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探索

困境中的大熊猫:舌适应植食消化道适应肉食

参考消息网

关注

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西班牙《趣味》月刊6月号发表题为《大熊猫,困境中的明星》的文章称,虽然大熊猫属于熊科,但是在中文名字中却既有“熊”字也有“猫”字。这个含混不清的名字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当年发现者见到这种似乎从中国神话中走出的动物时,那种充满疑惑的心情。很难想象,当年人们之所以将其命名为大熊猫,是因为这种新发现物种的瞳孔是纵裂的,和家猫一样。

大熊猫到底是猫、大型浣熊还是外形奇特的熊?很长时间以来动物学家都无法界定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区别,直到1985年一项研究通过DNA分析将其明确归为熊科。但大熊猫是熊科大家族中最特殊的成员。除了眼睛和黑白相间的皮毛与其他熊科亲戚截然不同,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也非常特殊。马德里水族馆的陆地哺乳动物专家玛丽亚·德尔克洛表示:“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几乎从不建立社会关系。”

今年4月大熊猫“星宝”首次在马德里动物园亮相。这只刚满9个月的大熊猫宝宝是中国政府2007年增送给西班牙王室的雄性大熊猫“冰星”和雌性大熊猫“花嘴巴”的第三只幼仔。德尔克洛说:“虽然大熊猫幼仔会在一起玩耍,和母亲互动也很频繁,但是成年大熊猫就不会这样。”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最近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动物生活得轻松、幸福且身体健康,那么繁殖能力就会更强。科学家指出,这些结论也适用于大熊猫等生活在动物园中的动物。但是人工饲养大熊猫的繁殖还会遇到一个额外的困难: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每次仅持续1到3天,只有在这段时间内雌性大熊猫才会寻找配偶。此外,还可能出现雌雄双方互不吸引的情况。“冰星”就对“花嘴巴”毫无兴趣,于是兽医小组不得不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

这种情况在其他动物园也时有发生,例如华盛顿动物园的大熊猫“宝宝”也是人工繁殖的幼仔。虽然雄性大熊猫“天天”总是设法靠近雌性大熊猫“梅香”,但是“梅香”就是不领情。为了能让它们俩成功繁育后代,专家小组只好对“梅香”进行了人工授精。“天天”的精液被保存在零下200摄氏度的环境中,以便在使用之前保证精子质量。

交配之后,雌性大熊猫的雌激素会达到一个峰值,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没有排卵,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很难区分雌性大熊猫到底是真的进入妊娠期还是出现假孕现象。这个谜团要等到4个月的妊娠期过后才能解决,到时候就要看是否有熊猫宝宝降生了。

暂且不谈古怪的特性,大熊猫的繁殖过程就已经非常特殊了。首先,和所有熊科动物一样,受精卵着床较晚,也就是说,受精卵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附着在子宫内膜上。因此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也开始得较晚。随之而来的就是,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比其他哺乳动物要短。

然而,熊猫的妊娠期更短。德尔克洛表示:“幼仔甚至还未完全长成就出生了,就好像经历迅速发育过程之后提早出生的早产儿。”这些袖珍的大熊猫宝宝皮肤呈现粉红色,身长只有15厘米左右,体重大约200克,然而当它们成年之后体重却能达到数百公斤。

德尔克洛说:“所有幼仔都被纳入一个国际项目当中,当它们长到成年时就会被送回中国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星宝”的一对双胞胎哥哥——“阿宝”和“德德”现在就和超过100个同伴生活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她说:“计划繁殖非常重要,在动物园很难找到一对合适的异性大熊猫进行繁殖。但是中国的数量更多,因此配对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多。”中国有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都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山区,总面积大约2.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

大熊猫的饮食习惯也与众不同。虽然也吃昆虫、小型啮齿动物和鱼类,但是99%的食物是竹子。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瓦妮莎·赫尔说:“大熊猫每天的食量惊人,连续14个小时都在不停进食,食物总量高达35公斤。”由于植物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因此大熊猫必须不断进食才能生存并维持体脂含量。它们拥有动物界进化得最好的对生拇指,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竹子,并且摘取叶子和嫩芽吃。

虽然大熊猫的饮食习惯看起来很像大自然犯下的一个错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的能量来源是地球最盛产的植物。大熊猫的祖先牙齿锋利,是肉食性的猎食动物。虽然科学家尚且无法解释其中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熊猫的舌头逐渐适应植物饮食。在进化过程中,熊猫失去了能够感觉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味道的味蕾,因此也就不再对此类食物感兴趣。然而,大熊猫的消化道构造依然适应肉类食物,因此不具备适于消化植物的消化系统。

大熊猫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和其他熊科动物不同,例如它们不冬眠。大熊猫的食物全年都可以获得,而且对于这些大块头而言,竹子供应的能量不足以它们支撑整个冬季。每到寒冷的季节,大熊猫都会南下到温暖的地区。赫尔说:“大熊猫生活在地势崎岖的竹林,有些地方的坡度甚至大于50%。”

大熊猫通常通过留下气味和在树上留痕迹等方法互相联系。赫尔强调说:“它们可以通过这些信号传达很多信息,甚至包括性别、社会地位和个体身份等。大熊猫也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但是并不像其他熊科动物那样大声咆哮,而是一种类似于羊叫和马鸣混音的短促叫声。”她还说:“一般情况下大熊猫都怕人,假如感觉受到侵犯还会具有攻击性。”

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虽然大多数人都见过圈养的大熊猫,但是很少有人见过野生大熊猫。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斯·比尼亚认为:“虽然大熊猫并不是这些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却是他们土地被占用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在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大熊猫1600只,圈养大熊猫376只。德尔克洛说:“中国政府最近一次统计结果尚未公布。”

这种濒临灭绝的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环境破坏。赫尔表示,人口的增长,以及与之相关的修建公路、砍伐树木、饲养牲畜等人类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比尼亚则强调,人类因素也是实施保护计划的主要障碍。大熊猫生活的区域恰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如果实施保护计划,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可能受到影响。

赫尔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当中指出,就连当地人在自然保护区内饲养的马都对大熊猫构成了威胁,因此应当禁止在保护区内饲养牲畜。饲养牲畜和砍伐竹林都迫使大熊猫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中国从上世纪末就开始推行不同的保护计划以遏制滥砍滥伐现象,但是滥砍滥伐依然是濒危哺乳动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恢复竹子的覆盖面积,在采取的措施当中,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但减少了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而且帮助大熊猫重建了家园。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大熊猫依然面临着更加难以战胜的新威胁:气候变化。赫尔指出,气候变化很可能导致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子种类锐减。目前虽然滥砍滥伐得到了控制,但是全球变暖对大熊猫未来的生存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