特意找到了一套专业的滑轨设备。

精准性是本次测试的重点指标,由于滑轨速度相对较快,前期我们准备了可拍摄每秒120帧的苹果iPhone 5S用来捕捉视频,以保证视频捕获速度和稳 定性。紧接着就是校准滑轨的真实速度,由于滑轨并非全新,考虑到传送皮带和步进器的磨损、老化情况,不能完全依赖滑轨软件设定的值来计算,必须重新测量实 际速度才能获得精准数据。随滑轨设计的控制软件界面有些简陋,并且速度单位设定比较混乱,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软件中无法读取的轨道滑行的上限速度,因而实测 滑轨速度很有必要。


为滑轨测量实际速度 最终得到最快为400mm/s

滑轨测速方法:其实很简单,滑轨接通电源USB数据线与电脑相连,然后找 到一根有刻度的钢尺作为距离测量工具,然后借助云台上的金属棒作为起点。之后同时打开秒表计时器和苹果iPhone 5S录制拍摄,反复让滑轨空载测试 3-5次。然后通过视频回放,得到距离和时间两个重要的参数,最终滑轨的实际速度也就自然出来了。本次我们测试的滑行距离为40厘米,用时整1秒钟,因此 滑轨的最快速度为400mm/s。

正式测试环节:

正式测试和空载完全一样,只是在云台架上放置一根高触感的笔而已。以下测试我们均是按照滑轨最快速度400mm/s进行。具体方法分别将六款变形本的屏幕平放到滑轨正下方,将钢尺水平放置到屏幕上以便于测量触控点与延迟点之间的距离。

打开Windows系统中的图画板工具,并且将笔触调整为最粗,把触控笔的接触点下压至屏幕上。此时,一旁固定好的苹果iPhone 5S进入录像模 式。点击控制软件上的滑动按钮滑轨快速运行,触控笔在图画板上就会留下一到黑色的线段。这个过程滑轨速度还是很快的,我们肉眼无法捕捉到延时的距离。

不过,后续可以通过视频回放方式就能够清晰看到触控笔和延迟点之间的距离,然后除以滑轨的最快速度,就得到了六款笔记本的屏幕相应时间了。

注:为了保证滑轨维持在匀速运动状态下,视频中我们尽量截取后半段的测试数据,前半段可能会由于滑轨有加速现象,最终响应速度可能会出现偏差。

测试结果分析:

从最终测试数据来看,华硕TX300表现最佳响应时间最短,为59.23毫秒,索尼Duo13紧随其后达到了81.54毫秒,而响应速度最慢的是联想Yoga 11S,成绩为104.16毫秒。

此外,我们从国外专业屏幕测试媒体获得到一组数据,苹果iPhone 5触摸屏响应时间为55毫秒,iPhone 4为85毫秒。在Android阵营中Galaxy S4响应时间114毫秒。由此可见,华硕TX 300的响应速度已经超过了很多手机设备。

最后还需要解释一点,响应速度表现逊色的变形本并不代表手指触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本次测试的数据仅在几毫秒到十几毫秒之间,六款变形本的之间响应速度差距微乎其微。测试中滑动速度远比正常手指滑动快,浏览新闻以及正常触控根本无法感觉到。但如果玩类似《水果忍者》这样需要快速移动游戏的时候,尤其是快速切体积较小的水果,响应速度快的触控屏在一定程度上优势就会比较明显。

★重点测试:触控屏彩色表现

屏幕方面我们还加入了色彩部分测试。六款变形本屏幕角度可以根据用户使用方式而进行相应变化,同时配合手指触控方式,用户双眼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会比传统 笔记本更为贴近,因而对屏幕色彩观看的敏感度也随之增强。通过该项目测试可检验屏幕面板的能力,此外,这个测试环节中我们也加入苹果 MacBook Retina屏幕的测试结果,以帮助大家进一步对比和参考。

这个环节的测试中通过Spyder Elite 4校色仪来完成。在测试之前我们让笔记本屏幕正常连续使用一个小时以上,并且关闭动态对比度功能以及一 切色彩增强的技术。本次测试环境色温和照度必须符合ISO3664标准规定,并非单纯全黑的暗室就符合要求。在本次测试中,我们的测试环境光源色温为 5400K,照度为52Lux,完全符合标准。

