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数码

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区域圈

新浪新闻

关注


白电制造企业

“志高设在广东南海总部的生产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计划在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新添两大生产基地。”志高方面近日向媒体透露。这是继美的、TCL、海信科龙等之后,又一个向外开拓生产基地的家电制造企业。由于产业升级、降低物流费用和制造成本、开拓周边市场以及当地政府鼓励与税费优惠等原因,以沿长江流域的安徽合肥、芜湖和滁州,中西部的武汉、重庆等地,已经成为多个家电品牌青睐的新乐土。

企业纷纷落子外省市

记者从志高集团方面了解到,该基地主要以生产中央空调为主。建成后,志高将成为国内中央空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之一。

“志高中央空调的产业布局落子芜湖、九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技术开发区,而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发展制造业,均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地域优势可辐射整个华东乃至华中、华北市场,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志高副董事长兼商用事业部总经理雷江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芜湖是安徽省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基地和外运中心,自芜湖港可直达或通过联运通达世界各主要港口。志高中央空调基地布局芜湖,不仅有利于其中央空调在国内市场的拓展,其战略意义更在于国际化进程的提速。

记者获悉,在整个安徽范围内,合肥、芜湖、滁州三市已经形成了家电“金三角”,美的、日立已经在芜湖建立了生产基地;而在滁州,西门子和康佳也早已建厂。预计到2010年,家电产业累计投资可达200亿以上,总产值可望突破1000亿元。美的制冷家电集团CEO方洪波表示,合肥周边有长三角和中部作为腹地,涵盖了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这个区域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武汉等城市。

家电制造向内陆转移

华中也受到家电制造企业的青睐。美的空调在武汉建立了生产基地,据其分析,空调基地的布局可以打破原来的湖北市场,乃至周边的湖南市场、河南市场、重庆市场多年以来固有的格局,从而为美的带来“近水楼台”的机遇。去年9月,海信科龙投资3.5亿元在成都建设西部家电基地。海尔空调国内八大生产基地则为:重庆、青岛、武汉、合肥、大连、胶南、黄岛、三菱重工海尔。

而西部部分地区已经把家电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柱。2007年6月,武汉提出至“十一五”期末,家电行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家电产品零配件的市内配套量超过40%,将武汉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业基地。2007年年底重庆市产业规划公布,将做大做强家电和电子芯片产业,力争到2012年形成国虹、格力(重庆)公司、海尔(重庆)公司3个百亿级信息家电企业,以及年销售产值400亿元的信息家电工业集群。

本文导航:
·广东白电制造企业掀“北上运动”
·四大原因推动产业迁移
·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区域圈


美的在发布其大白电战略同时,也吹响了向长三角产业迁移的号角。本报记者姬东摄

四大原因推动产业迁移

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向记者分析到,产业转移是家电行业发展的需要,就像90年代向广东沿海地区转移一样。近两年来,家电制造业向内陆转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物流成本问题。由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家电市场需求扩大,家电制造过分集中在珠三角、青岛等沿海地区,长途运输造成了巨额费用。在华中设立生产基地,可以大大减少物流费用。二是发达地区家电的拥有量相对饱和,而中西部家电市场还在起步阶段,是商家必争之地,在内地设厂之后,可以以当地为跳板,进一步辐射周边地区。

而东部中部制造成本的提高也是家电制造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珠三角某家电企业负责人透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珠三角、东部家电产区已基本达到产业链的饱和状态,土地资源更是稀缺,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等也相对较高。不少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工人的工资,相对昂贵的生活费和相对较低的收入已很难再吸引大批的内地工人,以至于近年来沿海地区工厂出现产业工人缺乏而导致开工不足。相反,内陆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收入区别不会太大。

此外,税收优惠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正吸引着家电制造商内迁。上月,安徽省政府宣布,计划用8到10年左右的时间超越顺德和青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合肥市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林建也表示:“由于家电业竞争更加激烈,利润更加摊薄,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都在纷纷进行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战略大调整,这给合肥提供了一个发展家电产业的大好时机。合肥市政府将对家电产业采取倾斜政策,扶持家电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四大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家电配套产品生产规模,使配套率达到80%.”在税收政策方面,例如包括“六省五区一市一兵团”的地区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近年来家电制造基地纷纷落户的重庆就是其“一市”。

-旁边报道

配套不完善仍是瓶颈

家电制造业向内陆迁移的过程中,当地配套不足仍是一个瓶颈。青岛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家电产业作为青岛市工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青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共有规模以上新型家电类企业20家,带动上千家配套企业发展,但青岛市家电产品的本地配套率较低,一个完整的家电产业链尚未形成,其中,家电零部件及配套的开发与创新进展缓慢,大部分关键件仍需在市外和境外配套、采购,核心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的本地配套率不足5%.

