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大会七:金融科技赋能新经济
新浪科技讯 8月11日消息, 8月10-12日,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包括Kip Thorne、Thomas J.Sargent、Michael Levitt、朱棣文在内的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中科院院士曹春晓、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刚等诸多中外顶级学者专家应邀出席,共同打造史无前例的中国最高级别智慧盛宴,探讨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描绘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蓝图。
金融科技这个概念,这些年来是非常热闹、火爆,有的人甚至说“币圈三天、人间三年”,可见金融科技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那么究竟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概念以及金融传统的这种风险管控理念当中,他们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碰撞?究竟能为我们的现实经济和金融带来怎样的变革和影响?我相信没有人希望雾里看花,大家都希望通过一场讨论能获得真知灼见。
以下是演讲全文:
下面,我们先有请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先生,为我们做主题演讲,有请。
李礼辉:各位嘉宾,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个机会。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商业模式。
在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中,人们争议最多、疑问最大的还是区块链。尽管区块链的技术面世已经十年,人们对这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看法依然大相径庭。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
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3、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
4、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用这样一些尺度来衡量区块链,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研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技术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我们看到一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这种架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们国家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实验的应用理论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金融服务等等。
在区块链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等。进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在金融场景中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管理以及对账系统,平安金融一账通,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等等。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比如中超卧虎(音)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蚂蚁区块链等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零知识证明、红态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如何保证上面检索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能够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在需要维信的技术结构中,如何有效防治私钥被窃取或者被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盗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如何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等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与认可。
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相对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未能满足高品质、大规模的应用需求。
——二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技术集成的程度不够高,升级维护还不是那么灵活。
——三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比较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周期比较长。
—— 四是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实践中完善,目前尚无未形成统一标准和完善,有效性未能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仍然不够明确,监管难度比较大。这是一种。
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的架构。
我们看到还有一批技术专家、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的路径、不同方向。这样一些创业者他们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的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的商业模式。也有人预测,所谓的DAPP,就是分布式应用是不太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的,但足以形成集群效应。假如一个公有链上有1亿个DAPP,每一个DAPP能够创造10万美元的价值,那这个公有链就有10亿美元的价值。
有人描述,这种未来模式了颠覆性的变化,我归纳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信任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所以商业的可扩展性变得无穷大。