我们的测试工作内容是使用Spyder Elite 4校色仪来制作出这款机型的原始icc文件,并将其进行分析得出两款的色彩特性表现。在下面两张测 试结果图中,舌型的彩色部分为正常人眼能够识别出的范围,彩色三角形区域为参加测试的显示器能够显示出的色彩范围,白色部分为sRGB色彩空间。理论上彩 色三角形将白色部分完全涵盖住是最为理想的。

对伽玛曲线的优化表现时,红、蓝和绿三种颜色的曲线完全重合,并且呈一直线是最为理想的,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机型能够做到这一点。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明 显的看出,索尼VAIO Duo 13的红、绿、蓝三条线从开始都重合的最为理想,而且三条线基本上都以对角线的方向延伸。这表示索尼Duo 13对伽玛 曲线的优化方面表现非常出色,相比之下宏基R7和东芝Z15就逊色一些。

在苹果视网膜屏幕的影响下色彩特性已经成为笔记本用户客观数据上最为关注的测试之一。而在上面的对比数据中,Retina版本苹果 MacBook Pro的sRGB色彩空间是最为理想达到了100%,六款变形本中可以看到索尼Duo 13的色彩空间99%的部分覆盖了sRGB色彩空 间,表现十分抢眼仅次于Retina版的MacBook Pro。而宏碁R7 97%的sRGB色彩空间覆盖表现也很不错。总体而言,六款变形本都超过了 70%覆盖率,但对与屏幕色彩有较高要求的话,索尼Duo 13无疑是最佳选择。

·电池续航--Powermark基准测试

作为一款移动设备,电池续航能力无疑是最至关重要的一项数据,今年我们看到苹果的MacBook系列笔记本,无论是从操作系统端还是硬件搭配都在极力控制功耗,以保证笔记本可以获得更为长久的使用时间。相比手机和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工具属性要更为突出,运算速度和多处理能力也更强,整体功耗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记本续航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我们反复强调的用户体验。 

变形本型号 处理器 功耗TDP 核芯显卡 电池容量 内存 硬盘 键盘背光
联想 Yoga 11S i5-3339Y 13W HD 4000 42Wh 8GB 128GB
戴尔 XPS 12 i7-3517U 17W HD 4000 47Wh 8GB 256GB
东芝 Z15t  i5-3339Y 13W HD 4000 38Wh 4GB 128GB
索尼 Duo 13 i5-4200U 15W HD 4400 50Wh 8GB 256GB
宏碁 R7 i5-3337U 17W HD 4000 53Wh 8GB 750GB(HDD)
华硕 TX300 i5-3317U 17W HD 4000 38Wh 4GB 128+500GB(HDD)

上面这张表罗列了六款变形本的硬件配置。我们不再像以往去衡量它们的性能差距,而是要对比功耗。六款变形本电池容量各不相同,而处理器却都采用了英特尔低电压版本,索尼Duo 13相对比较先进,搭载了Haswell平台。处理器之间的性能差距并算很大,功耗都低于17瓦,其中酷睿i5-3339Y能控制到13W。硬盘方面搭载固态硬盘相比混合型硬盘更为省电,最后就是背光键盘,只有联想Yoga 11S不具备,其他五款都带有键盘背光功能,键盘背光是否开启,也会对续航有一定影响。

影响笔记本电池续航因素:电池容量、屏幕亮度、无线蓝牙设备、扬声器、键盘背光和电源管理软件。

PowerMark电池续航基准测试软件,该软件与PCMark、3DMark一样,也是由FutureMark公司开发推出的。它会根据用户使用需求 持续不断的循环运行一组测试脚本,其中包括四种常见应用:上网浏览、文档处理、视频播放、3D游戏,从而尽可能的贴近绝大多数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

考虑到通常用户在需要延长笔记本的续航时间时,会把电源管理设置为省电模式,因此我们在测试之前也是如此设置,同时禁止笔记本在一段时间后自动降低亮度,禁止关闭屏幕背光,屏幕亮度调整为50%,关闭扬声器,禁止自动睡眠。与此同时,我们让 WiFi 保持在开启状态,从而模拟出用户的真实使用状态。

