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从天象到诗意

澎湃新闻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从天象到诗意
清代 董诰绘《万屯春牧》(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大部分中国人,都能熟练背出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古人用农历定下的24节气,跟公历对应的未免也有点太巧了……
比如,每年的立春差不多都在公历2月4号,清明是4月5号,夏至是6月21号……就算对应的日期有一定波动,也不会差超过2天。这是为什么呢?
南宋 佚名《沧溟涌日图》 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太阳历,就是根据太阳的变化定义时间。
即,不管月亮怎么跑,只看太阳。定义太阳变化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为1年,然后,再将这1年分为12个月。
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西方的“格里高利历”,就是太阳历,我们中国人习惯称它为“阳历”。
同理,月亮历则根据月亮的变化定义时间。
元代 佚名《香月潮音纨扇页》 辽宁省博物馆藏
据专家推测,我国古代一开始使用的是月亮盈亏更好观察的月亮历(阴历)。古人常根据阴历来预测潮汐,这对当时的航海和渔业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问题……
如果只看月亮的话,1年12个月,12次月亮圆缺循环,只有354天多一点。也就是说,月亮历的一年比太阳变化周期(365天左右),差了大概11天。
千万不要小看这11天,日积月累下,这不小的差值将最终导致一个结果——根据日期无法判断对应的季节气候。比如,同样是阴历1月,但有的年份可能是盛夏,有的年份可能是冬天,也有可能是春天、秋天。
想想看,靠种地养活自己的古代人,费尽心思观天纪年究竟为了什么?很大程度上——为了掌握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方便种地!
假如日期无法反映季节变化,每隔几年,相同月份的温度、气候就千差万别。那么前人写下的种地攻略,对后人还有没有指导作用?显然,没有。
元代 程棨绘《摹楼璹耕作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完整叙述了古人将太阳变化周期分为24段,每一段开始的位置代表一个节气的划分方法。西汉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写进《太初历》,明确加入历法,成为了农历的一部分。
而开头那个小小的疑问:“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何与公历对应的这么好?” 其实也就能解释明白了。
——因为依据太阳变化周期而划分出的二十四节气,本质上跟现行的公历一样,其实是阳历!
有时候我们常常将农历和阴历混为一谈,认为农历等于阴历,其实不然!严格来讲,农历不阴不阳,它是一种阴阳合历。
只看太阳的变化,便无法根据日期得知月相、潮汐等数据。只看月亮的变化,则无法根据日期看出四季寒暖。
而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期性变化,记录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时,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等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调和了这一矛盾。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爱看天的古人写下的时间简史。
明代 孙克弘绘《销闲清课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太阳东升西落,流云时卷时舒,在季节的变迁中,古人远望天际。
二十四个节气承载着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记录着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真实感受。
可能是初春的一声雷,“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可能是初夏的一阵风,“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或许是白露那天,对故乡淡淡的思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简单却无可替代的名字,成全了无数中国人在时间里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