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乐奏弦诗山野间

界面新闻

关注

原标题:乐奏弦诗山野间 来源:海南日报

近日,海南省传统手工艺人文纪录片《匠韵琼艺》与观众见面,呈现了海南民间匠人的传承故事、技艺的变迁故事等。除了黎锦苗绣、黎银锻造、黎陶古簪、花梨沉香等海南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故事,在这座包容开放的热带岛屿之上,也从不缺乏传统器乐制作演奏的曼妙艺术。

椰胡制作与演奏师王仕国,弓拉丝弦间,擦奏乐弦诗

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用椰子壳制作的椰胡就是其中一种。

椰胡,因其材质选用椰壳而又与板胡形似而得名,音色柔和浑厚,过去被广泛用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和广东各种戏曲、曲艺,同时也用于福建龙岩静板音乐,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乐等,现也用于民族管弦乐队。

海南岛盛产椰子,椰胡制作技艺,在海南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除了有椰子这种天然原料之外,另一个原因主要是有家族式的传承,在琼海最长的椰胡制作技艺传承时间有五代人百余年。

王仕国曾是琼海中原镇八音乐队中的一员,十几岁时就开始做椰胡。他是地道的农民,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会制作椰胡,于是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他为二胡王仕国。

王仕国自制的椰胡在当地很出名,他能演奏几十首古今名曲,也制作了近百把各类胡、琴,无论是高胡、南胡、中胡,还是吊胡、板胡、椰胡,他都耗费心力,一丝不苟地去制作。

椰胡的制作步骤相当繁琐,凡是王仕国制作的椰胡都是经过时间锤炼而出的精品。《匠韵琼艺》中描述,王仕国制作的椰胡以原生态材料为主,纯手工制作,制作的主要材料有:椰子壳、梧桐板、红木、海螺壳、鱼泥竹子等,制作工序由七大部分的30多道小工序组成。

“椰胡的共鸣筒即胡筒的选料最为重要,它决定了整把椰胡的音色,做胡筒的椰壳必须生长在万泉河两岸边,形状以椭圆形或桃形为佳,壳以稍大和老为最佳。”王仕国说。

王仕国对于椰胡制作的热爱,源于一份家族血脉的延续,这一门手艺养育了四代人,如今机械化的时代降临,机器制作的椰胡越来越多,既廉价又省工,所以,很少有椰胡制作的艺人能够坚持下来,大多数椰胡手艺人不得不为了生活放弃椰胡制作改投其他工作。

然而,在王仕国看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椰胡这门手艺在他手里绝不能被丢弃。随着椰胡制作技艺入选2009年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仕国的心稍稍轻松了一些,但寻找徒弟来传承这份手艺的心结,却依旧存在,如果没有传人的话,椰胡制作,可能就真的成了遗产,不复于世。

如今,王仕国的大儿子终于决定接受父亲的手艺。王仕国说将倾尽所有教授儿子制作椰胡,让精湛的技艺得以延续,令悦耳的胡声在海岛回响。

黎族竹木乐器制作师黄照安,歌行山水中,乐奏竹林里

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区,生活着许多黎族同胞。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表演歌舞时所用的伴奏乐器都是取材于大山里的竹木资源,被称为“黎族竹木乐器”。

在《匠韵琼艺》中,我们听到了恢宏厚重的独木鼓声,铿锵悦耳的叮咚声,声轻委婉的鼻箫声,声细缠绵的口弓声,音纯嘹亮的唎咧、哔哒声,阔广悠扬的口拜、灼吧声。这8种黎族传统竹木乐器,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竹木乐器制作师黄照安,经常出现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竹木乐器传习所里,这里就像是一个小型的黎族传统竹木乐器博物馆,收藏着近两百件各式各样的传统乐器,绝大多数都是由黄照安亲手制作。

