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手机市场遇冷源于年轻人消费理性强化

中国经营报

关注

文 毕舸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08亿部,同比下降27.1%,国内智能手机销量下滑态势已然显现。一则“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的话题也冲上热搜,“穷”、“太麻烦”、“手机都差不多”,年轻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某手机品牌执行副总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记得最早(手机更换周期)是16-18个月,之后是20-24个月,最近是36个月了。”

年轻人不愿意换手机,准确的定义是不如之前那样高频次换手机。这首先源于供应侧的手机厂商创新性下降,自苹果推动手机从功能机时代切换到智能机时代,也就意味着手机市场要全面替换已有功能机,这一市场空间是以亿(部)计算。而技术革命的特性是,一方面第一代创新产品能激活市场,带来爆发性增长,另一方面产业处于快速迭代周期,手机外观、处理器、屏幕显示、快充技术、游戏体验、内存存储能力、摄影摄像等众多技术、功能都在持续性提升,每一次提升都会让新一代智能机相比已有机型具备核心技术和功能的突破,也就让年轻人愿意买单。

除了技术、功能的不断创新,智能机还在价格层面拓展出一个巨量市场,小米、荣耀等掀起的性价比革命,让更多收入不高的年轻人也能以低成本成为智能机用户。

正是因为智能机在技术、功能、价格各方面的不断变化,才让中国手机市场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每一次“换机”所引发的购买热潮,让各手机品牌营收迈上一个新的数量级,由此又能将资金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以新一代令人尖叫的“黑科技”带来更多订单,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这两年来智能机品牌的颠覆性创新不再出现,各种软硬件功能难以实现质变。从之前的小屏、小容量到如今常态化的大屏、大容量、超高清,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再大一点的屏幕、容量和清晰度,不再是用户“刚需”,也就大大降低了年轻人因新机而掏钱的冲动。

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停留于硬件堆砌的比拼,就容易陷入“硬件焦虑症”,无论是外观的工业设计,还是内在的芯片提升,都难有大的突破,很难再现当年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是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类新科技产品崛起的根本原因,如今,这一定律在手机市场不再明显,陷入硬件性能同质化竞争的手机品牌,也就无法复制当年的蓝海市场盛况。

同时,部分国产手机品牌追求价格换挡,新品集中于中高端价位,却忽视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分层化现象依旧存在这一现实,月收入数千元的年轻人占据了相当比例,他们无力承担动辄四五千元一部的新机购买成本。部分品牌盲目在高价位机型上与苹果手机对标,也就在无形中流失了部分用户。

当然,手机品牌也在不断尝试新产品的研发,希望能重新获得年轻人的心。这两年,不少手机品牌推出了折叠屏手机,并将其视为又一次手机升级的重大机遇。根据多个平台数据综合显示,今年“6·18”期间,在6000元以上价位区间最畅销的十大机型中,有一半都是折叠屏手机。

相比于传统智能手机,折叠屏手机变化的不仅是外观,更能实现多任务处理,安装更大的电池和更强大的处理器,以及提供更大的显示器。

然而,折叠屏手机同样面临不少问题,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动辄五位数,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受。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手机的使用习惯已然养成,折叠屏手机提供的新使用方式未必符合大家的需求。

此外,折叠屏手机更重、更容易磨损,也会对日常携带使用造成不便。

也因此,手机品牌期待将折叠屏手机作为又一个发展机会窗口,但成效如何有待观察。

智能手机市场的供应侧相对疲软,而在需求侧,近期部分企业裁员、降薪新闻不断,这会造成年轻人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消费支出,手机作为相对“大宗”的消费品,更容易受其影响。

这一届年轻人的消费观也在悄然生变,之前某社会调查中心对青年消费观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觉得自己消费观主要的变化是“买好的、更看重品质”,然后是“攒钱意识变强了,冲动消费减少了”,其他还有“只买有用的”“会有节制有规划地消费”等。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该花的一分不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不再从众,在已有手机能够满足日常所需的情况下,不花钱购买功能与价格增长不对称的新品,年轻人消费理性的强化,也就让智能机市场继续打造爆款的可能性降低。

显然,各手机品牌在核心技术、功能等消费者换机必选项上创新乏力,年轻人受制于外部经济因素消费观也在转变,不愿意为了换机而花大钱。内外联动下,手机市场目前遇冷就是必然结果。这就需要各大手机品牌通过5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逐步打通手机与新能源汽车、家居智能设备等“万物互联”的一体化应用场景,以及在可穿戴式虚拟屏幕智能手机等未来手机新形态上实现重大突破,从而创造出无限可能。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