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乐:做科研好奇心和公益心很重要
新浪科技讯 7月4日消息, 近日在“2019年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斯坦福大学,病理系及遗传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丛乐在峰会上发表题为《计算模拟+大规模实验联合开发新一代基因医学技术》的演讲。新浪科技就基因编辑脱靶效应等话题对丛乐进行了专访,丛乐认为,作为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很正常,同时他觉得基因编辑技术可能被夸大了,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万能”。
作为生物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CRISPR使用起来高效、迅速且简单,自诞生以来迅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引起巨变,席卷全球各大实验室,但不可避免,CRISPR也有它的缺陷:脱靶效应,最近一些学术论文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对此丛乐认为,虽然现在基因编辑比较火,但实际上这还属于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新领域,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解决所以领域中的问题,丛乐笑称,如果学术界完全搞清楚了,现在提起基因编辑可能更多的就是工业界了(即可以大规模应用了)。
丛乐透露,他曾经参与的一个项目,就是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治疗先天性失明。为什么选这个疾病呢?因为眼部细胞和其他部位的细胞比是相对隔离的,这样即使出现脱靶效应,一般也只影响眼睛,对身体其他部位几乎没影响,而病人本身也是失明,即使治疗效果不理想,情况也不太可能变更差。
可能被夸大的基因编辑技术
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很强大,但丛乐认为它的能力可能被人们夸大了,我们还是需要很多疾病机理的生物及医学研究。未来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短期可能更多集中在单基因疾病方面,如遗传性贫血、先天性失明等疾病。而对于多基因复杂疾病,丛乐的观点是如果对疾病发病中基因变化的研究程度达到80~90%以上的理解,也许可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一些治疗或预防的尝试,但前提是需要告知患者相应的风险。
丛乐认为,今天在实验室用的基因编辑工具,可能跟最终治疗疾病时的工具不太一样,就像当年的手机刚出来一样,真正变成大家都用的时候,已经和最初的大哥大不一样了,所以技术还在往前进步。
在科研的道路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丛乐认为是好奇心和公益心,这也是他为什么愿意参加未来论坛的原因。因为未来论坛是公益组织,非盈利性的,这很难得。同样,做科研很多时候最好的状态是不要想着个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做到最好。如果你是特别实际的人,做科研的话会有点痛苦,丛乐认为挣钱没有问题,但如果天天想着挣钱的科学家就比较危险了。(赵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