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寻回故事的力量

上海证券报

关注

原标题:寻回故事的力量

  《故事力:

用故事决胜人生关键时刻》

高 琳 林宏博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4月出版

  ——读《故事力:用故事决胜人生关键时刻》

  ⊙卢 扬

  人类天生会对故事有一种亲近感。“讲故事”作为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能够带来感染、带动、激发的力量。有不少人对讲故事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擅长讲故事的人就是“大忽悠”,而且不干实事。其实,如果真心想要讲好一个故事,绝不可能单靠讲故事的天赋,在它的背后,是专业实力,是既开阔又能着眼现实的想象力。

  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为什么还需要继续磨练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呢?其实故事思维,就是我们怎么想、怎么看待世界,又是如何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些都不是目前的算法能完全“覆盖”的。

  在《故事力:用故事决胜人生的关键时刻》这本书中,两位英国工商管理博士出身,并取得国际认证商务教练的作者高琳、林宏博,为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故事力的逻辑、实践方法,以及它在职场中可能给你带来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

  讲故事是以听众为出发点,讲的都是听众关心的事。在西方,无论是总统还是总裁,甚至是最普通的人,都非常会讲故事。比如美国人写简历,每一段经历都要靠一个小故事来支撑。面试时,如果你能把关于自己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以至于令面试官听得欲罢不能,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作者认为,既然是“故事”,就不应该是数据的堆砌,或是枯燥的方案简介,它需要存在一些“冲突”元素,一些看似“不合常理”之处,以免成为乏味的流水账。故事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需要有场景和视觉化的呈现。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TED(技术、娱乐、设计)讲故事的模式。而在国内,目前最有名的讲故事平台可能要算是“一席”了,它可以说是中国化了的TED。这两个平台的成功都表明,好的故事需要帮助听众在脑海里构建丰富的场景,需要考虑到视觉元素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讲故事并不等同于叙述故事。作者在书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全职妈妈,在创业找融资的时候,给著名投资人徐小平发了一条短信。这条短信总共三句话:第一句,“我是北大毕业的”;第二句,“现在在开淘宝店,淘宝店的销售额已经3000万元了”;第三句,“但是我现在陷入了迷茫,您是一位心灵导师,您能不能开导开导我?”结果,徐小平看到这条短信之后,立刻就打了电话,约第二天见面,谈了4个小时,就决定投资她的公司。而这位女士,就是后来著名的电商平台蜜芽的创始人刘楠,目前这家公司的估值已达100亿元。

  但是假如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她这条短信是这么说的:“徐小平老师您好!我叫刘楠,是北大毕业的,创业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了,想要寻求融资,能见见您吗?”估计效果就不会像前者那么好。很可能,徐小平看了一眼,就直接忽略了她的短信。在这里,“因为我想融资,所以想见你”,这个说法不是一个故事,而只是一个叙述。既然是故事,就必须具备转折、冲突、矛盾。再拿这些,来对照刘楠自己发出的短信,你会看到,它是符合“故事”的定义的,所以才可能让徐小平产生和她见一面的想法。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故事和叙述的区别。叙述,是按照逻辑顺序罗列事实,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故事,是帮助我们理解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而且要把这些因果和对方适当地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叙述靠的主要是理性思维,讲者要有理有据,听者也主要是用脑来感受。讲故事靠的是走心,主要依靠的是情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实际上,人类的心灵显然更喜欢故事。比起枯燥而直接的说教,通过故事透露的信息和价值观,明显会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当人们听事实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产生怀疑情绪,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而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言,“当我们进入故事世界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我们会自愿放弃怀疑。”曾经有过一项研究表明,讲故事能使人的被信任度,从30%提升到70%。这是因为,故事承载了很多情感价值,能够让你放下自己固守的评判标准,去接受那些未知或是曾经不愿接受的事物。所以,听故事,是植根于人性深处的需要。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最能说服或影响他人呢?在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条讲故事的黄金原则:以终为始的故事框架。

  心理学里有这么一个观点:一个人只能看到和听到他自己想看到和听到的那些东西。的确,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照自己以往的经历和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身边的事物。那么如果一个讲故事的人没有让听众悟出他想表达的观点,就不是听众不行,而是讲故事的人自己没讲明白,至少是没有讲到能够影响听众的程度。

  但事实上,要讲好一个故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层次、多维度的。在本书的作者看来,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三个层次:表现形式(how)、表现内容(what)和价值观(why)。故事的灵魂显然是讲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表现的内容,是指故事讲了什么,这些内容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呈现出来,让听众理解讲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而表现形式,则是指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主要体现在讲故事的人在讲述过程中的语音语调、眼神、肢体语言的使用,是否能够支持讲故事的目的。

  故事里的价值观固然是最重要的,但好的故事,常常是树立却不点破观点,而是引导听众自己去悟得。这样的故事,往往才是最能深入人心的。

  反过来说,很多人讲的故事,之所以会让听者产生误解,常常是因为他们构思故事的顺序反了。很多人是先找故事素材,再归纳总结价值观。但如果你是抱着要传达价值观的目的去讲故事的,就应该先捋清楚,自己想要传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这才是你的故事的“红绳”,也就是主线。故事素材,则是这根“红线”上串着的那些“珍珠”,它们需要你花时间去搜集、整理。一个真正的讲故事高手会理解,在整个故事结构的背后,是一系列的选择 :哪件事能突显价值观。所以对故事素材的选择绝不可随意,而是应该根据你想要串成的人这条“项链”的最终样式,有所取舍。如果你在同一场讲演中讲述了多个故事,那也不能讲得太过分散,最好是一个小观点搭配一个故事,还得确保这些故事背后的价值观是统一的。

  尼采曾经说过:“没有真相,只有诠释。”这倒不是说真相一定不重要,但“故事力”作为制胜力的一种,的确不应该被当代人如此轻易地遗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