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3万只羊真的要来,蒙古国人为什么要捐羊:送礼首选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3万只羊真的要来,蒙古国人为什么要捐羊:送礼首选

蒙古人相信,温顺友善的羊在生前为主人提供毛、奶,死后供应肉和皮,也会震慑魑魅魍魉,横扫邪魅,因此,羊也被赋予驱邪辟邪的意义。

蒙古人在人生各个大事上都会依赖羊驱邪避难。迎娶新妇时,送亲队伍会在到达新郎家前举行驱邪仪式。队伍中的一人手举羊的肋骨,并将盐、茶、面酒、奶等物混合抛洒于新娘身上,防止灾厄侵入她的新家之中,也欢送新娘进入人生的新阶段。新生儿出生后,为了祛除小儿可能沾染的灾厄,蒙古人会在婴儿的摇车车顶上悬挂镜子、虎爪、黄羊角、绵羊腿骨和山羊蹄子,指望羊呵护小儿、庇佑小儿,使脆弱的婴孩鬼魅不侵。

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至今仍保持着除夕夜吃羊头的习俗,进食前先由家中长者将羊头的上下颚揭开,以羊嘴大张、羊齿露出震慑“饿鬼”,防止“鬼怪”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乘机作乱。这与汉族人春节以爆竹驱逐“年”的行为不谋而合。

所以,这次3万只羊的礼单,的的确确承载着蒙古人民直接而又热忱的祝福。除了祝福,在蒙古人看来,羊肉还有着足以媲美“医疗物资”的功用。中国自古就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的说法,羊肉在中国人看来不仅味道鲜美,对于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而蒙古医疗历来讲究“重食轻货”的原则,遵循“先以食疗,然后命药”的治疗顺序。故在以羊肉为主食的蒙古人看来,羊肉可是一道良药。

羊,益体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收集诸家本草、名医方术,编纂成《饮膳正要》一书,书中集录的95方食疗药方中有75方都以羊为主料或辅料,可谓是蒙古食疗理论的绝对中心。《饮膳正要》中载“羊肉味甘,大热,无毒。主暖中,头风,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

在元代人看来,羊肉补益、温中、顺气,具有良好的食疗功效,元代蒙古宫廷常备的马思吉汤便是以羊肉为原料,这款温补汤食不仅可以驱寒健体,还十分美味,深受蒙古贵族的喜爱。

《饮膳正要》中完整保存了马思吉汤的制作方法:“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官桂二钱;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右件一同熬成汤,滤净;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马思答吉一钱,盐少许,调和匀,下事件肉、芫荽叶。”

回回豆子又叫那合豆,即西餐常用的鹰嘴豆。官桂是上好的肉桂。马思答吉又叫乳香,是黄连木的树脂,是一种珍贵的香料,在元代时常用作调料。以羊肉辅以草果、官桂熬汤,草果和官桂可以去腥提香,吊出羊肉的鲜美浓烈,赋予羊汤甘醇丰厚的滋味。羊汤煮好后滤去杂质,拌入鹰嘴豆、香粳米、乳香、香菜,再切几块烧好的羊肉,加入少许盐即可食用。马思吉汤融合了草原羊的鲜美和西域香料的浓郁,回回豆子和马思答吉都是当时西域的特产,在中原地区鲜见,因而这道膳食只能诞生于中西汇通的蒙古帝国。

如今,鹰嘴豆和乳香都可以轻易买到,在家中厨房也可以尝试制作蒙古御膳,喝着马思吉汤,遥想大汗王廷的歌舞升平。

鹰嘴豆羊肉汤

蒙古草原还流传着一道材料更简单、制作更容易的汤食,称为羊肉羹。出使蒙古的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就曾领略过羊肉羹的魅力,他在《出使蒙古记》中记载:“当我们喝足了(羊)肉汤时,就完全恢复了疲劳,在我看来,它是最有益于健康的饮料,极为营养。”

