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数码

5.5公斤到785克!轻薄笔记本进化之路

泡泡网

关注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15日 作者:吴琼(编辑) 编辑:吴琼(编辑)


第1页:轻薄笔记本进化之路!

    泡泡网笔记本频道5月15日 笔记本英文名称Notebook,也叫做Laptop,寓意可以放在膝盖上使用的电脑,强调便携,可移动中使用。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笔记本的移动互联性能越来越重视,反应是否迅速,机身是否够轻够薄够便携,已经成为衡量一款笔记本移动性能的主要因素。

    究竟谁才是轻薄之王,轻薄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姑且将那些比同时代同尺寸主流产品轻、薄的笔记本定义为轻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这26年来,笔记本是怎么一步一步瘦身到今天的模样的。

    回顾26年前(即1985年),第一款世界公认的笔记本诞生,由东芝公司推出,型号为T1100,采用Intel 80C96(4.77MHz)微处理器,256K内存,选用3.5英寸或5.25英寸磁盘驱动器,并具备600×200的液晶屏幕,重4.1公斤。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款笔记本必须依靠外接电源运行,移动性能几乎为零,但它确实是后来所有笔记本的始祖。

东芝 T1100

    时至1986年,IBM推出了第一款内置电池的笔记本,它不叫ThinkPad,而是convertible 5140。和T1100相比,该机造型变化不大,性能也没有明显提升,重量更是高达5.5公斤,但是,内置电池让该机移动使用成为了现实。

IBM convertible 5140

    同一年,东芝推出了全球首款带硬盘的笔记本:J-3100GT,带20MB硬盘,虽然不多,但解决了重启、关机数据丢失的痛苦。

东芝 J-3100GT

    与上面的古董大哥相比,您是不是觉得前面三款笔记本已经很轻薄了呢?

    自此,笔记本的雏形已经可以算是确定了。作为移动使用的设备,笔记本必须可以不依赖外部电源而独立运作,虽然还很笨重,但可以移动使用。

第2页:1.1千克机身没性能 3千克还是重

    1987年,东芝T1000笔记本成功的将重量控制在了3千克左右,使商务移动计算应用彻底成为了可能,并得以普及。但是,人们显然对3千克的重量仍不满足。

    1989年,东芝DynaBook SS001/SSW01上市,这是东芝DynaBook系列的最初尝试。该机只有一包A4纸大小,重量只有2.7公斤,在当时来说是相当轻便的。该机采用的处理器为Intel 8086(4.77MHz),具备1MB内存,黑白液晶显示器,性能一般。

东芝DynaBook SS001

    1990年10月,NEC公司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轻量级笔记本“Handy 98”,如名字所示,该机重量仅为1.1千克,续航更是长达7~8个小时,但代价却是性能的极大缺失,可用性不高,也体现出了性能、轻薄便携难以兼顾的难题。

NEC Handy 98

    1991年,苹果公司推出了重量只有2.3公斤的PowerBook 100笔记本,这个重量在当时绝对是罕有的,同时该机外观设计和现在的笔记本最为接近,是当时市场反应非常理想的机型。

苹果 PowerBook 100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摸爬滚打,90年代初的笔记本外观设计已经和今天的比较相似了,重量也几乎可以被接受了。

第3页:移动处理器诞生 一英寸时代到来

    1994年,Intel公司推出了移动平台专用的处理器: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从此,笔记本和台式机正是划清界限。

    也是同一年,DEC推出Digital Hinote ultra cs433,虽然仍使用486处理器,但刚好1英寸的厚度、1.59千克的机身重量,使得该机一举成为世界最轻薄的笔记本,也掀起了轻薄笔记本的热潮。

DEC Digital Hinote ultra cs433

    1996年,ThinkPad 560,厚度1.2英寸,重1.9千克
    1997年,索尼 PCG-505,厚度0.94英寸,重1.35千克
    1998年,东芝 DynaBook SS 3000/3010ct,厚度0.78英寸,重1.32千克
    1999年,IBM推出ThinkPad X20,X系列正是登上历史舞台

ThinkPad X20

    2002年,Sharp UM10,液晶面板与外壳一体化,升降式键盘,厚度0.65英寸,重1.31千克

Sharp UM10

    一英寸时代里,不仅诞生了专用的笔记本处理器,同时轻薄便携也得以实现。但是,这样的表现,仍不能让人满足。

第4页:迅驰平台诞生 轻薄/性能可兼顾

    直到2003年,Intel迅驰问世,由Intel移动处理器、配套芯片组、无线网卡、迅盘(可选)共同组成,为笔记本提供了一整套的移动互联解决方案,并在电池寿命、轻薄化和移动性能方面有着很大改善,也为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轻薄笔记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您都能认清这几代迅驰标志的含义吗?