2、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执法者。
3、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的记账方式、数字账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分布式的应用以虚拟货币或者通证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来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这些专家们还认为能在公有链上生存的只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业态,任何不适合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这样一类模式只是传统商业,原则两者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对于这样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我认为挑战来自于制度与技术两个方面。
1、制度方面,线上自组织、规模化的可行性。自组织的经济形态一直存在,好多诺奖的获得者也以研究自组织的经济形态而得奖。但这种一般局限于小范围,公有链上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规模化的自组织的经济业态,这样的话自组织经济的制度性的问题,包括经济组体与责任主体论证。虚拟货币或通证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
社会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在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
数学算法在这里能否成功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的优势会不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的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大的课题。
2、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系统性风险。
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等社会性功能,那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另外在分布式架构所面临的技术平静在公有链上也同样存在,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以及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说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还是云遮雾碍、山高水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提示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应用,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些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重点是怎么样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和关键,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怎么样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显然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机遇,我们需要跨越障碍的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我们需要金融业者、科技业者的创新和实践,也需要监管机构、执法机构的支持和规范。
谢谢各位。
袁满:谢谢李行长的精彩发言,刚才在嘉宾室沟通的时候李行长就说今天想多提一些问题,我觉得确实是区块链的发展到今天到了反思的时候,感谢李行长的精彩问题。通过李行长的发言我的感受是这样,他告诉大家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产生但是真正的的发展道阻且长,应用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制度、结构,能在多大范围接受这样的变革和创新关于区块链讨论,接下来的论坛还会涉及。下面请本场参与讨论的各位:
金融专业人士 朱云来;
海峡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共享金融100人论坛理事长 王永利;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 陈龙:
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冯丽英;
小牛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 彭铁。
首先我想先有请各位嘉宾就本场的论坛的主题,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说出他们最想说的话,首先我们先请朱云来总。
袁满:谢谢王永利先生。王永利先生其实就是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技术不能违背金融的规律,甚至海量信息涌来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中介帮助我们风险控制。王永利先生以前是中国银行的副行长,而且是国际清算组织Swift的中国区的代表,这一轮是从清算领域诞生的,我们除了区块链以外还可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变革。下面请陈刚先生,来自于我们金融科技里面的这一个龙头企业蚂蚁金服,本身他也是一个跨界的学者。有请。
陈龙:我想表达两个观点,第一个是我们其实是要反省如何去正确的拥抱技术,拥抱技术的正确的姿势。我在过去几年中,每年都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我记得在中国狂热,在国外是尤狂光热,美国别的金融科技没有做起来,所以对他们来说区块链就是金融科技。我每年去泼冷水,我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在改变中国不一定是区块链。今天去了以后有一个更好的组织,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朋友们说过去两三年中97%以上的区块链的项目停止运行了,这是很实际的东西。