不过,陈钢对粤家电业向内陆迁移似乎很乐观。“粤家电业向外扩展已经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合肥、重庆。当然也有不成功的例子,但不影响整体发展态势。相信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是中原地区。”

本文导航:
·广东白电制造企业掀“北上运动”
·四大原因推动产业迁移
·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区域圈


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区域圈

●中西部家电制造圈

(武汉、重庆、成都、南昌)

海尔、格力、美的、TCL、海信、科龙、小天鹅、奥克斯、齐洛瓦、华意、苏泊尔、上海海立电器、华意压缩等都在当地设厂。按照武汉市家电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武汉海尔、美的、TCL、苏泊尔、小天鹅等著名品牌为依托的家用电器产业将实现产值200亿元。

●珠三角家电制造圈

以顺德、中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家电制造基地,是国内发展最早、规模最大、配套最成熟的家电制造基地。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0%,主要产品为空调、微波炉和以出口为主的小家电。

●长三角家电制造圈

(以安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

先期已经有了美的空调基地、科龙空调基地、海尔彩电和洗衣机工业园、康佳彩电基地及西门子的冰箱基地。此外,还有荣事达洗衣机生产基地、三洋洗衣机和微波炉工厂、美的冰洗生产基地、美菱冰箱生产基地、日立生产基地,融入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家电制造基地成为各大家电品牌开拓长三角市场的重要选择。

●环渤海经济圈

主要为青岛、济南等地,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0%,主要优势产品是空调、冷柜和冰箱。其中,共有规模以上新型家电类企业20家,带动上千家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企业集团为中心、以相关配套企业为基础的庞大产业集群。

-记者观察

白电扩容应警惕产能过剩

十年前的彩电业也曾红红火火、欣欣向荣,我国各大彩电企业疯狂地扩产;而到了今天,由于平板电视平地崛起,彩电产能过剩、存货剧增,让CRT行业陷入了全行业亏损,而大量的存货让企业的现金流相当紧张。

今天,白电行业同样兴起了风风火火的产能扩张运动。我们不得不谨慎审视一下CRT的前车之鉴。

实际上,经过二十年的成长,我国白电产能过剩开始引起业界重视。根据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组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空调市场的总销量在2656万台,出口2560万台左右。2007年,国内空调产量约为7800万台,其中内销2800万台,出口约为4500万台,库存为500万台。产能方面,格力、美的、海尔等第一梯队的空调企业产能均达到1000万台以上。另外,格兰仕、志高、奥克斯等也达到了700万台左右,几大企业超过6000万台,远远高于国内、外的需求。

尽管多年来存货高企,但因去年白电销售火爆,尤其是涨价声浪的推动,白电企业的产能扩张步伐近两年骤然加速。格力刚刚增发募资11亿用于新增空调和压缩机产能,预计今年产能将超过2000万套。奥克斯随即宣布欲在天津投资30亿建立北方生产基地,2010年,包括现在签约的天津基地,奥克斯在国内将拥有5处基地,产能将增加至1000万台。美的冰洗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是,到2010年冰箱达到1000万台的规模,洗衣机达到800万台的规模,均进入行业前两位。而海尔洗衣机已设立了六大生产基地,累积产能已超过了1000万台。合肥三洋今年产能将提高50%,达到80万~90万台/年。此外,连康佳这些没有什么白电基础的企业也纷纷扩军备战白电。

其实,在全球家电产能过剩的形势下,企业产能增加多少、达到多少并非一个值得炫耀的资本,正如一个高血脂病人没必要炫耀自己的食量有多大一样。对于目前已有产能过剩苗头的白电产业来讲,下一步则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尤其是加大品牌和研发这种不会立竿见影的投入,增加与外资品牌抗衡的能力,让企业、行业健康地发展。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谢晓婷

相关新闻:

白电厂商酝酿二次涨价

博西中国总裁:现在仍是投资中国白电最佳时机

[上一页] [1] [2] [3]

本文导航:
·广东白电制造企业掀“北上运动”
·四大原因推动产业迁移
·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区域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