    相比较老的Pentium 4-M,新的迅驰一代平台所使用的Pentium M处理器性能更好,采用130纳米工艺,拥有1MB二级缓存,并于2004年5月正式更换90纳米制程,二级缓存也提升至2MB,发热更低,因此不需要太大的冷却系统,也使得整个平台在48Wh电池下可持续正常使用4~5个小时。

迅驰技术让笔记本移动性能大幅增强

    2003年末,东芝公司推出了基于迅驰平台的超轻薄笔记本:Portege R100。该机整体尺寸仅为286mm×229mm×14.9mm,12.1英寸屏幕,重量仅为1.074千克,即便是今天,这样的机身厚度以及重量也是非常出色的。

东芝 Portege R100

    东芝R100可谓是集合了当时可以达到更轻薄机身的所有手段:
    1、低压版处理器——Pentium-M 1.0GHz
    2、板载内存——标配256MB,支持最大768MB
    3、功耗发热都比较小的硬盘——1.8英寸
    4、锂聚合物电池
    5、光驱、软驱外置,电池可扩展

    2004年,索尼推出了神一般的轻薄之作:X505。和东芝R100类似,该机同样采用超低电压Pentium-M 1.0GHz处理器,板载512MB内存,显示屏10.4英寸,机身最薄处仅为9.7mm,最厚处21mm,重量为785g,仅为目前流行的轻薄笔记本的一半儿左右(四年后的水果Air也不过是将机身最厚处缩小到19.4mm)。

SONY VAIO PCG-X505

    为了达到这一轻薄目的,该机对内部主板、键盘进行了平面拼接和简化设计,做到尽力精简,内部简单紧凑,并对主板上一些零件进行了最小化设计。

 

    而散热方面,索尼X505大胆的放弃了风扇的配备,采用了散热效果极好的石墨散热板作为底座,以及硬度很高的碳合金机身。

 

    不过,X505由于工艺太过超前,造价也实在不菲,并没有大批量产,存货不多。

第5页:想要更薄吗?那就选LED和SSD吧

    时间不止,科技继续发展……

    2008年初,苹果发布了13.3英寸MacBook Air,开辟了Macintosh家族全新系列。与以往的轻薄笔记本相比较,13.3英寸的MacBook Air不仅采用了LED背光屏幕,同时机身最薄之处仅为4mm,最厚之处也只不过19.4mm,创造了笔记本业界新的轻薄神话,也成为后来无数厂商想要超越的对象。

乔帮主发布MacBook Air

    MacBook Air之所以能做到这么薄,不仅仅归功于苹果一贯的超高设计水准以及制造工艺,同时也得益于Intel专门为苹果设计的特殊封装处理器。虽然同为酷睿2双核系列,但面积要比标准酷睿2小的多,功耗也低不少。

Air所使用的处理器面积仅为正常尺寸的40%

    同一个月,东芝R502震撼上市。该机厚度19.5~25.5mm,含电池仅重900g。配置上,R502虽然没有采用MBA上使用的LED背光屏幕,却率先使用了容量高达128GB的固态硬盘,直至今天,这款笔记本在市场上仍能见其踪影。

东芝 R502

    次月,ThinkPad X300发布,该机是ThinkPad在13英寸领域的首次尝试,厚度上与Air相比虽不占优势,但却同时采用了LED屏幕和固态硬盘,此外,对高品质象征的镁铝合金防滚架进行了保留。

ThinkPad X300(不含左侧美女哦)

镁铝合金防滚架特写

    可以说,全新固态硬盘无论是在性能上、可靠性以及功耗发热方面,都比传统机械硬盘强出了太多。X300的问世,敲响了轻薄笔记本对于硬盘的变革大门。

X300使用的三星固态硬盘(最下面那个,上面为笔记本内存)

第6页:戴尔Adamo亮骚登场 轻薄永无止境

    2009年,在CES上杀的天翻地覆的戴尔Adamo笔记本电脑正式上市。该机起价非常残忍,1999刀,着实不菲!采用酷睿2双核超低电压处理器,搭配固态硬盘和16:9比例LED背光液晶,机身厚度仅为16.39mm,创当年轻薄神话。

戴尔 Adamo

    同一年,苹果发布了MacBook Air的改良版,放弃了超薄机械硬盘,改投SSD的怀抱,同时使用了NVIDIA芯片组,显示能力得以大幅加强。

    年底,戴尔发布了Adamo的进化版本:Adamo XPS,采用全新键盘与屏幕连接方式,将内部元件分别安置于键盘周围以及屏幕后方,结构非常复杂,并成功的将机身厚度控制在9.99mm极限。