当我们在中国看到技术改变金融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尴尬的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乱象,包括闭圈的事情,ICU,P2P的爆仓,互联网金融正在被整治,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的金融科技是引领的,是并存的。如何正确理解拥抱技术,懂得技术,怎么接受它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并存的问题?你看金融的创新发展史的话,你会发现一直有几种势力存在。有一种是我觉得叫有意无意的骗子。它有的真的就是因为这个新的技术创新,其实是一种欺诈会产生。但是有的人不是这样,并不明白金融逻辑在什么地方,这是一种人。还有一种人是因为受这种巨大的利益的驱使,逐利的一些想很快用产品就进去了,供需双方是这两种人。第三种人是即得利益的维护者,不想创新。这三种会让伟大的金融创新扼杀掉,变成一个闹剧,伤害社会的东西,觉得这个东西很糟糕,我觉得我们今天珍惜来之不易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从业者、学者、监管者我们社会的良心一起结合起来,抵御不好的噪音的势力给金融创新带来的伤害。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关于区块链本身。前面几位行长讲的很好了,我想现在的其实大部分人都同意,区块链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本质上是构建一种新的信任机制,但是我觉得要把这个信任机制真的好的话,可能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个的话,其实如果是一个新的信任机制,刚才李行长讲的非常好,你要取代现有的信任机制的话,你必须明白现有的信任机制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地方。其实现有的所谓的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是我们人类文明协同的基石。当然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你要取代它,必须明确它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地方,现在讲区块链的很多人,包括有很多的闭圈的人讲不清楚,很多人我观察到我的一些朋友,他们实际上把这种我觉得是把它的一些商业上的一些很好的洞见和近乎宗教的信仰,还有因为自己的商业利益的想做的事情全部结合起来了,用一些理论去讲,这是比较危险的。如果你想取代现有的信任机制,你必须明确它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的话,我觉得区块链核心是一个共识机制。如何有效率就是在低成本、有效率达成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要去看,它跟现有的机制相比的话,它到底成本效率的取舍在什么地方,我们要谈一谈经济学,你不能说去中心化,因为中心是不好的,这个实际上是可能不是科学的态度。这方面我们看到了很重要的进展,在底层技术上。
从蚂蚁金服来说,我们在底层技术上如何做到隐私保护,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有很多的钥匙,就是首先它是一个链,它是一个区块,可以存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个链条。这里面有很多的钥匙,什么钥匙可以打开,什么不能够打开,怎么去如何去就是保护隐私的这个,做好隐私保护。另外的话,从蚂蚁金服的角度来说,如何把技术升级到一个金融级的安全,它有这样一个工程级运用的能力。现在的区块链比如说一秒钟只能处理7-10笔交易,“双11”的时候每秒处理20、30万笔的交易了,对我们来说达不到好的效果。如何升级到工程级的应用,在隐私保护,金融级的安全上做的更好,这是共识机制上的改变。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大概在一两个月以前,我们香港发布的跨境支付的业务。我们有一个菲佣能够通过用跨境支付,一压子在2、3秒之内把一下子送回国内,成本极低。我们做到的是什么东西?并不一定要颠覆现在有的金融机构的安排,做到的是什么?让相关的机构通过智能和约的方式同时达到共识,关键结点的共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认证共识上的这样一个成本。所以我想,就是说我们如何去真正的把利用好这个,有效率的是利用好这个共识机制去做,共识机制不一定是去中心化或者是中心化的灵活唯一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中性技术,很多机构都可以用它。我就讲到这里,我觉得区块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但是如果你要真的把它广泛的运用,让它开花结果的话,我们必须明白它如何有效的达成一个信任机制,以及这个信任机制相对于原来的信任机制来说,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它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否则的话走不远的。
袁满:谢谢陈刚教授以实践者讲出了心声,关于区块链的运用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同时用共识机制提升效率这是您的核心。
下面我们有请冯丽英女士。
冯丽英:谢谢,各位好。其实我们也是越来越感觉到随着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在区块链,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方面对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那么它对传统的养老金的管理,以及养老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我想这方面也谈一谈想法。
首先我是觉得金融科技的产生以及它的迭代,还是和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是相联系的,是需求和供给的具体表现。比如说原始的物与物的交换中产生货币交换,开始信用卡支付,最后我们又到我们的微信支付,第三方支付等等这些。其实这一切也还是源于人们对方便、安全的支付方式的需求,来派生出金融科技支付手段的一个变革。那么一点实际上是在养老的当中,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反映的也是非常的突出和敏感。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和养老相关系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知道目前,我们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按2017年的人口来说老年人口2.4亿,占人口17.3%,有预测说,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老龄人口占比超过35%,每三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是老年人。随着老年人数的剧增以及持续时间加长,对老年的服务需求和养老金的需求格外明显。
第二个我国老年人的特征是家庭养老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我们知道“421”家庭,两个独生子女负担四个老人等等这些,原来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成为过去时,现在2.4亿的老年人口当中,真正失智失能的老人超过4000万。4000万人是没有着落的,他们对未来的机构养老,社会养老以及政府提供的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
