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探索

触摸社会的另一张脸:暴走的表情包

新浪科技

关注

来源:知社学术圈

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近日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埃及象形文字展览。展览将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人们今天使用的emoji表情包进行了比较。策展人本多尔·埃维安(Ben-Dor Evian)一名埃及学专家,她认为,人们日常中使用的表情符号实际上与象形文字具有同等形式,而将二者联系起来,将让人更容易理解古埃及的神秘符号。同时,她也十分赞扬表情包在表达方面的神奇功效,称:“当人们使用表意文字书写时,图像变得比文字更强大。”

事实上,表情包早已经蔓延到了每一个社交群体,包括我们日日夜夜为论文成果熬到白头的科研人。

然而,面对表情包悄然无声的入侵,人们的态度是很不一致的。歌神张学友在第一次见到自己的表情包时,直言“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知名演员周杰得知自己被做成表情包在互联网上满天飞之后,斥责这是“不尊重、失尊严、失身份的行为,是一种丑恶的内心表现,是一个道德的变种的败坏”。影帝葛优更是把凭借其表情包非法牟利的商家告上法庭。另一方面,中国网友自发组织的“帝吧出征”活动,将表情包贴满了境外社交网站,促成了一次颇受争议的“文化输出”。但不得不承认,不管人们对表情包的评价是正面或负面,它都已经在社交生活中攻城略地、一往无前,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

互联网即时通讯在近几十年的蓬勃发展里,曾面临一个天然的劣势——它无法像当面交流那样,通过情绪、动作、神态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这导致人们不能全方位地传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情绪传达手段的不断创新,成为虚拟社交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革新方面。

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内第一批即时通讯软件(如QQ等)开始普及,我国最早一批网络表情符号诞生了。这些表情符号最初是纯字符组合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颜文字。这一创意可以回溯到1982年,当时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校园电子公告板上,敲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ASCⅡ码字符 :-) 。

后来,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更迭发展,从最初用纯字符组合成的表情符号,到后来图形化的表情符,再到当下五花八门的表情包,作为一种虚拟表情手段的表情包现在已经发展得十分庞杂,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影响。今天我们提及的表情包,主要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动图)。它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也可以由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自然景色等构成,并经常辅以具有特别意义的文字内容,呈现出组成元素多样化的趋势。

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浪潮,表情包也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它不仅补足了纯文字通讯的短处,满足了人们在虚拟社交中的情感表达需要,事实证明,它比人们预想的要走得更远,一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难以表达的表情神态,表情包却可以完美地表达出来。这让人们在互联网生活中更加依赖表情包,表情包也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反过来影响了互联网的社交生态。

例如,在互联网中一直热度不衰的“丧文化”,便是借用表情包表达着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丧”作为一个网络用语,被用以形容人们在生活中颓丧、失落、倦怠的生活状态。使用这一字眼的年轻人居多,他们通过表情包建立起了一种基于普遍情绪的群体认同。而这些被选择的表情包,则是他们的情绪体验的忠实记录。

由于表情包制作取材的广泛性,这使得表情包的内容十分庞杂。在智能设备的普及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表情包的生产者,表情包也进一步走向了多元化,进而被赋予了除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在这些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它应和了互联网的文化传播特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讯传播手段。

近年来,表情包生产的一个主要变化在于,大量表情包是随社会热点而产生,它也因此成为社会热点的一种记录传播方式。热点事件、话题被表情包用视觉符号传达出来,或讽刺,或调侃,往往能取得爆炸性的传播效果。至此,表情包已经走出了表达个人情绪的领域,而上升到表达社会情绪的地步。即便现有的热点不能完全满足表情包的制作需求时,生产者也可以将某些旧素材重新翻出并赋予新意。但即使是这些老素材的挖掘,也总是带着当下的眼光。

正因如此,要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表情包,需得广泛地联系其社会生活背景。用更通俗的话说,得弄懂表情包中的“梗”。这些表情包实际上附带了一层或多层的“信息编码”,在其中被加密的“梗”则成为了一种文化暗号。只有读懂了这些暗号,才能够对表情包承载的信息顺利“解码”。表情包的这种特性,进一步增加了其内涵深度,使其成为一种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的文化载体。许多亚文化群体也因此利用表情包作为圈内交流的必备工具。

表情包一般都会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这种注释性质的文字实际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暗示作用,是对受众在“解码”过程中的一种引导。文字可以使观者对图片内容做出更迅速准确的解读,而同时图片则作为对文字内容的具象化阐释,两者配合之下产生了极强的表现力。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较大的人群和年轻人对表情包有着大相径庭的理解和态度。但本质上讲,解释表情包的话语权掌握在年轻人手中,因为绝大部分表情包的生产者都是年轻一代的网民。由于互联网带给这一新生代的解构、恶搞等基本文化特征,也将这些特征作为了表情包的文化底色。他们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或事物进行重组、颠覆,将素材本身的能指和所指撕裂,从而达到一种解构的目的。

这些解构改写不是随意的、杂乱的,而是通过对正常文化代码秩序的篡改、拼贴、重组,建构起属于网民的一套话语体系和精神意义系统。它充满戏谑、讽喻,荒唐而又离经叛道。这也与互联网中崛起的众多亚文化的需求不谋而合,它们有意图地传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秩序。总的来说,这反映出互联网新生代正用独特的方式找寻、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当然,我们不应将表情包的流行单单视作网络新生代的一种叛逆,我们须得注意到表情包的流行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最终结果。事实上,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现象,表情包已经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不仅有学者从符号学、文化研究等角度出发探讨表情包的价值内涵,也有人关注表情包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空间发生及情感互动机制。人类的交流经历了图像到文字再到如今图文并行的转变,而表情包作为这一浪潮中的重要角色,它的广泛影响和独特旨趣应当都值得人们加深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