测试结果:

最终非常明显看到,索尼Duo 13以让人略有些惊讶的13个小时绝对优势排名第一,这个成绩完全有能力比肩苹果MacBook Air 13。联想Yoga 11S表现也还不错,能达到接近6小时的成绩。相比之下受到大尺寸屏幕的影响,宏碁R7功耗控制并不理想,只能维持在3小时左右,但对于不太善于移动15.6英寸体型,这样表现还是可以接受的。

·电池续航(二)--连续播放视频

完成Powermark基准测试后,为了更为真实的反映六款变形本实际电池续航能力,我们还进行了连续高清视频播放测试。测试方法将六款本电池充满,然 后电源管理方案调整为默认(剩余10%自动关机),屏幕亮度50%,扬声器音量为50%,同时打开键盘背光。然后让六款变形本循环播放720P高清《绝命 毒师第五季》全集,与此同时用摄像机记录下六款笔记本从开始播放到自动关机的时长。

通过录制的视频回放,我们记录下六款变形本电池续航时间。最短的华硕TX 300达到3小时23分钟,续航时间最长的是索尼Duo 13可以撑到6小时31分钟,能挺过4小时的机型共有三款。如果旅行中想看一部将近4小时加长版《魔戒--双塔奇兵》,电池续航较低的三款机型可能无法完成播发任务。

测试总结:

毋庸置疑,电池续航对于经常出行办公的人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本次横评中索尼Duo 13的长的续航能力的确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索尼Duo 13电池容量50Wh,虽然不是最高,但却可以支撑6.5小时的连续播放高清视频。这里一方 面和笔记本厂商的电源管理软件有关,而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英特尔Haswell低电压处理器的功耗控制。如果,其他五款机型升级为Haswell处理器 核芯的话,相信电池续航时间都会有相应提升。从长远角度看,电池续航长短不单单依靠提高本身参数,更重要的是看软硬件的综合优化方案。

·外观:机身接口与布局对比

接 口布局并不是本次横向评测的重点,六款变形本采用了不同模具设计,接口的排布位置和数量也是参差不齐,再加上产品的机身厚度都在不断降低,与传统笔记本相 比,接口数量和种类也都相应被削减。此外,变形本还要更多的要照顾到平板使用方式,机身的接口布局有设计在键盘底座上,也有放置在屏幕边框两侧的。至于哪 一款安排更为合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只需要考量在不同的使用模式中,各个接口使用的顺手程度,和能否接驳更多的外接设备。

·东芝Z15t接口布局介绍

由于东芝 Z15t 面向的是商业用户,因此主机上的接口还是比较丰富的。从机身的一侧我们可以看到电源接口、SD读卡器卡槽、Mini-HDMI接口、一个USB3.0以及音频输入输出接口。而这附近还有音量加减按钮、重力感应开关以及电源/锁屏按钮。

此外,由于采用拆分式设计,通过实体接口转接设备,那么扩展底座上就会有一些常用接口。底座的边框设计比较薄,因此扩展接口都位置后侧,不过该底座配备 的接口并不多,只有一个电源接口、一个 HDMI 接口、一个 RJ-45 接口以及一个 USB2.0 接口,另外这个底座还配备有 VGA 接口。

·索尼Duo 13接口布局介绍

作为一款 13.3 英寸的超极本,机身上的空间还是较丰裕的,可是索尼 VAIO Duo 13 没有配备大量的接口,机身左右采用楔形设计而没有接 口配备。我们仅在机身后侧找到一个 HDMI 接口以及两个 USB3.0 接口和音频输入输出合一接口,还有一个电源接口、多合一读卡器以及散热出风 口。

索尼Duo 13的电源键被设计在机身左侧边框上,同时适用于笔记本模式与平板模式使用。该机的重力感应功能仅在屏幕并未打开时开启,也就是说当打开屏 幕时画面是不会因为机体的摆位而变化的。另外该机的功能按键被设计在机身底部斜面上,而音响也在这个斜面上并位于机身左右。