戴尔 Adamo XPS

    次年,苹果发布了11.6英寸全新MacBook Air,也让苹果公司在小尺寸笔记本市场中迅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新的11英寸Air再次对内部集成显卡进行了提升,直至今天仍算得上超轻薄机型中图形性能最好的。

    新的11.6英寸Air将内存集成在主板之上,固态硬盘也进行了大幅变样,性能虽然得以保留,但却使得用户自主升级变得困难。

第7页:SNB/APU助力超轻薄 三星900X3A最薄

    2011年上半年是集成显卡风起云涌的半年。无论是Intel,还是AMD,都推出了各家的新平台,并整合了新的集成显示核心,性能相比较以往,提升非常明显。

    AMD的APU机型目前定位较为低端(高端机型预计后半年会推出),目前主流的型号为E-350双核处理器(含AMD Radeon HD6310显示核心),具备仅18W的超低功耗,也使得搭载该处理器的笔记本机型可以轻松突破7小时续航(至少6芯电池),并多用于11、12英寸小型笔记本中,重量也基本在1.5千克以下。

ThinkPad X120e是最早采用E-350处理器的机型之一

    此外,除18W的E-350双核处理器之外,AMD还推出了针对极限超轻薄便携笔记本的C-50双核处理器(含AMD Radeon HD6250显示核心)。与E-350相比,仅仅在主频上有所下降,功耗仅为9W。

    Intel方面,最新Sandy Bridge平台移动版处理器内置Intel HD Graphics 3000显示核心,支持DX10.2规范,整套平台被包括苹果在内的几乎所有厂商所接受并使用。

三星 900X3A

    三星9系列新品恐怕是今年最早见到的超轻薄笔记本,采用Sandy Bridge平台超低功耗i5 2537M双核处理器,内置128GB固态硬盘,厚度略薄于同尺寸MBA。可以说,9系列新品的问世将超轻薄笔记本性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星 900X3A

    除了i5 2537M,目前已知的另外一款Sandy Bridge平台超低功耗处理器为i7 2617M。这两类处理器主要用于高端超轻薄以及小尺寸笔记本中。

第8页:那些不能被忽视的次轻薄机型一

    当然,除了那些一直在追求极致的超轻薄机型们,我们不能忽视了周围的那些次轻薄机型,它们在性能上非常主流,绝大多数价格也很平易近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

    说到次轻薄,小编我一直忘不了大学期间舍友的那台索尼SZ43。该机于2006年末上市,性能属中高端水准,13.3英寸的机身仅重1.69Kg,非常方便携带,也是首批搭载Windows Vista系统的机型。该机大胆的采用了LED背光屏幕以及双显卡切换技术,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亮骚无比。至今,后两项技术仍是次轻薄笔记本“标配”的本事。

索尼 SZ43

    今天,符合13英寸以下(含)、1.69千克左右、性能主流偏上这三项标准的笔记本还真不少:

联想V370A:13.3"/28.6mm/1.67Kg/i5 2410M/4GB/NVIDIA GF 410M

ThinkPad E220s:12.5"/21.9mm/1.502Kg/i5 2537M/4GB/核芯显卡

华硕U31JG:13.3"/28.5mm/1.78Kg/i5 2410M/4GB/NVIDIA GT540M

第9页:那些不能被忽视的次轻薄机型二

Acer 3830TG:13.3"/29.25mm/1.8Kg/i5 2410M/2GB/NVIDIA GT540M

东芝 R830:13.3"/25.7mm/1.4Kg/i7 2620M/2GB/核芯显卡

索尼SD18EC:13.3"/23.9mm/1.72Kg/i5 2410M/2GB/AMD HD6470M

富士通 S761:13.3"/31.9mm/1.58Kg/i7 2620M/8GB/NVIDIA GT520M


编辑结语:

    至此,小编我总算是把这25年半的笔记本轻薄进化之路从头到尾的简述了一遍(擦汗中…)。85年开始的那几款笔记本虽然看起来就像个收银台,但确实为我们今天用的笔记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设计思路。在笔记本发展的历程中,Intel、AMD功不可没,东芝、索尼、苹果、ThinkPad、戴尔等产业巨头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将轻薄推向新的巅峰。

    今天的轻薄笔记本在便携方面看似不如上世纪90年代所达到的高度,但是考虑今天轻薄笔记本的多元化应用、丰富的功能配置以及强大的性能表现,再看看主流产品2.X公斤、40mm以上的机身厚度,您还会觉得它们不够优秀吗?

    如果您对本文中的内容存在疑问,或者有更好的想法或建议,还恳请在留言区回复,小编将与广大网友共同讨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