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青年另类普及科学 跨界宅男讲有趣科学

南方都市报
8位热爱科技的“跨界宅男”进行了精彩而幽默的演讲,引起全场欢笑不已。
讲者之一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何牧。
讲者之一赖嘉伟。
讲者JASO N制作的六足蜘蛛机器人。
一张废纸摇身一变成了一只“雄鹰”、家里闲置的PVC材料(塑料产品)可制作成机器人……这不是变魔术现场,而是3月17日在广州北京路联合书店举行的科技分享活动现场。
《充满生命的折纸》、《那些年,我们一起画过的牙》、《擦亮“意象火柴”》……光看这些演讲内容,便让人对将枯燥难懂的科学变得有趣的“老男孩”们充满期待。 当天,200多名广州“理科男”和“萌妹纸”挤爆现场。不出众望,8位热爱科技的“跨界宅男”进行了精彩而幽默的演讲,引起全场欢笑不已。
讲者很卖萌,内容很有趣
7分钟讲清楚婚恋主题?是的,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何牧用的是“火柴人”小游戏———现场15个贴着代表不同择偶观字样的大学生集体上台,在主讲者何牧的 指挥下,扮演各种婚恋场景,有初见怦然心动、有趣味相投坠入爱河、有生活观不一而分手……相当“卖萌”的何牧还时不时地调侃这群真人道具,“动作快点,要 不下次不带你们出来玩了”。
软件工程师、业余机器人爱好者、70后技术宅男Jason在现场分享了“低成本、易实现”D IY机器 人,将人们梦想着D IY一个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变为现实。而致力于推广折纸艺术的赖嘉伟,用双手将“宅男废纸”赋予了生命:让平淡无奇的一张纸变成栩栩如 生的艺术品。“哪怕只是一张小纸片,加点创意一样可以成为艺术品,”赖嘉伟说。
每位讲者依次在台上进行7分钟的演讲、展示,分享自己的“业余知识”。活动结束后,还有自由“勾搭”时间,观众可以近距离向讲者刨根问底。
这 场题为“万有青年烩之‘卖火柴的老男孩’”科技趣味分享活动属于果壳网去年发起的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是由果壳网CEO(也是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 策划。为何取名为“万有青年烩”?“‘万有’取义于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它为当时的中国青年打通认知各领域知识的捷径;如今,我们用”万有青年烩 “开启分享各种‘有意思’兴趣空间的大门,为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姬十三对此解释。
果壳网“活动旋风”第一次登陆广州,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共有900多人报名,因场地原因只能容纳200多人入场,未能到现场的科技发烧友们则在微博上进行了 关注、分享。“两小时的分享会太短暂了,实在不过瘾。用PV C材料制作可动机器人很好玩,让人找到童年的感觉。”李子逸在活动结束后直呼“不过瘾”。
跨界达人“身怀绝技”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工作的动物学博士、网络安全工程师、重度数独爱好女孩、1米78的跨界漫画瘦腿美女……每期“万有青年烩”的主讲者都是身怀绝技的跨界达人,平均年龄在20-30岁之间。
“对 于讲者,我们没有任何专业、年龄的限制,只要所讲内容有趣。”果壳网高级市场经理朱溯源强调,这是趣味分享活动,讲者要用风趣幽默的形式,将与科技相关的 技能分享。每一期的讲者招募主要以果壳网主导,其中有不少讲者来自于果壳网站同事或讲者推荐。至于筛选讲者的标准,要求分享内容需具有互动性和展示性。
“普 及科学知识就应该有趣。”姬十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说。在普通人的眼中,科学知识总是显得一本正经、难让人亲近,“万有青年烩”的讲者们则会让艰 深晦涩的科技变得有趣好玩,所提供的知识共享与生活十分贴切。除了看电影、听音乐、玩手机,你也可以尝试在业余时间做一个长腿机器虫,玩玩魔方,认识星星 和身边植物,用科学知识去破解网上的流言。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让废纸“活”过来
“万有青年烩”之讲者故事1
一张正方形的纸,不剪、不粘,可折叠出一条布满千多块鳞片的“龙神”,在3月17日“万有青年烩之‘卖火柴的老男孩’”科技趣味分享活动现场,当台下观众看到用纸张折出栩栩如生的“关公”、“恐龙”时,不禁发出阵阵惊呼声。
“哪 怕只是一张A 4纸,或是一张废纸,如果加点创意元素,纸张一样变成艺术品。”这就是“叹为观纸”纸艺博览工作室的创办理念。折纸入门门槛低、取材便捷, 随手拿起一张废纸便可折出“大千世界”。按此计算,若一个月内将300张A 4废纸用于折纸,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省下3600万张纸。而一棵树龄达20 年的树只能造出3000张A 4纸,也就是说,将这些A 4废纸再利用,一年可以保护12000棵树。
