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探索

大熊猫由濒危级物种降格为易危级:“降级”只是一场误解

新浪科技

关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种动物一旦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那么这种动物就已经算是国宝了,但也意味着它们可能很快走向灭绝,中国的大熊猫就是如此。不过,经过数十年的精心保护,中国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增加明显。近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表报告,将大熊猫由“濒危”级物种降格为“易危”级。

相关研究报告称,中国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已从2004年的1595只增至2014年的1864只。这一可喜成果要归功于中国各研究及保护机构的不懈努力,比如严禁盗猎以及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与拓展。不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仍然警告称,尽管对森林等自然栖息地的保护有效地增加了大熊猫的数量,但是在未来80年内,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可能导致35%的天然竹林消失,而天然竹林是大熊猫最理想的家园。天然竹林的消失有可能导致大熊猫数量的下滑。

很长时间以来,大熊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一直是中国的象征之一,被称为国宝级的动物。许多动物保护组织对大熊猫数量的反弹感到振奋不已,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全球保护运动的重大成果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森林滥伐及盗猎现象严重,野生大熊猫数量估计已不足1000只。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并开始下大力气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

由于形象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以及珍贵稀有的特点,大熊猫常常被中国看作是外交诚意的代表送到世界各国各地动物园。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四川省合作建立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大熊猫等珍稀物种。随着中国严厉打击非法的大熊猫皮毛交易以及不断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面积,野生大熊猫数量也在缓慢增加。

国际组织也积极与中国政府加强合作,投入巨量资金,用于保护野生大熊猫以及人工哺育、繁殖大熊猫。从1961年起,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标志就是大熊猫。对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大熊猫危险等级的重新定级,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表示,这证明此前的投入是值得的。(彬彬)

中外专家说的是一回事儿

据新华社报道,“降级”一词,或许容易让人误解。其实“易危”只是濒危状态的一种描述,其受威胁物种的性质未变,也不能扩大引申到可以降低保护上。

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并非实质性改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划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 无危。虽然极危、濒危和易危三个等级只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胁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调整大熊猫涉危等级,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起到了成 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自1963年开始编制,每4年进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认为是记录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脱离濒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关受保护动物状态的表述。

去年5月,环保部与中科院联合编制并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就调整了部分中国特有动物的涉危状况,认为一些动物涉危状况有缓解,其中大熊猫的状态从“濒危”改为“易危”。

不过,对大熊猫的保护绝不能就此松一口气。对此,中外专家高度一致。

这一切都跟竹子有关。

竹子在大熊猫的饮食中占到约99%的比例,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努力重建竹林和栖息地的行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此次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仍可能在未来80年中使大熊猫的竹林栖息地减少35%以上,因此大熊猫数量预计会下降,这将逆转最近20年来所取得的进展。”

中国国家林业局也在声明中提到:“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外,国家林业局的资料也显示,栖息地破碎化以及种群交流不畅都是大熊猫面临的生存威胁。

正因为如此,无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还是国家林业局的声明,都提到需要继续实施广泛的保护措施。

大熊猫涉危状况有改善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野生成年大熊猫有1864只,比低谷时期(1985年到1988年)的1114只增加了750只。尽管很难确定精确数据,该组织将幼崽加上后计算的数字,大致就是全球现有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2060只。

该组织的报告认为:“经过一系列深入调查收集的信息表明,此前记录的种群下降已经得到遏制,数量开始上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的变化显示出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一物种所作努力是有效的。”

国际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动物保护负责人约翰·鲁滨逊认为:“中国人在大熊猫保护上完成了出色的工作。极少有物种可以改善它们的受威胁等级,这的确是保护努力成功的证明。”

许多国外专家认为,上世纪80年代大熊猫数量下降到不到1200只,其主要原因就是大熊猫失去了栖息地。而近些年来,在投资建设大熊猫栖息地、扩大和建立新的大熊猫保护区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出色。

旗舰物种保护,为何强调“栖息地”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举世瞩目。不少人以环境破坏和物种退化为由,认为只有采用某些先进技术才能拯救大熊猫,而忽视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

大熊猫的确有它的特殊性,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更因为它作为一个旗舰物种的独特地位。

大熊猫栖息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分布着超过1000种脊椎动物,上万种高等植物。

保护大熊猫,就像撑起了无形的保护伞,庇护了如金丝猴、羚牛、小熊猫、朱鹮等众多珍稀物种。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域地跨中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共 有5个长江和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这一区域,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公里,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与生态屏障,为上亿人口提供着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态服务,如水 土保持、水源涵养、碳固定等。这些服务功能可以说是无价的。

通过多年的实地保护、宣传与公众教育,大熊猫已经成为全世界保护工作的一面旗帜,作为濒危野生动物的一个“代言者”,它带来了希望、机会、资源和经验。

因此,不应该颠倒了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和探索技术发展之间的位置,保护大熊猫不仅限于增加它的数量,其意义在于保护以它为代表的整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保护下来,各种生物也就被保护下来,水土资源也被保护了下来。大熊猫是自然保护的象征,因此对大熊猫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