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百新书局三代人口述福州路“前世今生”之50后老法师回忆篇“为了让书周转快,那时我们常通宵看书”

新闻晨报

关注

原标题:百新书局三代人口述福州路“前世今生”之50后老法师回忆篇“为了让书周转快,那时我们常通宵看书”

图片/晨报记者 何雯亚 制图/潘文健

一个多月前的7月3日,作为福州路的百年文化招牌之一——百新书局,在福州路366号重启,成为沪上一大盛事。

从1912年徐鹤龄先生在书局、出版社林立的福州路上创办了“百新书店”,到1946百新书局出版秦瘦鸥先生译述《御香缥缈录》和《瀛台泣血记》单行本风靡一时,到1992年,由黄浦区政府牵头,百新书局连同上海美术用品商店、汇丰纸行、连长记体育用品商店等黄浦区多个老字号文化用品企业合并组建上海美丽华(集团)公司,再到2005年,由浙商组成的富越控股集团收购了上海美丽华(集团)有限公司,直到今年这个特殊的2020年,百新书局重启,“百新”这个文化老字号不仅承载着福州路的百年风云变迁,也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爱书人。

当下正值2020上海书展期间,《新闻晨报·周到》记者走进这家全新开张的老字号,“偶遇”三代百新人:有亲历半个多世纪变迁的老法师,有60后作家兼策展人身份的运营管理者,还有锐意创新的90后也加入了运营者的行列。三代百新人不约而同都爱读书,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仿佛成了时光旅行者,亲历福州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受访者

颜士侠,50后,百新书局所属美丽华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委员

颜先生1979年开始在福州路百新书局的前身——上海市黄浦区文化用品公司上班,但对于福州路的了解却要早得多,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可以说亲历了福州路这条出了名的“魔都文化街”从1960年代至今的变化。

1960年代,颜先生还是小学生,在紧邻福州路的浙江中路小学上学。那时候福州路的书店虽然从建筑规模上比不上现在,但是整条街书店的数量要比现在多得多。“放学以后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那时候有音乐书店,在福州路西藏路口;有美术书店,在福州路山东路口。现在都没有了。”

现在福州路的上海书城前身就是当时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店,不过当时不是开在福州路上,而是开在南京东路上的山西路到山东路之间那段。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书城落成之前,这家新华书店一直都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书店。

“我们这代人小学时候喜欢看《红岩》、《烈火中永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福州路上古籍书店、外文书店都有,但是我们小学生一般不去,因为看不懂。”在颜先生的记忆里,那时虽然书店的数量比现在多,客流量则比现在少,但是在不多的客流里面,行家却比现在多。他说现在的吴宫饭店这里,以前是上海最大的旧书商店,当年没有网络可以搜索,行家们缺什么就去旧书店“淘宝”。

不过,作为1960年代的小朋友,颜先生们那时对旧书并不感兴趣,还是喜欢看革命故事,老师出的作文题也常常是“学习革命先烈”。“新华书店里这样的书多,还有《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这些杂志。所以我们小学生一般是到新华书店去翻书看,不过新书是舍不得买的。”

当时买一根棒冰4分钱,买一本书要几毛钱,厚一点的故事书要一块多,所以当时的小朋友们流行“租小人书”看。更多的时候是放学后去租小人书看,一分钱可以看两本。当时福州路边上的小马路上,很多书摊主人在路边把高的书架一打开,一本本小人书就在上面放着。看书没有时间限制,不过只能当场在那边看,不能带回家,要当天看完。

“那时候最抢手的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有《水浒》我记得很清楚,一共有22本,《三国演义》60本。那时候男同学最喜欢《三国演义》和《水浒》,女生喜欢《红楼梦》。”

作为爱书人,颜先生说等上中学了就会开心一点,因为学校有图书馆。那时候喜欢书到什么程度呢?“那时候书是很珍贵的,买不起、买不到好书,就抄书,这是好的现象。也有不好的现象,就是撕书,趁人不注意撕两张。”

“因为书太珍贵,为了让书周转得快一点,那时候我们常常通宵看书,第二天还掉再借别的书。当时的那种对书的饥渴跟现在真的不一样。现在的书是多得不得了,但是深阅读少了,都是浅阅读,有的人拿着一本书甚至看都懒得看,看看摘要就算看书了,跟当年真的是不一样。”1979年,从江西插队回来的颜先生开始在福州路工作,当时很多老字号的文化商店也都集中在福州路上。在颜先生眼里,1980年代的福州路比现在要兴旺,人流量也比现在多。多到什么程度?比如那个时候空调还不普及,一到晚上这里人就多起来。而且买书的目标性比较强,不是随便看到什么买几本,而是直奔某些书而去的。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有一套书成了绝对“爆款”——《数理化自学丛书》。总共17册,当时的价格11.73元,当时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资。这套书其实是1969年出版的,因为一宣布恢复高考,教辅书来不及新出,这套现成的书自然成了最抢手“高考宝典”。“你如果要想买得到这本书,你这个路子真要很宽了!”

1980年代的最火书单是什么?颜先生的答案是《古文观止》。

为什么?“因为当时有大量的社会青年要考成人大学,上电视大学,《古文观止》是必考工具书。那时候到书店来的人都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好学,非常非常好学。”

1990年代至今,书多了,但是真真喜欢读书的人却少了,这是让颜先生感觉有些遗憾的地方。“深阅读的人少了,碎片化阅读多了。我当然只是凭感觉,从人们的日常话题中就能感受到,谈如何赚钱的人多了,谈如何读书的人少了。”

不可否认,网络和移动时代的到来,也让福州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像颜先生这样的老书店人,面对这样的变化心情如何?“就事论事地卖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会有更多需求,这是当下要尝试破局的实体书店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读者而言,有些核心的问题是不会变的:“年轻人还是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功利化地读书,功利地读书很难有真正的收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