第三个特点,对于新生代的老年人来讲,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讲这一代老年人有知识和文化,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老了就是要养的一个概念,有一个终身学习和价值需求的过程。对新生的事物,新兴的养老方式接受程度更高。对渴望的这种科技养老,智能养老的这种期望值也是越来越大的。这是从需求的角度。
我们再看一看供给。那么从整个这个社会资源,养老资源的供给方面来讲,显然不足。无论是从养老的机构的数量,以及养老床位。我们从床位来讲,现在有统计是说千人30个床,这对于全球的这个养老资源配置来讲还是相差很远。我们再看一下养老服务人员。我们现在整个国家里面真正服务于养老的专业人员70万,那么实际上还是很缺乏的。相对于失智失能老人,4000万按1:3来配置,市场缺乏的是1.4万人,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第三点看结构的不平衡。现在很多敏感高端的养老机构床位闲置,因为门槛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进能到高端养老机构当中。但是对于政府这种为主的养老院是一床难求,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我们看到巨大的老年需求,又有一个严重的供给不足,我们靠什么来解决?像传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样,工业革命代表农耕,科技革命代表农业革命是一样的,我们也苛求寻求用智慧化的养老来代替人力养老,真正实现一个养老社会资源统筹,提高养老资源的一个社会效用。
那么我们也知道,实际上在智慧养老方面,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养老金的一个科学管理。我们希望所有的机构在系统建设方面有一些智能化的设置,帮助老年人做智能性的投资,让他们的钱能够不断保值增值。
第二方面科技方面是养老产业的金融。我们希望更多的养老机构,提高它的智慧化程度,比如说智慧化的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运动、以及一键呼叫、穿戴救济等等提高智慧化的配置。
第三方面还是要提高智慧化的人员配备。谁是智慧化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兴起的是以我们叫动作分解型的,智能机器人型服务来代替人工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高效,一个日常的照护和精神养老服务。
我是建信养老公司,我们主要做两方面,在智慧养老方面。一方面是为养老机构提供投融资,第二方面是没有一个机构可以把所有的养老机构在一个平台上作为一个好的串联。那我们也致力于依据金融科技的手段搭建一个广泛的平台,让所有的养老金的管理机构,养老产业机构在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平衡。那么我们知道,其实科技还是来自于人性,人要用科技不断创造未来,我们也希望未来的金融科技养老方面跟大家广泛的协作,真正的实现人、家庭、社会和机构之间的互动,然后让这个智慧的养老在我们这个目前的养老体系当中绽放出光彩。
谢谢大家。
袁满:谢谢冯总,的确中国面临很大的问题未富先老,我们也期待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去解决一些问题,谢谢。
下面,我们有请彭铁先生。
彭铁:大家好,各位嘉宾好。今天说是金融科技赋能,金融科技我想聊一下大家对它的态度。金融科技,原来经过了一拨互联网金融,区块链说互联网是古典互联网和古典投资,那区块链现在最时尚的一种科技。我们觉得科技要冷静的来看待,就是当它跟金融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国人都很兴奋,因为它能赚很多很多钱,一夜爆富,所以大家都觉得很神奇。这个心态是不对的,其实金融科技包括科学技术,一到技术层面我们把科学就离比较远。科,就是科学,我们要有研究,研究是要符合一些逻辑的。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研究哪些东西是对人类的和平、生存、幸福生活有帮助的,很多技术对人类是有伤害的,所以我们一谈到能赚钱这个技术应用的时候,我们国人都很兴奋,我想我们要冷静的看待每一次的技术革新。
我们做互联网金融的时候,我们也有几十项专利,也有很多论文。我们始终的观点,不管一个技术的应用,我们是要有一定的逻辑出身的,就像刚才同事讲我们的区块链的产生是有它的信仰和哲学体系的。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也是这样的,我们大家去参与区块链,参与金融科技的时候,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初衷,你的每一项东西跟你的生活是更幸福的,因为我们研究每一个中国的技术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赶不上了,从互联网金融还没搞明白就有人工智能,还有智能制造,马上又有区块链。现在说区块链上半场已经过了,现在已经是下半场了,所以这个太快,我们追赶不上,就生活的很累,就不幸福。我们大家面对金融科技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的面对,不要追赶太快,我们看着它怎么用好它,不一定要参与,当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有条件了我们去参与一些东西去,是最好的。
我是一个创业者,创业是很辛苦,但你真正去拥抱和投资一项事情的时候,你就觉得很慎重。会受到伤害,也会有各种科技和时髦的东西给你带来的光环。对于金融科技我们不能恐惧和乐观,去平静的面对它,当然它最终的目的是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始终要有一个观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是今天我对金融科技的一种观点。
袁满:谢谢彭总,总结一下您的发言就是要平静的对待区块链。我们接下来对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难,您在这方面可以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几位嘉宾发言结束了,通过发言可以发现目前金融科技中区块链确实是非常热的话题,聚焦到中国市场区块链,近期中国对于区块链的反思也已经开始出现了,陆陆续续也出现一些投资者退出。究竟中国的区块链实际在应用中究竟走到哪一步?现在市场上也都在评价,金融领域还算是应用的相对来说有一些项目在做,算是走的相对快一点点,我想请在座各位谈一谈目前中国区块链的应用到底走到哪一步?因为今天上午蔡洪平先生有一句话,他说在新材料应用领域,他作为一个投资人,他愿意听别人介绍概念,但不愿意投。为什么?因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到最终的应用能产生效益,那个时间真是太长了。我也在反思,现在的区块链到底怎么样?刚才陈龙先生也分享了一些蚂蚁金服在区块链的应用,现在究竟有没有到一个很成熟的能产生经济效益,产生具有商业价值的规模效益,有没有到达这一步?
袁满:谢谢二位,其实二位对这个回答是四个字,正本清原。特别能回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看待问题,技术不管怎么看,通过二位的发言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并没有改变真正的现实世界当中的经济运行的原理和规则。谢谢二位。
