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微塑料 外卖里的“PM2.5”

中国青年报

关注
听新闻

在北京望京科技园的大门旁,有几个专门放外卖的桌子。每天中午和晚上,员工在成堆的外卖和围成一片的人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可能要花费3分钟。

回到办公桌,打开各种塑料餐盒开吃,这是写字楼里的常态。周末宅家也要点个外卖,已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与美食一同入口的,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小东西”。

吃一份外卖,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塑料餐盒或者有防水涂层的纸盒容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餐盒材料有4种: 聚丙烯(PP)塑料、聚苯乙烯(PS)塑料、纸和铝箔。《描绘中国外卖食品行业的环境影响和政策效力》研究报告写到,PP塑料餐盒的使用率超过了60%,是最常用的食品容器。在包装袋方面,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袋占据主导地位,使用率约为90%。

2020年,中国外卖行业共产生了170亿外卖订单,平均每个订单包含3.44个餐盒,其中近70%是塑料餐盒。PP、PS等塑料,均有可能将微塑料带入人体。

“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这种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且肉眼难以分辨的颗粒也被称为“海中的PM2.5”。

微塑料一直存在于环境中,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瓶装矿泉水有保质期,正是因为盛水的塑料容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浸出化学物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塑料无处不在。海洋生物的体内、数千米深的海底、漂浮的空气中、40% 的食物中,都被检出了微塑料。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日前发布的文告,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近期展开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每人平均每周摄入的塑料相当于吃掉一张信用卡。2022年,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和活人肺部检测到微塑料。

人体摄入微塑料的场合不胜枚举。一项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领导的研究发现,食品级烘焙工具的不粘涂层向热水中释放纳米颗粒;一次性咖啡杯中的热饮会导致其防水涂层——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内衬向饮料中释放数万亿个微小的塑料颗粒。

一项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显示,不论是可以微波加热的聚丙烯(PP)餐盒、耐热至7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餐盒,还是更传统的聚苯乙烯(PS)白色发泡饭盒,都会释放微塑料,并且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

微塑料已经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四大类新污染物之一,然而,外卖行业中一次性塑料的总消费量仍在增加。2021年我国在线外卖行业占餐饮行业比重达21.4%,较2020年提升4.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外卖行业中一次性塑料的总消费量将增加到250万吨。

千年以前,外卖的食盒是没有塑料制品的。陶制食盒配上中空层的热水保温,其效果或许不亚于当代外卖小哥车后座的保温箱和塑料餐盒。早在北宋时期,便有“闲汉”负责“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清明上河图》中亦有“外卖小哥”的形象;北宋的饮食店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

在外卖讲究价格低廉、快速送达、食品不撒、重量轻便的今天,传统食盒无法与塑料餐盒抗衡。

重新使用宋朝的传统食盒可能性渺茫,但是新型的环保替代品正在研发。竹质刀叉勺、吸管、杯子和盘子等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替代传统塑料产品。然而,一个25克的一次性餐盒,竹的成本要比塑料成本高出2—3倍。短期内,塑料仍是餐盒主流。

目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未知的。科学家发现,亚微米范围内更小的微塑料颗粒可以在肠细胞和肝细胞中大量存在,但这些颗粒要么直接附着在细胞膜上,要么被困在细胞膜的小气泡中。美国学者Philip Demokritou研究发现,微塑料的存在会对脂肪吸收带来健康上的负面影响,让更多的脂肪进入血液。此外,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的吸收也受到了影响。不过,这些初步发现都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证实。

赵安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10日 05 版

责任编辑:李科峰 ST0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