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妙招灵不灵? 编辑亲身体验看分明

中关村在线
作者:中关村在线 陈晓珑
第1页:冰箱妙招亲身体验
[中关村在线家电频道原创]冰箱是许多人家庭里的必备生活用品,买来之后主要也是用于食物的保鲜和储藏。其实冰箱还有许多其它的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节省时间、节约成本。只是这些妙用不是那么的广为人知,花几千元钱购买的冰箱单单用作一个食品储藏柜难道不觉得有点儿浪费了吗?要让冰箱真正为家庭生活“发光发热”,别忘了它还可以做些其它的事情呢!
冰箱不只可以用来保鲜、冷冻食物,它还有许多其它的妙用,有的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譬如弄掉粘在衣服上的口香糖,增大丝袜韧度避免其刮丝等等。在本站之前的文章对于冰箱的使用误区中做过一些描述,笔者也和朋友更是体会了冰箱用来平整打湿的书页、去除粘在衣服上的口香糖、切熟鸡蛋的蛋黄这三种巧妙的利用。那么冰箱还有什么其它的妙用呢?笔者今天再教您几招。
本次实验所用的三开门冰箱
妙用管不管用,当然只有试过才知道。网络上盛传的冰箱妙用有没有坑爹的混在里面?笔者将和您一起体验一下冰箱以下的几种用途:快煮豆类、改善蜡烛的滴蜡情况、轻松剥栗子。咱们一起来看看冰箱君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更多冰箱妙用文章:
主妇好帮手 编辑体验冰箱三大另类妙用 、主妇必备宝典 冰箱日常使用小窍门汇总、有它不怕被整蛊 冰箱日常使用技巧汇总 。
第2页:难煮的红豆20分钟就煮好?
●难煮的红豆20分钟就煮好?
传言一:红豆很难煮透,可先将红豆和水一起煮,待冷却后放入冰箱冷冻库2小时左右,取出后水表层会有出现些许结冰现象。此时再将锅子加热,水与红豆受热程度不同,温度变化让红豆约20分钟后就煮烂。
许多经常做饭的主妇朋友们都知道,豆类是比较难煮烂的,尤其是红豆。如果家里想要吃点红豆沙什么的,光在煮红豆就要费不少工夫。上面所提示的快煮红豆的妙招管不管用?跟笔者一起来试验一下!
准备了红豆小半碗
加了两碗水,大火煮到水开即可
大火煮后的红豆,并未煮透
接下来,笔者把红豆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冷冻2小时。主妇朋友们如果有打算烹煮红豆的,可以用这个方法,然后这两小时可以用来做些其它的事情,完全不用担心。
冷冻2小时后取出
可以看出,红豆并没有冻的太实,但不少红豆中拌有冰茬,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冷冻的更久一点也可。下面笔者就将红豆再次煮开,可以适量加一些冷水。上锅煮了20分钟后……
红豆基本上都煮透煮烂了
成果明显,红豆基本上都煮透煮烂了,看来利用冰箱快煮红豆这个妙招没有忽悠人,确实管用。
第3页:冻过的蜡烛耐烧不滴蜡?
●冻过的蜡烛耐烧不滴蜡?
传言二:使用蜡烛前4小时,先将蜡烛放进冰箱冷冻。冰冷的蜡烛点火后,会烧的比较慢比较久,而且也比较不容易滴蜡。
想要打造烛光晚餐给他一个惊喜,可蜡油流的到处都是很不容易清理,普通的蜡烛燃烧时间短暂,上述的妙招管用吗?笔者买来超市有售的蜡烛,一起来看看吧。
健康的蜡烛一支
刚点燃就有蜡油了
不到三分钟,蜡烛已经烧掉显著一截了
点燃不到三分钟,蜡烛已经烧掉许多了,也滴了很多蜡油,平时如果是用烛台的话,这些蜡油会沿着蜡烛流下,堆在烛台上,比较难清理。
冷冻4个小时
打入冷宫4个小时之后,再从冰箱冷冻室取出蜡烛,可以感觉蜡烛整体都变的冰冷并且质地比较坚硬了。我们点燃这根解冻的蜡烛……
对比很明显
同样的时间,冻过的蜡烛只燃烧了原来一半的量,并且滴蜡情况很少,蜡烛的火光亮度不变的条件下,变的更加耐烧了,并且只有一到两滴的滴蜡。经常在家使用香薰蜡烛的朋友不妨准备一个密封的盒子,把蜡烛放在冷冻室里保存。
第4页:冻后的栗子容易剥壳?
●冻后的栗子容易剥壳?
传言三:栗子煮熟后不易剥壳,只要冷却后在冰箱内冻2小时,可使壳肉分离,剥起来既快栗子肉又完整。
想做栗子烧鸡块,剥栗子是首要的功课。许多糖炒栗子不是很容易剥壳,一不容易就剥碎了。传言说冻过的栗子更好剥,是真的吗?
举个栗子先
剥到这个程度就很难剥了
强行下手结果就是这样——碎了
有的栗子即使开口,也不一定肉、壳分离,在栗子底部总是容易果壳和果肉紧紧粘在一起。笔者上面剥的栗子就是,刚开始还比较好剥,栗子底部的果壳就容易剥碎。
同样打入冷宫2小时
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再次取出栗子,拿出一个开剥!笔者可以明显感觉到,栗子整体都变的比较硬,比较冷,用力挤压一下,外壳是变脆了不少。
稍一用力就压出一个开口
左一半右一半,栗子几下就剥好了
笔者又拿了几个不同形状的栗子试验了一下,比没冻过的栗子好剥多了,这或许是因为冷冻后的栗子外壳变脆,很容易就和果肉分离了。效果明显。不过冷冻后的栗子比较冰凉,可以用来烹饪菜肴,如果直接食用的话不妨剥好后再等一等。
结语:
经过笔者今天的亲身体验,冰箱的这三个妙用还是很有效果。平时您如果在生活中有需要用到这方面的时候,不妨试试笔者交给您的方法,让冰箱发挥更多的作用。
》数字家电更多最新文章《 | 》中关村在线家电论坛《
》中关村在线家电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