我看冯总已经坐起来了,您是不是想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冯丽英:我是说从大众对区块链的理解方面,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普及它的概念在里面。就像刚才两位老师所讲,就是让大家知道到底是什么。第二还是要增加一些体验,让他感觉到确实是安全、便捷、提高了效率。第三个角度来讲从整个社会资源角度来讲,确实是提高了资源的效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我觉得对一个普通大众能知道这些,就够。但是对专业机构,我觉得在后面去中心也好,安全性也好,闭环式运作也好,那是我们专业人员的事。最后,我觉得专业要服务于百姓,百姓要不断的提出需求,这也是对我们专业人士的一个巨大的一个挑战。
袁满:谢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众有没有问题向几位嘉宾发言,如果有的话可以举手向我示意。
提问:有人说区块链搞的人比较多,就怕搞成直销,有的人说是不是新的旁氏骗局,我们当地也在引入资源,也很纠结,请教朱院长和王院长。
王永利:很现实的问题,区块链非常热,形成的产业有几个领域。第一个是挖矿机的产业,比特币,以太坊都是需要挖矿的,需要很大的投入。这方面中国人垄断了70%、80%的矿机的利用,利润非常可观。第二个是挖矿,大量的人在做挖矿的工作。第三个是做币的交易,现在币的交易这一块非常赚钱。因为大量的币出来了要变现一定要通过交易能实现它的价值,这也是很大的一块。还有一块是资本炒作。投资包括ICO做投资的,所有这些里面有一个底层的东西就是真正做区块链开发和应用的,到目前为止,区块链都还在探索期、初创期,真正成熟的是币圈,造出币是成熟的。但是要解决大量的问题,还在做实验室,有的说我用了区块链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是不是真正的区块链的技术,特别中心衷心的区块链就很难说,也可能是私链,是自己的计算机支持。也可能是跨境汇款,境外也是我们的机构,系统统一。如果你的系统统一汇款很容易做到,实时入账很容易做到。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应用特别是解决我们物流和信息的配套,所以信息流、事物流、现金流的配套现在还是比较少。所以目前很多开发做了ICO以后,有人说80%已经出问题了,那么可能未来有90%以上要死掉。
所以在这个方面,确实现在风险是很大的,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里面保持一点理性,甄别一下。所有的热最后如果底层,我前面讲的几个层面最底层开发的这个应用领域不能成功的话,最后架子上面全部会没有了,这是需要大家去更多关注的。谢谢。
袁满:我想就这个问题问一下陈刚先生,您提出了三类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要拥抱金融科技,但同时需要祛魅,谁来扮演,比如说P2P,第一家P2P公司在中国成立已经11年了,但是现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爆雷的现象,对很多人来说,不能期待每一个人市场的投资人都是火眼金睛,谁来扮演金融科技领域的祛魅者,如何去做?
陈龙:我先补充一下前面问题。中国人过去十几年学会的东西就是如何把有技术变成用技术,这是中国的金融科技做的很牛逼一个地方。这个里面因为你的第一个问题是说区块链到什么样一个阶段了,我们都知道全世界为止,只有币圈是所谓打圈的,很多人上百万的人会用的东西。但即便是那个东西,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比如对支付宝来说比特币不存在,为什么?它作为一个货币的性能太差了,不稳定,也很难满足高频小额的支付需求,所以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刚才大家提到了这个挖矿这样一个事,实际上这是一个里面的另外一个值得大家考虑的东西。就是说它这个供需机制的成本,你为了达成这个供需机制,挖矿也罢,去中心化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是一定要有的。所以刚才讲到了,你如果变成大规模的使用的话,如何提供到金融级的安全的隐私保护的级的应用,是一个大的问题。
虽然这样去讲工程,我们怎么理解它。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是要区分区块链和币不是一样的。这个币有它的缺陷,有它的优点,匿名什么。但是区块链本身来说,因为我们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时代区块链解决什么问题?就是如何降低信息验证的成本。大大提高效率,就是它的这个前景是我觉得巨大的。我们讲到了跨境支付和溯源,中国有疫苗危机,五年之内大部分的生贤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谁产而且是可靠的,这对我们的民生提高是一个巨大的促进,这是一个很显然是一个痛点,是可以用的。
还有供应链里面有大量的需要验证的信任机制的东西,是可以做到的,无论是跨境支付,溯源,还有币不一定要融资,但是如何有这样一个机制让我们的消费者通过一个token的方式把大家串起来,既是一个投资者也是消费者也是一个生产者,这个有一些巨大的前景。这些都很重要。
最后一点我觉得虽然现在只有比特币,只有币圈,但是问我的话有一个很大的概率就是下一个真的一个数量级的区块链的运用,可能会诞生在中国。我认为还是可能诞生在中国。为什么这样?因为中国今天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和习惯的基础。技术的基础,因为区块链不是一个空无的东西,不只是一个理性产品,而是中国有了很好的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土壤,这些跟区块链的结合,我觉得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家已经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下一个大的区块链的应用还是非常可能在中国。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应用,一定是要解决一个真实的痛点,我觉得它值得期待,但是要跟币圈的乱象分离。
最后回到你讲的问题谁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我觉得所有人必须扮演,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从业者、学者、监管者一起推动社会产生建设性的共识,所有金融创新的智慧都在这里。如何去抵御它的那些噪音对我们的真正的伟大的创新的破坏,一方面是真正的让这个金融创新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是共同扮演的,这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的事情,我觉得不只是监管者,是所有人一起做的。
袁满:包括媒体。
陈龙:对,包括媒体,财经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袁满:谢谢嘉宾,今天嘉宾有意犹未尽,最后用一句话解决,让我们拥抱金融科技,同时擦亮眼睛,期待有更好的明天,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