·宏碁 R7接口布局介绍

宏碁R7接口都安排在键盘底座上,机身左侧部分集成的接口有2个USB3.0接口(其中1个支持实用的关机充电功能)、1个音频输出输入接口、1个HDMI高清接口、一个miniDP接口。在机身右侧集成有1个SD卡槽、1个USB2.0接口、音量调节快捷键、电源开关键以及电源插口。

接口类型上宏碁R7也有独到之处,位于HDMI左侧的复合式扩展接口,形状与mini DP一致,但却可以同时扩展出VGA、RJ45以及USB接口,全面通用的扩展性与ThunderBolt十分类似。

·华硕TX 300接口布局介绍

华硕在TX300上首次使用了磁力充电设计,充电接口通过磁力与机身吸附,更容易插入和移除,这样设计还有一个好处是防止不小心拌到电源线时,不会将机身摔倒连带摔倒地上,也可以有效防止移除电源瞬间系统性能的下降。

接口方面,平板部分和键盘底座都安排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接口。平板上面有1个音频接口用来接驳耳机、1个Micro HDMI接口、1个Micro SD读卡器、2个阵列式麦克风、1个dock数据接口和1个电源接口。

在键盘底座上拥有1个SD读卡器(SDHC/SDXC)、1个Mini-Display 接口、1个RJ-45以太网卡接口、2个USB3.0接口和1个电源接口,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齐全的,不过在平板部分没有安排USB接口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戴尔XPS 12接口布局介绍

戴尔XPS 12机身左侧的按键及接口分布有:屏幕锁定键、3.5mm耳机插孔、电源按钮以及音量调节按键。特殊的地方是,该机的电源键设计成了拨动型,一方面不容易出现误触,另一方面圆形的电源还配有白色指示灯,非常方便用户观察笔记本的运行状态。

在戴尔XPS 12机身右侧,该机内置2个USB3.0接口,并且支持关机充电功能。此外还配有DisplayPort以及电源接口,用户可在出行途中 为其他的手持设备进行应急充电。在USB3.0接口的旁边,XPS 12还配有一排电量显示按键,关机按下后,用户可随时了解整机的续航情况。

·联想Yoga 11S接口布局介绍

大多数笔记本都使用圆孔型的电源接口,而Yoga 11S使用了联想为Yoga系列定制的矩形电源接口,也曾在ThinkPad Carbon X1等高端超极本上使用,而且和苹果的lightning接口一样,正反面插入都可以正常使用。

接口方面,联想Yoga 11S上拥有常见的USB3.0接口、标准HDMI接口、耳机麦克风一体式接口以及读卡器接口,遗憾的是考虑到机身厚度,没有使用VGA接口。大部分功能按键,包括音量、电源键、一键恢复以及重力感应锁定键都在机身两侧,网络连接方面,本机没有设计普通笔记本的 RJ-45 接口,因此只能通过 WiFi 或者 3G  来上网。就目前来看,可以说是将将够用,没有达到相对丰富的水平。

·外观:机身厚度与屏幕厚度对比

可以说变形本产品产品形态大部分都是从超极本演变而来的,六款变形本中只有宏碁R7的规格相比超极本大一号,其他五款机身厚度和重量都控制的相当不错, 机身厚度和重量都与超极本相近。但由于加入了变形设计理念,在材质用料、金属转轴组件方面要比标准超极本有所增加,因此整机重量也会略有提高,但是厚度方 面表现都很出色。

屏幕厚度索尼Duo 13最为出色,到达了5.47mm,联想Yoga 11S紧随其后为5.51mm。值得表扬的是宏碁R7,尽管采用了15.6英寸 规格尺寸,但屏幕厚度仅为5.96mm,加上创新的双轴心式屏幕转轴,支撑毫不费力,用户在手指触控的时候更为踏实可靠。