“10岁时,我看到父亲在做黎族乐器,我就跟着他做,那时候心里便种下了一颗种子。”黄照安说,从1989年开始,自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奔波于山川乡野,行走于黎村黎寨,潜心收集、整理和创作乐器、民歌。

“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身边总有人给我泼冷水,说我干这件事情没有意义,这些乐器也已经不流行了,但是我想来想去,我不做谁来做,我是一个黎族人,又懂一点音乐,我必须继续做下去。”黄照安说。

多年来,黄照安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搜集、挖掘、整理出黎族传统乐器四五个大类200多种。像王仕国一样,黄照安也希望有人能传承制作黎族竹木乐器。王健是黄照安收的徒弟,“我对黎族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黄老师跟他的父亲学做的第一件乐器是鼻箫,他也先教我制作鼻箫,这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王健说。

如今,王健也学会了很多乐器的制作方法,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希望能跟着黄照安学艺。正如纪录片最后所说,时光会改变一个人的样貌,但改变不了他的至诚之心,正如有匠人的地方,就有倔强的生命,执着地坚守,真诚地付出。

鼻箫演奏师黄海林,也曾徘徊时 痴心未曾改

17岁那年,黄海林进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歌舞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

在那儿,她认识了国家级黎族竹木器乐传承人黄照安,也正是因为受这位器乐大师的影响,黄海林在没有任何乐器基础的情况下,决定放弃舞蹈,转学鼻箫。

“很多年轻人喜欢吉他、小提琴等一些热门乐器,可我就是喜欢传统文化,也愿意把快失传的鼻箫演奏技法‘捡起来'。”黄海林说。

学习鼻箫,也为黄海林的生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2009年,从来没有出过国的黄海林跟随歌舞团前往俄罗斯演出,借着手中的鼻箫,黄海林从小山村走向国际舞台,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她也感慨万千。“俄罗斯天气严寒,窗外白雪皑皑,但我的心很暖。”她说。

乡亲们都说,女人总是要回归家庭的,不可能总是在外奔波演出。黄海林的女儿出生后,她也有过徘徊。“一是没有太多精力,二是因为经济压力,艺术是理想,但人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黄海林说。

孩子渐渐长大,生活理顺了一些,黄海林从未停止怀念天天练习鼻箫的日子。“既然学了这门乐器,就不应该半途而废。”黄海林说,自己决定重新回归艺术,让内心更丰盈。

2016年,黄海林注册成立了“五指山之声”乐团,专门演奏筒勺、灼吧、鼻箫、口弓、拜、哩咧、叮咚和独木鼓等黎族传统竹木器乐。

“团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只有15岁。”由于都不是职业乐手,有些团员甚至不会看乐谱,“合奏的时候,每个人节奏不同,也不知道该怎么配合。”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让黄海林一度想要放弃,但她最终为了梦想坚持了下来。

经过学习和磨合,乐团渐入佳境,除了演奏传统曲目外,还自行创作了不少新曲目,境内外演出邀请纷至沓来,从学徒变成老师,黄海林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2019年12月6日,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音乐会《乐起新海南》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黄海林也应邀参演,她与众多知名音乐家同台献艺,展示了海南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

“所有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次音乐会非常顺利,我也将为传承弘扬五指山以及整个海南的民族文化继续努力奋斗。”黄海林说。

黎族器乐都有相通之处。除用鼻箫演奏之外,黄海林也努力创新竹木器乐的演出形式,过去叮咚一直以辅助乐器的角色出现在舞台上。“传统的演奏中,演奏者是站在一人高的乐器背后的,观众看不见他们长什么样。”黄海林试着让学生根据音乐变换点位,舞台顿时灵动了不少,叮咚这门乐器由此从舞台的角落走向了中央,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门曲目。

这些年,黄海林致力于将黎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传授给孩子们,为了方便孩子们练习,黄海林还在自己家腾出了空房间,让住得偏远的孩子们免费吃住、学乐器。她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村民素质提升与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班里,常常能看到黄海林授课的身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