“80后宅男”赖嘉伟是“叹为观纸”纸艺博览工作室的负责人,本职工作属于IT行业。4年前,因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一个叫“纸天堂”的网站上邂逅了日本折纸大师神谷哲史,当他看到神谷哲史制作的各种细致精美折纸作品后,便难以自拔地爱上折纸。
通过对折纸艺术的研究,赖嘉伟渐渐发现,从简单的折纸游戏到惊人的折纸艺术品创作,日本人传承至今的折纸手工已不单纯是一种娱乐。
折纸手艺发源于中国,却远扬并发展于国外。在日本,折纸艺术甚至被作为国学艺术列入了国民教育的范畴。反观中国,大部分人对折纸的认知只停留在千纸鹤、纸飞 机等作品上,未曾想到,现代折纸手艺的发展已从形似发展到形神皆似的地步。为了要把现代折纸艺术广泛展现,让更多人喜爱折纸艺术,2009年,赖嘉伟与3 位好友成立了“叹为观纸”纸艺博览工作室,寄望于在实现废物利用的同时,能推广折纸这项艺术。
该工作室由最初只有4人到现在已发展壮大至23人,成员不仅有IT工作者、销售员、教师,而且大部分人来自于在校大学生。这些大学生自加入“叹为观纸”纸艺博览工作室后,才对现代折纸艺术有了新认识,并逐步将折纸文化带进校园。李森敏和Tuzi就是其中两位。
李 森敏,深圳大学大二学生,去年暑假加入“叹为观纸”纸艺博览工作室。当看到身边许多同学对折纸感兴趣,却没有学习的渠道时,李森敏曾想:“何不借此创办手 工艺协会,为校园爱好者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于是,李森敏和几位爱好者一起向学校社团联合会提交资料和申请表,如通过答辩和审批后,“下学期就可以招 募成员了”。李森敏对此充满期待。
“对折纸艺术不要只停留于赞叹,也可以自己动手尝试。”Tuzi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 国际学院大二学生,与“叹为观纸”纸艺博览工作室接触后,他才发现原来折纸可以折出各种动物、人物形象,而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快乐,“坚持个人兴 趣,将让人快乐的折纸分享于他者。”Tuzi说。上学期,他还与学校社团成员走进珠海市金鼎中学进行折纸教学。
工作室发展至今, “叹为观纸”在广州乃至全国共举办了30多场折纸展览及“手把手”互动教学活动。有些活动是工作室与商业机构共同主办,有些活动则是由工作室自费举办,举 行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广折纸艺术。同时,工作室还开通了“叹为观纸”新浪微博,目前共有两万多名粉丝。
低成本自制机器人
“万有青年烩”之讲者故事2
打翻斗、吊绳攀爬、太空漫步……这些在进行各种表演的DIY(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全是由Jason一手制作的。PVCBOT的发起人Jason是70后软件工程师,立志于“低成本、易实现”的机器人D IY活动的宣传与推广。
之 所以取名为“PVC-Robot”(英文简称“PV CBOT”),意为“低成本、易实现”的机器人DIY活动。由于DIY机器人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较 高,还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知识,除了同时掌握多种学科知识不易之外,“玩”机器人往往需投入相当大的成本等,因此造成国内DIY机器人的兴趣者 “看热闹的人多,真正参与的人少”。
用于DIY机器人的PVC材料(塑料产品)多为平日生活中网络或者电缆布线时所用到的PVC线 槽,这种材料硬度不高,用剪刀即可剪开,适合做小型甚至微型的机器人。Jason发现,直接使用现有加工好的PV C线槽进行制作,免去专门定制加工材料 所带来的能耗,这相当于“现成物件”,甚至是废物利用。学生宿舍使用过的、或是家里有闲置不用的网线线槽,都可直接利用来制作机器人。
只需用“大剪刀+裁纸刀+小锥子”组合工具,以较易掌握的手工剪纸方式就可制成简单的机器人,成本只需要几十元。如以简单电路和结构原理就可制作出一部遇障碍物可自动转向的机器人,只需花费几元或十几元的材料成本,加上工具成本,也仅仅二三十元。
“最初是一个人,现在逐步建立了一个小团队,不少都是志同道合的网友。”Jason会为自己制作的机器人起各种好玩可爱的名字,把避障机器人取名为“疯狂的小强”,震动机器人被叫做“暴走的臭虫”,这两个机器人也是目前制作人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项目。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本着“分享”“开源”的想法,Jason为把这项“低成本、易制作”的DIY机器人制作方式推广出去,2010年底开始,他编写了 《PV CBO T系列机器人教程导读》,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供有兴趣者参考。如今,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在使用这个教程和套件来开展课程。Jason最 近还准备将制作方式结集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