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穿越56000里发现“新”新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盛产玛瑙,数百万年的风沙侵蚀打磨,让这些原本平凡的石头变得光亮润泽。这几年,新疆哈密淖毛湖等地出产的“葡萄干玛瑙”受到收藏者的关注和喜爱。在天山东部的哈密伊吾县,湖畔的壁滩一片寂静。这一带曾经散布着很多外形多变、色彩绚丽的玛瑙颗粒,近几年来,它们几乎被捡石者采尽。我们有幸曾经见过这片戈壁滩遍布玛瑙时的样子,为了还原当年的场景,我们的摄影团队把产自此地的玛瑙粒带回故乡,记录下它们在阳光下闪耀,接受风沙洗礼的过往时光。摄影/耿艺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让冬季的牧场盖满了积雪。马群慢跑,发出“簌簌”的踏雪声,留下细碎的蹄印;雪原上比牲畜蹄印更加明显清晰的,是摩托车的车辙。我问一位哈萨克族的牧马人,骑马好还是开摩托车好?他想了想告诉我:“出门还是骑马好。我喝醉了酒,马可以带我回家,摩托车不能。” 摄影/王聪民


2013年10月,国内最具知名度的科学传媒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精心打造的超厚珍藏版《新疆专辑》,作为传统的10月号巨制呈现给海内外千万读者。本次的《新疆专辑》提出了“新•新疆”的概念,在全面了解新疆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发现,塑造新景观。每篇文章都以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重塑“新”的新疆。
这个“新”的新疆,既有从单个区域的某个“新角度”切入,也有从全新疆的整体层面考虑的“新视角”。《新疆专缉》以全景扫描、细致梳理、重磅观点、精美图片对于新疆——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貌类型,民族文化、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立体式的解读和展示,力图为读者建构一个新疆新形象。
早在2002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把目光投在了新疆,出版了风行一时的《新疆专辑》,该专辑也成为许多读者书柜里的珍藏版,11年后的2013年夏天,《中国国家地理》的编辑、记者以及随行专家又先后两次,总用近40天的时间,走访了新疆的各地:从最北端的喀纳斯湖,到南面帕米尔高原的河谷秘境;从最东端的哈密市星星峡镇,到最西端(也是中国最西端)的乌恰县吉根乡;从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印控克什米尔接壤的漫长边境,到沙漠和戈壁腹地的荒无人烟处……
《新疆专辑》根据地理区域划分,重新发现天山、阿尔泰山地和准噶尔西部山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区,这5大区域的新风景。并在5大区域之间,穿插了“历史文化”和“我们在行动”等栏目板块,涉猎范围之广,跨越了各大区域,贯穿整个新疆,以综合的视角展现了新疆的整体风貌,并带回来第一现场的亲历感受。
作为创刊63周年的国家级大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迅速成长为月平均发行量90余万册的权威科学传媒,并且以鲜明的观点吸引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出版了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英文版、日文版等多种版本,拥有近千万的忠实读者,影响了一代人对于自然、探索和科学的认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已经陆续刊出了内蒙古、浙江、海南、四川、陕西、宁夏、河南、青海、福建、东北地区等地域专辑,对于构建省份形象、推广旅游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历时数月准备、精雕细琢的“新疆专辑”,更是承载了广大读者厚望,将吸引公众的热切关注。
重新发现新疆,将新景观、新观点、新概念推荐给中国,推荐给世界,《中国国家地理》新疆专辑将为您打开一扇面对这片美丽而辽阔土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