如果你不想享受蒙古王室的御膳,也可以试试更为朴素却足以治愈疲劳的羊肉羹:“羊肉半斤细切;萝卜一个切作片;草果一钱;陈皮一钱去白;良姜一钱;荜拨一钱;胡椒一钱;葱白三茎。右件水熬成汁,入盐、酱熬汤,下面粸子,作羹食之。将汤澄清,作粥食之亦可。”

羊肉羹的制作非常简便,切半斤羊肉,萝卜切片,加入草果、良姜、荜拨、胡椒、葱白等一起熬煮即可,既可以加入面片煮成面汤,也可以滤清汤汁食用,是牧民们的日常滋补佳品。荜拨为胡椒科植物荜拨的果穗,广泛出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东南亚也有出产,今日可以方便地买到。草果、良姜、荜拨、胡椒和大葱白段都是去腥提鲜的调味料,煮入羊汤不会破坏汤体的和谐,反而会发挥去油解腻、清热败火的功效。羊肉羹与面片同煮,面片吸饱了羊汤的甘美,弹滑爽口,饱腹充饥。

羊肉面片汤

除了煮汤,蒙古人还在各种饮食中加入羊肉作为辅料,其中有些做法很奇特。比如面食,蒙古人喜爱将羊肉掺入面食,制作包子、馒头和面条,将汉地传统美食以蒙古口味进行改进,以羊肉、羊脂、羊尾为传统面食增添浓浓的草原风味。比如“天花包子”,就是以羊肉、羊脂、羊尾为主料,葱、姜、陈皮、天花为辅料,拌以盐和酱料,裹上白面蒸制而成。天花指平菇,切成碎与羊脂混合,平菇的爽滑参杂油脂的醇厚,两者相得益彰,鲜美异常且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蒙古人酿酒也不忘添加羊肉,比如《饮膳正要》中奇特的“羊羔酒”,就是以粮食和嫩羊肉共同酿造,以羊肉入酒“大补益人”,对养生保健大有裨益。

天花包子

羊肉的滋补让蒙古人身强体壮,驰骋于草原之上,但就算是最强壮的战士也有抵御不了疾病的时候。面对病痛,羊不仅是食补佳品,也是一味药材。蒙古人认为,羊头、羊脑、羊血、羊内脏、羊骨、羊髓、羊奶等都有药效,比如羊骨可治腰膝无力、虚劳疲惫,羊肝可以明目,羊头可以治疗头晕目眩、手足无力,羊心治疗心惊心虚、郁郁寡欢等等。

元代饮食书籍《饮食须知》中就有对羊头蹄肉可以治疗水肿的记载:“味甘性平,水肿之人食之,百不一愈。”元代的医家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中也记载了羊的药用功效:“治牙齿疏豁,需用之(羊肉、羊胫骨)。”除此之外,羊肉还可以与其他药剂同煮以增加药效,如与草果、麦仁煮成大麦汤,可“温中下气,壮脾胃,止烦渴,破冷气,去腹胀。”

虽然将羊作为药剂使用,主要遵循的是以形补形的思路,蕴含着“吃啥补啥”的朴素想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治疗并无实际功效,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

如今,3万只羊群正在从蒙古国来到中国的路上。作为“灵物、牺牲、药剂”,羊寄托着蒙古人除恶穰灾、祈福怯病、强身健体的心愿,也体现着中蒙两国人民共同战胜疫情的决心。

参考文献:

(宋)孟珙:《蒙鞑备录》,王国维笺证本,《蒙古史料校注四种》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26年。

(宋)彭大雅撰,许霆注,王国维笺证:《黑鞑事略》,据《王国维遗书》之《<蒙鞑备录>笺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满珂:《蒙古族风俗中的羊崇拜现象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元)贾铭:《饮食须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余大均译注:《蒙古秘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一聪:《<饮膳正要>及其养生思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文章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叶禹

原标题:《3万只羊真的要来了!蒙古国人为什么要捐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