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款iMac评测:它是公司办公桌也是书房的家庭电脑
本文来自爱范儿
上个月苹果带来了4款新硬件,粉丝翘首以盼的 AirPods、重生归来的 iPad mini / Air,还有除了外观其他都在变的iMac。
在过去一个月里,我们分别评测了新 iPad mini 和 AirPods,综合下来都给我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但相比于以往的新品升级,这几款新品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保持着上一代的设计,无论是最大的 iMac 还是最小的 AirPods,如果我不说,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在用‘苹果 2019 春季’新装。
AirPods 应该是这次变化最大的产品了吧?:)
在体验过新 iPad mini、测过新 AirPods 之后,今天我拆开了新 iMac 的包装,并花了 10 分钟的时间,在这个都是檀香味的包装盒里取出这个 27 英寸的大家伙。
先来看看这台 iMac 的配置吧:
- 27 英寸 Retina 5K(5120 x 2880)显示器
- 英特尔酷睿 i9 处理器 / 3.6GHz 主频
- 16GB 内存 / 2667 MHz DDR4
- 512GB 固态硬盘
- Radeon Pro Vega 48 显卡/ 8 GB 显存
嗨,好像在哪见过你?
走在潮流浪尖的时尚大咖、干练的职场达人,苹果对 iPhone 和 Mac 两条产品线有着非常分明的设计风格。
在 iPhone 上,你能看到各种走在行业前端的设计、功能;而在 Mac 上,你却能在近些年的更新中看到你再也熟悉不过的设计。
相比于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的 iPhone,无论是 MacBook 还是 iMac,新 Mac 产品的设计多少都透露着效率为主的‘实用主义’而不是‘夺目主义’。
回想一下,近些年唯一能享受到‘特殊待遇’的,是黑色的 iMac Pro。
因此,2019 年的 iMac 依然保持着 2012 年的设计——没有螺丝孔的金属机身、硕大的玻璃面板、中间隆起的背部、依然不可调整高低的支架、标志性的 5 毫米收边,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简单地说,如果你是 2012 年后的旧 iMac 用户,正在想新 iMac 能不能放在你书桌上,请放心,同尺寸机型你完全不用花时间去量空间够不够。
L 型的金属底座依然采用固定不可调整高度的设计,还好它能调整的屏幕的前后倾角度,所以解决高度问题我只要在底座下面用支架垫高 iMac 就好。
但我还是希望苹果能在之后的产品上加入高度调整,毕竟在好看和用得舒服两方面,我当然是希望能全都要。
新 iMac 的背部接口和旧款没有变化,依然保留了 3.5mm 的耳机孔、SDXC 卡插槽、4 个 USB 3.0 接口、2 个 40Gb/s 速率的 USB-C 雷雳 3 和千兆网线接口。
和去年推出的 MacBook Pro 一样,当需要外置显卡支援时,接入雷雳 3 即可;当需要外接显示屏时,同样也能通过雷雳 3 来解决。
另外,苹果依然在 27 英寸款的 iMac 预留了内存升级的仓位,仓位里一共提供了 4 个内存扩展槽(有两个槽位已插入原装自带内存,如:8GB 版为 4GB*2)。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按照官方预设配置,iMac 最高是 64GB 的预设内存,但实际上目前已经有玩家用第三方厂商的内存条将电脑扩展到 128GB 了。所以如果要升级内存,不妨考虑下自己动手 DIY,能帮你省钱之余,还能升级到官方没提供的性能。
这块 5K 屏,用了就回不去了
曾经,爱范儿主编说过 iMac 是 ‘用了就回不去了’,当时我以为他只不过是在吹牛。直到今天我面朝这块 5K 屏,我发现自己真的不想回去碰那块 1080P 屏幕。
集成 P3 广色域和 5120 x 2880(5K)分辨率的屏幕让电脑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在工作闲时我喜欢摄影,那么在后期处理图片时,5K 屏幕能给我更细致的细节显示效果,对画面细节有着更好的解析力。
花草的边缘、人物的皮肤、楼房的线条,5K 分辨率的显示效果和我之前在用的戴尔 1080P 乃至和 iMac 师出同门的 MacBook Air 屏幕都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至于 5K 屏幕对我日常办公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文字和图标的细腻程度。
