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Carol E. Reiley:不断重塑自我,不断开启新的可能性 | 红杉七问之谈

捕捉翻倍美股

关注

原标题:Carol E. Reiley:不断重塑自我,不断开启新的可能性 | 红杉七问之谈 来源:红杉汇

Original 洪杉

红杉资本的“七问之谈”(Seven Questions WITH)通过7个简单的问题,探寻创业路上的成功密码。被访者均为红杉资本投资人及成员企业创始人、CEO,在他们的奋斗道路上,收获了哪些经验?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关于创业的诸多问题,你或许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期嘉宾是Carol E. Reiley,她是一家医疗健康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也是无人驾驶汽车公司Drive.ai的联合创始人及原董事长;最近她又以创意顾问的身份加入旧金山交响乐团,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塑造音乐的未来。丰富的创业经验和不断地探索未知,塑造了她将新的视角投入新领域并不断重塑自己的能力——“工作不能定义一个人,尤其是当我们向零工经济迈进的时候,人们都在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她鼓励创业者追随内心的热爱,永远不放弃新的领域与新的可能性,正如她所践行的“应该每隔10年重塑自己一次”。

在本文中,她将与我们分享以下问题:

▨ 首次创业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 你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 哪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你?

▨ 你觉得面试中最棒的问题是什么?

▨ 每个公司创始人都该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 你从过去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 你最希望看到的发明创造是什么?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和精力。为了快速测试关键的初始假设是否成立,不要过多担心自己推出的早期产品是不是很糟糕。我们都知道“快速失败”的真言,早点做出产品是搜集所需反馈的最佳方式,这样你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的是什么。

你的整个团队都要放松心态,愿意发布一款自知并非完美的产品,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艰难,包括年轻的创始人。所以从理性角度来看,你知道速度很重要,但真的到了产品发布那一天,你还是会为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非核心问题感到担忧。

在Drive.ai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过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写下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这样团队其他成员就能评估我们的目标完成度:“我们做到了60%,做到了100%,或是做到了120%。”如果某些工作还不够完美,我们会坦然承认,并对我们所理解的顾客需求进行进一步测试。这也能帮助我们重新定位工作重点,有些产品特点我们一开始认为并不重要,但客户却很喜欢,这就帮我们发掘出打动客户的新方法。当然,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在多短的时间内把下一个更完善的版本做出来。

和大多数人一样,经常有人问我,“你在哪工作”?我理解这就是硅谷版的“跟我讲讲你自己”。但我真的觉得工作不能定义一个人,尤其是当我们向零工经济迈进的时候,人们都在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一位教授曾告诉我,应该每隔10年重塑自己一次,10年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并达到发展稳定期大概所需的时间。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它鼓励我带着新的视角投入新领域,开启一段新的快速学习曲线。考虑到当前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多人投身新职业领域的频率甚至比这还要高很多。

我很感恩的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还很小众的时候,我就进入了这个领域。我没有什么宏大的职业发展计划,也不用去刻意适应求职市场,我只是做了我感兴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才能接触到从航空航天工程到医药再到深海潜水,这么多不同的事物。

所以与其谈论你是做什么的,我更希望问别人,“你在学什么东西?你对什么感兴趣?什么事情会让你担心?”听听一个人目前着迷于做什么,或者如果他们有无限资源他们想去做什么,以此作为讨论的起点,继续进行更加深入、丰富的对话,这可能是我们一同开启新事业的起点。

我在10岁时开始第一次创业。那是源于当时我最喜欢的系列丛书《保姆俱乐部》(The Baby-Sitters Club),书里讲述了几个女孩为邻居提供保姆服务的故事。我和朋友们模仿她们的经营模式,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经营的基本原则,包括怎样开始创业、怎样倾听顾客意见,以及关注员工士气、企业损益、销售等问题。

我还从书里学到了“应需而动”的艺术。我们的企业和书里讲的不一样,并不是24小时一直有顾客上门,只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后来,有一位顾客提出让我在看孩子时也帮他们遛狗,最终我们做起了小区遛狗人的工作,这项业务利润更高,也更具可持续性。

我喜欢问大家不太可能提前准备的一个问题——“说说你的性格”。这能帮助我了解他们如何快速进行思考。如果最终候选人被雇佣,作为管理者,这也会帮助我提前了解他们的动力是什么、他们重视什么、他们如何思考,以及他们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比如,如果有的人性格内向或喜欢自学,我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个书单。但换作另外一个人,我可能会早早抽出时间和他开展一对一的合作。这样能免去刚开始几周互相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如果他们能跟我讲讲自己的情况,而不是让我去猜测或等着慢慢了解他们,我就能更好地帮他们获得成功。

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是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Mindset),因为做产品也好,创立企业也好,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失败相关。我很喜欢作者把大脑看作需要锻炼的肌肉,这本书甚至还启发我写了一本关于成长思维模式的书,叫《引人注目》(Making a Splash)。

史蒂夫·布兰克的《不是所有流浪者都迷失了方向》(Not All Those Who Wander Are Lost)也很棒,书中从销售和市场营销角度分析了“产品-市场匹配”的问题。从想法的产生到验证假设,再到发布后的事后检查,作者在书中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比如怎样让企业的各个部分协调运作,如何避免责任不清等等。

另一本书是弗兰克·里莫拉夫斯基(Frank Rimalovski)和基夫·康斯特布尔(Giff Constable)的《与人沟通》(Talking to Humans),书中的案例非常详细,可行性也很高。比如,如果你想举办一个焦点小组座谈会,书里就会为你提供一个供参考的问题清单,还有帮你消减偏见的小窍门。当你在一个地方停滞不前,与其整个团队闷在屋子里冥思苦想,不如直接去和客户沟通,这能帮你更好地找到解决办法。

用正确的方式获取认同。我对模糊信息有很高的容忍度,能够从中有效提炼并快速作出决定。大家有很多想法,了解这些想法是很好的,因为里面通常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如果人人都希望参与到每个决策中来,那整个过程将非常缓慢和痛苦。你得想办法让大家信任自己的队友,放心让队友独立作出决定。

一个好办法是,把所作的决策和关键假设条件写下来,这样当有新人进来时,你就用不着再重来一遍。有时候假设条件会变,决策也需要重新审议,还要确保每个新的决策都有相应责任人。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论你通过怎样的过程进行决策,你都必须尊重它。而只有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能将计划执行下去。

我期待计生领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在有很多女性不得不在她们最适合生育的几年间,去平衡学习深造或职业发展需求,这非常困难。大家通常认为,试管婴儿等技术手段能够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但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女性能够拥有自由选择生育时间的权利。

来之不易的忠告:

发布不完美的产品&快速迭代

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

重塑自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