六款变形本整机重量测试中,尺寸最大15.6英寸宏碁R7毫无疑问最重,整机加上适配器已经达到了近3kg,随身移动携带已经超出“便携”的定义范畴, 该机更为适合摆在书桌上,而不是经常带出门锻炼身体。轻薄指数表现最为出色的两款机型是索尼Duo 13和联想Yoga 11S,然而对于一款具有黄金比 例的索尼Duo 13,考虑到屏幕尺寸的优势我们认为该机表现更为优秀,裸机重量仅1.3kg,羽量级的身形,几乎可作为与苹果MacBook Air最 强有力的比肩对象。

此外,值得一提还有两款分离式变形笔记本东芝Z15t和华硕TX 300,两款机型便携性表现还算不错。但当与键盘脱离后,转化为平板电脑整机重量则没 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超过837g的重量双手长时间握持会出现疲倦现象。当然,即便是662g的苹果iPad 4也会遇到同样的困扰。

·散热--重度测试高负荷散热表现

此次横评测试我们依旧使用大家熟知FLUKE Ti25 热成像仪,通过客观的数据来向大家展示六款变形本的散热情况。那么在这里先来明确一下测试环 境,编辑所处的评测室室温在25℃左右。然后将六款变形本摆放在非金属质地的桌面上,每款笔记本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侧向设计的出风口影响到其他笔记 本周围的温度情况。

散热测试我们采用极限重度模式,运行AIDA 64系统稳定性测试,让处理器处于满载状态,同时再打开FurMark测试软件,增加核芯显卡的负载以保 证全速运行。经过半个小时的高负荷运行后,我们使用FLUKE Ti25 热成像仪对键盘表面和机身背部进行散热监测,由于变形本转换为平板模式后,部分 机型的屏幕可进行插拔,因此我们也对分离后的机体进行了散热测试。

平时使用时,用户手指打字和触摸屏幕都会对热量比较明感敏感。由于六款变形本的主板结构设计不同,我们将可拆分式的东芝Z15t和华硕TX 300放在 一同比较。这两款2合1的笔记本偏向于平板模式,处理器和散热风口都设计在屏幕侧面,高负荷工作下键盘面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手持时屏幕表面最高温度 会上升到40℃以上,超过人体体温,相比之下东芝Z15t表现相对好一些。

另外四 款机型虽然变形方式不同,但主板结构都保持在键盘面,因此触控屏和键盘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索尼Duo 13机身底部、键盘面和触控屏表面温度控制 比较不错,而戴尔XPS 12和联想Yoga 11S由于转轴处的散热空间比较狭小,再加上机身内部空间不够充足,机体表面散热表现平平。尽管宏碁R17 机身尺寸优势明显,但实际散热表现也不是特别理想。

虽然变形本不会长时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但从六款变形本的散热结果上看,一方面和处理器功耗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还是要取决于风扇、风道以及内部散热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机械的魅力

给笔记本这类数字时代的产物增加机械结构,应该说是一种反智的举动,人们迷恋机械蒸汽时代的东西,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机械表,虽然它受地心引力影响,走时 远没有石英和电子表那般精准,可面对一块带陀飞轮的瑞士名表动辄就要几十万,人们依然趋之若鹜,依然以拥有一块机械表为骄傲,机械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

小时候长辈戴的都是机械表,那时候也看过了不少,和需要用电池的石英表不同,机械表靠机芯内的发条作为动力,带动齿轮进而推动表针。透过一些手表的表 窗,看到齿轮匀速的转动时,在给手表上发条的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参与到了这个过程里,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可以通过观察大致了解原 理,这种参与感是现在很多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产品无法带给我们的。

机械之所以令人迷恋,就是基于真实的存在,区别于模拟时代。这很像互联网上关于扁平化和拟物化的讨论,也确实如此,我们进入了一个全面虚拟的时代,而对于蒸汽机驱动绿皮火车的怀旧,其实是我们这些仍然坚持活在真实世界里的人的一种反抗。

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已经很少去谈论虚拟世界,因为当下主流文化群体就出生在虚拟时代,对于他们来说,虚拟世界从来没有存在过,“虚拟世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排斥意味,是我们这些不愿意去拥抱数字时代的人,生生创造的一个词汇。