虽然无论是 720P 还是 5K 的屏幕都不会对我的创作带来任何加成,但清晰的文字显示还是能减缓眼睛长时间面对屏幕的压力,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当年从 iPhone 3GS 升级到 iPhone 4——习惯了 Retina 就回不去了。
其实对我来说,iMac 的最大价值就是在这块屏幕上,毕竟从售价来看,27 英寸款的入门价是 13832 元,而同样在 Apple Store 销售的 LG UltraFine 5K 显示屏售价 9850 元,两款产品都有 5K 分辨率、P3 广色域和 500 尼特的亮度,但差价却不到 4000 元。
而在这 4000 元的差价里,你还能另外获得一个 3 GHz 的酷睿 i5 处理器、8GB 内存、1TB 混合硬盘、一块 Radeon Pro 570X 显卡、一套价值 1488 元的新键鼠……
怎么我觉得 iMac 还有种‘买屏幕送主机’的既视感。
综合来看,虽然目前市面上还有不少显示器的表现比 iMac 的这块屏幕表现更加优秀,但从 iMac 过去至今的用户评价看,这块屏幕也足以胜任大部分专业用户的需求,不必过分担心它的显示效果。
当然,遗憾的地方还是有的,27 英寸的屏幕周围依然有一圈比 MacBook Air 还要厚一点的包边,这跟边框越做越薄的 iPhone 截然不同。其实如果苹果能够削减这四条黑边,哪怕只削减到现有的一半,那么这块屏幕必然会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浑身是劲的伙伴
今年 27 英寸的新 iMac 起步配置是第八代酷睿 i5 处理器、8GB 内存和 1TB 的融合硬盘,和所有 Mac 产品一样,根据用户需求,从处理器到内存、硬盘你都能定制个遍。
我们评测的这台 iMac 搭载第九代酷睿 i9 处理器,Turbo Boost 最高能达到 5.0GHz、16GB 的内存和 512GB 固态硬盘,显卡是 8GB 显存的 Radeon Pro Vega 48。
今年将 iMac 的处理器升级到了第八代酷睿 i3 / i5,通过加购 2936 元可定制第九代的酷睿 i9 处理器,也就是去年 10 月才发布、目前英特尔酷睿 9 系最强的 9900K。
i9-9900K 是英特尔首款 8 核 16 线程的桌面处理器产品,并支持第二代 AVX 高级矢量扩展技术,每颗核心可利用 16MB 缓存,综合性能达到了桌面处理器的巅峰。
借助处理器测试工具 GeekBench 和 CineBench,我们能看到新 iMac 的性能表现。需要备注的是,由于今年 MAXON 的 CineBench 软件从 R15 升级到了 CineBench R20,所以在 CineBench 的测试中,我们区分了 R15 和 R20 两个版本的结果。
在桌面级 i9 的加持下,iMac 在 GeekBench 分别跑出了单核 6204 cb 和多核 32569 cb 的成绩,对比 i9 款 MacBook Pro 要强出一截,而 OpenCL 运算性能得分更是突破 14 万。
在 CineBench R20 的测试中,CPU 表现分别达到了 9 系列榜首的 4028 cb 和 503 cb。但 R15 的成绩却有点反常,在多次跑分后,我们得出了 1642 cb 的成绩,单核总分 205 cb,这里我估计可能是软件的兼容性出现了问题。
至于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运行情况,可参考下面的实测结果(仅供参考,实际结果因设备及使用场景而异):
标配显卡够用,专业人士不妨一步到位
除了 CPU,今年苹果也在非定制的 27 英寸 iMac 升级了 Radeon Pro 570X、Radeon Pro 575X 和 Radeon Pro 580X 三种显卡。
但也和 MacBook Pro 一样,非定制的顶配机型还可以升级到比 Radeon Pro 580 渲染能力强 40% 的 Radeon Pro Vega 48。
虽然 Radeon Pro Vega 48 比 iMac Pro 的 Vega 56、Vega 64 性能表现略低,对比标配 Radeon Pro 580X 的提升幅度有限,但相比于 Radeon Pro 580X,Vega 48 的 8GB 显存采用了 HBM2 封装,在显卡进行高负载渲染时能保障其性能的稳定性。
总的来看,如果你是专业图形、4K 甚至 8K 视频处理用户,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一步到位升级到 Radeon Pro Vega 48,反之若是非专业视频创作的家庭用户,标配的三款显卡也能满足到你大部分需求。
