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疫情影响无法出境留学怎么办? 多所中外合作大学抛出橄榄枝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原标题:疫情影响无法出境留学怎么办? 多所中外合作大学抛出橄榄枝

“咨询的人很多,我们的电话一直没有停过。”9月14日上午11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好不容易打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招生热线,得到上述回应。

火爆的电话咨询缘于9月11日该校发布的一则消息:“港中大(深圳)为持有国外一流院校录取通知的中国内地学生提供国内就读机会。”

采取类似举措的并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获境外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无法按预期时间出境,有的家长希望子女留在国内接受教育。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9月以来,已有5所中外合作大学(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下同)发布了类似的招生简章,其他还有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占了教育部批准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9所中外合作大学的一半以上。

一位中外合作大学的老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假如没有相关部门的统筹,不可能做这种临时的自主招生安排,这需要政策的支持。

根据中外合作大学在内地的一般招生情况,有的在一些省市区采取“综合评价模式”,即综合考核学生的高考成绩、学校自主综合评估,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上述三项分数的占比分别为60%、30%和10%。

不难看出,尽管学校有一定的自主选拔权,但高考分数仍然必不可少,并且在总成绩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

这也恰恰是疫情影响下,“回流”留学生的困境所在,尤其对于本科生而言,有出国打算的大多读的是国际高中,不参加高考。如果选择回国,没有高考成绩意味着几乎无法在国内升读大学,即便多准备一年再参加高考,因为高中知识体系相差较大的缘故,仍然不容易。

此次几所中外合作大学允许用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申请的敲门砖,无疑给留学生“回流”提供了便捷可行的学业衔接方式。

在这种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办法之外,另一个常态问题也在突显,假如留学生希望中途回国完成学业,如何实现海外和中国高校的学业衔接?

增额录取“回流”留学生

打开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官网,“2020年自主招生章程”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这则招生简章指出,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的背景下,原计划出国读书的中国学生留学路径遇阻,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安排下,特制定本章程。

西交利物浦大学拟录取100人,什么样的中国学生有资格申请?第一道门槛是原录取大学世界排名(QS 排名)原则上不低于150位。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条件更为严苛,无论是申请四年制本科大学一年级,还是硕士、博士,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第一项即2020-21学年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无条件正式录取通知书。

温州肯恩大学未对境外大学的排名提出要求,但申请的学生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测试形式为综合能力测试,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在分数达到合格的考生中,按照学校自主招生总计划数从高到低录取。

学生录取后,在美国肯恩大学注册学籍,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注册系统中注册,在温州肯恩大学接受教学。其间学校组织与美国肯恩大学的交换学习项目,学生申请成功后可自费赴美国肯恩大学交换学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要提出的是语言要求,对于申请读本科的学生而言,托福网考不低于79分,笔试不低于550分,或雅思(学术类)平均分不低于6.5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一位招生办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学校没有明确说招多少人,最终根据申请情况择优录取。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规定是,被软科世界大学排名(2020年版)前300的境外大学录取的学生免笔试及面试录取,其他学生将统一参加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视笔试和面试结果择优录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各个学校增额录取的学生,所获学位有所不同。

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参加了高考的本科生,毕业时可获西交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中国教育部监制),以及英国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由英国利物浦大学直接颁发,中国教育部认可)。

但是,此次自主招生,未来本科毕业生仅可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由英国利物浦大学直接颁发,中国教育部认可,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获得认证)。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按照中国目前的学位制度,不参加高考的话,这些学生进入不了中国的大学里学习,也没办法拿到中国大学的学位。中外合作大学提供了一种途径,把学生录取到“外方”大学,但是在中国的校园里学习,最终授予的是国际合作办学的“外方”学位。

“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法。”席酉民表示。

在读留学生能否转学回国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有留言问孩子在美国读大二了,能申请吗?

该校招生办公室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可以尝试申请,但学校的原则是优先大一新生。

西交利物浦大学招生与就业发展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介绍,学生和家长咨询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已经在国外读了一段时间,是否有可能“转学”回国?

今年7月,启德教育发布的一份《新常态下的留学现状报告》显示,疫情与国际环境叠加的复杂环境中,意向留学生的留学计划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31.2%的留学生表示不确定是否推迟留学计划,16.3%的留学生表示不确定是否继续留学。“安全因素”成为2020年中国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最为关心的因素之一。

前述几所中外合作大学提供的“申请制”入学方式,对于“回流”的意向留学生无疑是巨大福音,但从更大范围来看,留学生面临的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在于,如果中途希望回国内高校接受教育,如何衔接完成学业?

在今年5月的全国两会期间,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递交了一份书面发言,提出了几条方案建议。其中一条是启用插班生考试政策,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国内普通高校试读,一年后成绩正常,可以转为正式学生。另一条建议是建立国外高校学业成绩转换机制,按照国际通用规则,把在国外已经完成的学分部分认可,纳入转入学校的学分当中。

倪闽景表示,因为疫情,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回国继续学业。在每年出国留学的几十万人中,确实有一部分留学生无法适应国外学习和生活,希望能回国完成学业。

席酉民认为,从逻辑上来看,“转学”是可行的,但这个口子一开,有可能成为一些投机者逃避高考制度的手段。

席酉民继而向记者表示,从长远来看,解决“转学”问题的前提在于学位制度的改革,由“国家的学位制度”变成“各个大学自己认定的学位制度”,解决大学的独立性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海外“转学”所涉及的不只是招生、接收,还涉及课程体系、培养、评价等各个方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