·变形本的颠覆与得失

扯远了,说回变形触屏超极本。连厂商自己可能也没想到给笔记本增加机械结构之后,却无心插柳的走上了一条怀旧的路,机械和电子以某种形式实现了融合,我不愿意认为这是黔驴技穷,更愿意相信是我们老顽固派无意识的举动。

机械和电子融合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有很多,就像汽车这类早期纯机械结构的机器装上行车电脑,行车电脑相当于汽车的中枢神经,负责调整油量来配合环境,并发出点火指令,到了现在燃油电喷装置早已经取代了化油器。

但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融合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机械结构上加入电子控制的部分,而变形本则刚好相反,是在电子设备上加入机械结构,电子设备的软硬件要主动 与变形发生适配,所涉及到的改动是完全不同的,这对于厂商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比如戴尔 XPS的屏幕翻转需要重力感应和操作系统的协同参与,一些可插拔 的产品,在分离和连接的时候要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等等,这部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产品就谈不上体验。

同样为电子产品的手机,在几年前跟现在的变形本有些相似的地方,那是个被翻盖、滑盖、转屏统治的时代,当时手机在翻盖的同时是不需要在工作模式下进行切 换的,翻盖的同时可能只是一个接听的激活指令,对于那时候的手机操作系统来说,会把“听”作为一个独立事件处理,很多手机接听电话的功能是游离于操作系统 之外的(手机上应该没有一个可以称的上是操作系统的东西),软件改动的工程量很小。而且即便如此,翻盖手机的排线仍然是手机最脆弱的环节之一。

有些问题是很难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改动来解决,笔记本能够变成一部平板电脑听起来很酷,不过没法避免的仍然是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在使用体验上的双双失守,比 如几乎没有了掌托的索尼Duo 13,无法调节观看角度的东芝Z15t,而在平板状态下,由于太重,已经找不到一个很合理的持握方式,这和不到400克的 iPad mini比起来,没有一点优势可言,更不用说发热量了。

变形超极本的“双模”形态,表面上解决了用户创造(笔记本)和消费(平板电脑)内容的需求,实则两方面都不讨好,变形本并不是不能成事,而是大多数设计 师缺少全局思维,疾病乱投医之下,却没有了步步为营的从容,如果能让大家认可花一样钱买两样东西的话,那这和超市里买一送一的廉价货没什么两样。

·补鞋匠还是做鞋匠

那么变形本的问题在哪里,不是在变形本身,而是忘了初心。既然我们要为用户去设计一台好用的电脑,那么用户要的是什么呢?给电脑加上触控屏其实没有问 题,加入机械结构使其能变形也不是问题,但是不是一定要采用变成平板电脑这种方式呢?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真的已经是触屏设备的最佳方案了吗?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台变形本是将提升触屏体验作为终极目标来进行变形方式设计的,都是清一色的成了平板。

厂商陷入的是做一个补鞋匠,还是做一个做鞋匠的问题。

变形本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补鞋匠依赖于一种设计方式的产品,缺少的是构造的思维,修鞋匠总是在寻找适当的组合关系。客人的鞋断了鞋底,补鞋匠的做法是找 一块颜色和尺寸差不多的鞋底,裁剪成相同的样式,涂上胶水再打上车线,如此鞋子就补好了。这样的工作对于补鞋匠是重复性的工作,依赖经验积累,带来的解决 方案并没有创造性的思维。

做鞋匠的工作则是另外一码事,首先他未必能受理客人这类的要求,即便是接受也不会草草了事,因为无论如何寻找也找不到两块相同的鞋底。补鞋匠会担心鞋底 质地不同,带来穿着上的不适,这无关责任心,而是来自手工鞋匠那发自内心的精神洁癖。做鞋匠不甘于此,于是会通过仔细测量、分析质地,甚至不惜进行破坏性 的再创作来完成,如果失败,可能会建议你去买另外一双鞋子,事实上在他们眼中这是最好的办法。

构造思维对于任何与设计相关的工作来说都十分重要,无论是做鞋匠还是笔记本设计师,遇到一项新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去利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可能性去做对 应,而是去弄清楚整个产品的生成脉络,权衡各种利弊,并恪守自己最根本的原则,这就是Out of the box的思维。

变形本还有很多可能性,只是没被发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