硬盘才是你最该考虑定制的地方
相比于显卡,真正要考虑升级的地方其实是硬盘。新 iMac 提供了 1TB / 2TB 的 Fusion Drive(融合硬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1.5 英寸的非定制入门款是 5400 转的 1TB 硬盘。
另外,如果你有存储或速度方面的需求,还可以用 734 元加购 3TB 的融合硬盘或 512GB 的 SSD。
而至于 1TB 的融合硬盘和 512GB 的 SSD 表现差距在哪,我们通过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能得到最直观的结果:
根据我们去年评测 iMac 和 MacBook Pro 的数据,1TB 的融合硬盘写入是 798MB/s,读取 160MB/s;
这次 iMac 所配置的 512GB SSD 写入 1900MB/s,读取 2497MB/s,整体速度比标配的融合硬盘明显更快,不过和 MacBook Pro 的 4TB SSD 对比有着明显差距。
整体来看,1TB 融合硬盘虽然有着绝对的存储优势,但读写速度会明显比 SSD 要慢出一截,两者在速度上的差距在开机、应用打开、媒体文件导出导入时能明显感受得到。
当然,每个人对硬盘都有着不同的使用情况,有的用户可能对空间有要求,所以会将 734 元花在 3TB 的融合硬盘上;有的可能想让反应速度和手机一样快,会将 1TB 的硬盘变成 512GB 的 SSD。
总之,这笔钱要不要花,关键还是要看钱包里的预算和个人需求。于我而言,这块 SSD 能给电脑整体带来体验升级,所以它还是相当值得我去花钱去定制的。
它是公司的办公桌,也是书房的家庭电脑
对我来说,今年的 iMac 就像去年突然登场的 MacBook Pro,不变的造型使它看起来更上去更像是苹果的常规更新,而不是迭代。
铝合金机身和 5 毫米的收边俨然成为了 iMac 的标志性设计,它就像是这个系列的名片,尽管它的边框很厚、一体成型的支架也不能调整高低,但除了以上这几点,铝合金机身的 iMac 也似乎没有明显的短板,仍然不失是被各大公司放在前台的招牌。
不过话虽如此,我还是希望苹果能削减 iMac 的边框厚度,毕竟这个正脸从 2009 年至今,已经用了 10 年了,它就像 iMac 这块 4K、5K 屏幕的封印,无时无刻地在提醒你——屏幕上的优胜美地和 Mojave 沙漠,只不过是一张图而已。
硬件的升级依然还是过去的节奏,27 英寸 + 5K 屏幕的搭配十分出色,加上更新一代的酷睿处理器,也让这台电脑能继续成为设计、图像和视频创作者的生产力平台。
虽然对比专业的工作站,标配的 iMac 或许不会给到你 100 分的体验,但有着 macOS 的支持、5K 屏幕、安静的噪音和成熟的交互,iMac 应该也能拿到 85 分以上的优秀成绩了。
当然,除了办公以外,它也能成为一台合格的家用电脑,如果你用的手机是 iPhone、看视频的是 iPad、出差用的是 MacBook、耳朵戴的是 AirPods,那么就能用 iCloud 构成一个无线的硬件生态链。
这也是 iMac 在这段时间里真正打动到我的地方。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我将 iMac 放在家,MacBook 放在包,我在外面用 MacBook 办公后,iCloud 会自动同步我的内容到云端,我可以在路上用 iPhone 和 iPad 来访问云端‘桌面’内容。晚上回到家里,我可以让 iMac 接力完成我存在云端的工作。
又或者,和家人一起看《权力的游戏》。
比如现在这篇评测,上半部分是我在星巴克用 MacBook 和 Pages 写的,在回家的路上我用了 iPhone 来修改,回到家我用了 iMac 和 Numbers 去整理表格和排版。而在此全程我也一直戴着 AirPods,在以上说到的这些设备间切换,也只不过是两步而已。
虽然我们都知道不少软件都提供了跨平台功能,但对于使用苹果‘全家桶’的用户来说,紧密传输、免折腾仍然是 iCloud 和原生功能在苹果设备中的优势。
我用 iMac 修好了图,用 AirDrop 就能发到手机发朋友圈,其余的如 iCloud 钥匙串、通用剪贴板、无线热点分享…… 都让 macOS 和 iOS 之间的传输更有效率和方便。
对我来说,虽然我们一直把 iMac 当作是设计师、视频编导专属的生产力工具,但实际上在 iMac Pro 以后,她就像是 1999 年的 iMac G3,褪下办公专属的包袱回到生活,重新成为一台兼备家庭娱乐和办公的‘一体式’电脑。
至于更严苛的任务,那就交给 iMac Pro 去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