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北京日报

关注

    ▲战国时期的人形纹青戈。

    ▶西周时期的马首青铜剑。

    郭京宁

    武器是体现军队强大的重要标志,作为古代北方重要的军事中心,北京地区出土了众多古代兵器,见证了军事装备史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古代武器主要为石质和金属材质,也有少量的骨质、玉质兵器。冷兵器时代,最早被使用的金属是铜,随后有了铁兵器,常见的兵器种类有刀剑戈等。

    蒙古族有传统乐器马头琴,北京有西周马头剑。剑是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兵器,兼顾攻、防两方面,中外皆有。昌平西周时期的马首青铜剑,马口紧闭,小短耳直立,目视前方,额部略鼓,以小孔代表双眼。马颈与剑柄合二为一,剑柄为扁条形,剑身柳叶状,长34厘米,整剑别具一格。

    “一寸长一分强,一寸短一分险”。有刀剑这样的中距离攻击武器,自然也就有戈戟这样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和匕首这样的近距离攻击武器。

    《礼·檀弓下》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戈是常用的格斗兵器之一,借助装柄,它的挥动范围很大,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尤为适于车战。战国时期的人形纹青铜戈,横刃,尾部中间有一长方形穿孔,有意思的是,穿孔后有一个人形图纹,实属罕见。

    匕首短小锋利,携带方便,是近距离格斗的有效武器。延庆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匕首,首为镂空椭圆形环体,每面有6个嵌窝,柄较长,中间为纵向凹槽。剑格为“人”字形,两肩上卷,剑脊凸,其造型、装饰风格,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

    魏晋时期,幽蓟为北方军事重镇,混战的历史背景之下,兵器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弓箭是人类早期使用的远距离投射攻击性武器,北京出土的大量铜、铁箭头印证了这一点,再到之后的石弹丸、铁弹丸,最终出现了发射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弩。铜弩机使用时拉弦触动望山(类似瞄准器),牙(钩弦)即上升,弓弦被钩住,将箭置于臂的凹槽内,瞄准后扣动悬刀(扳机),箭矢即飞速发射出去。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北宋《武经总要》中介绍了霹雳火球等三种当时先进的火药武器。到了元代,火器得到了较大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元世祖为了军事战争的需要,专门从西域调来工匠生产火炮,以加强军队的攻击力。当时生产的火炮已经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火铳出现后为元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房山出土的火铳,长35厘米,重约7千克,它利用火药在药室内燃烧后产生的气压把弹丸射出,产生杀伤作用。这件“黑科技产品”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火器的最高水平。铳口外张似酒盏,故又名“盏口铳”或“盏口炮”,铳身刻有“至顺三年(1332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火铳。

    明代将葡萄牙、西班牙称为“佛朗机”,称其所用的铳炮为“佛朗机铳”。明嘉靖元年(1522年),“佛朗机铳”由葡萄牙传入中国,两年之后,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佛朗机铳”。随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种西式武器,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徐光启和比利时的汤若望甚至受命在皇城设置炮场,仿制新式西洋火炮。除了佛朗机铳,当时还出现了手雷、三眼铁铳等火器。北京地区出土过两门“佛朗机铳”,尾座刻“嘉靖庚子年兵仗局”款,兵仗局为京师的武器制造衙门。

    有攻击性武器,当然也有防御性武器。《水浒传》中祝家庄为防宋江攻打,在“死路”埋藏竹签、铁蒺藜,后被石秀探知,宋江方逃一难。延庆长城周边出土的明代铁蒺藜,就是用以迟滞敌军行动的。铁蒺藜有四根伸出的铁刺,三根支于地面,一根向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铁蒺藜。北京出土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绳串连,便于敷设和收取。

    北京地区出土的各类武器,五花八门,反映了武器装备的不同功能和发展史。随着时代发展,武器越来越先进。去年国庆阅兵亮相的众多新式武器让我们大开眼界,和平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没有精锐的部队、精良的武器,就没有岁月静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