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看完新阵容,我替《乐队的夏天2》捏把冷汗

品玩

关注

原标题:看完新阵容,我替《乐队的夏天2》捏把冷汗

期待了一个春夏,快要熬成“乐队的秋天”,《乐队的夏天2》(简称《乐夏2》)终于,终于,终于官宣了。

7月14日晚,继几天前宣布超级大乐迷的阵容后,《乐夏》节目官微连发了N条动态,上齐了全部33支乐队,并发布了每支乐队专属的海报和趣(sha)味(diao)介绍视频,着实在观众中间引起了一阵骚动。

我对着这个名单感动了一阵,虽然没有期待中的草东,没有落日飞车,也没有告五人,但有陪伴了我青春的野孩子,在歌单里存在了很久、这次终于回来了的达达和Joyside,还有我近年非常喜欢的五条人和椅子乐团,这些都让我激动不已。

然而当我回过神来,按捺住激动内心再次看了一遍名单,又发觉好像哪里不对,却又说不上来。我把官宣海报发在朋友圈,一枚钢铁大直男老友的留言突然让我茅塞顿开:

“三排以上是青春,三排之后不认识。”

他不混滚圈,也不是那种喜欢经常混迹月亮组的资深乐迷,但至少年轻时受过摇滚熏陶。他的话点醒了我——《乐夏2》的乐队知名度,整体不如第一季高;即使是在泛乐迷中间,对其中很多乐队的认知度也非常有限。

说到这,我突然为《乐夏2》捏了一把冷汗。

先来回顾下成功出圈的第一季

《乐夏》第一季虽然算不上爆火,但至少达到了出圈效果,那阵子大家都在讨论摇滚乐是啥、讨论八零九零年代、讨论爹妈听的歌、讨论摇滚圈第一迷妹周迅(噗)、讨论“摇滚是一种态度”……

算不上热搜霸榜,但是小范围刷屏,许多乐队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媒体几乎都在报道,杂志大片拍了一轮又一轮,商演邀约不断,连豆瓣尘封已久的月亮组(给他们烧柱香),也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一开始,大家对《乐夏》能否成为爆款,多半持保留态度,认为摇滚、乐队文化终究是小众。这档节目就像是一次对大众审美的实验,但事实证明,受众不仅存在,而且数量还很庞大。

我总结了两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乐夏》第一季很好地把握了大众审美与小众情趣的平衡。网综必须是大众化的,第一季整体摇滚占大头,虽然这已经不算当下主流了,但要知道:摇滚乐塑造了现代流行音乐,但凡你叫得出名字的歌手,或多或少都受过摇滚乐的熏陶。换句话说,摇滚乐与大众审美并不算远,只是形式与内涵更纯粹一些。

客家山歌 + 现代摇滚的神奇结合

大众审美与小众文化的矛盾,在第一季里被节目组和乐手们用很巧妙的方式回避了。他们并没有选择对抗大众审美,而是以部分迎合主流的姿态(比如对超级大乐迷的选择,以及请来主流歌手进行帮唱等),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众审美,让观众既能感受摇滚的魅力,又不会因审美冲突而吓到弃坑。

朋克作为一种反抗精神,本身是小众的

他们在歌词与演奏上,保持朋克内核

在着装配色与台风上,则拥抱大众审美

结果成就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开场

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妥协。

第二个原因,则是《乐夏》第一季乐队有很多老炮儿,在圈内有着相当的认知度。不论是新裤子、痛仰、刺猬,还是反光镜、海龟先生、面孔,他们要么是国内各大音乐节的常客,要么有固定的受众圈,辈分和资历摆着。

这必然也会带动,《乐夏》第一季从小众走向大众。

第二季想火,可能有点难

几乎所有的综艺节目,都逃不脱“第一季最香,之后一季不如一季”的铁律。

作为不著名滚圈大龄青年,虽然我非常极其、十分、不希望看到《乐夏》也遭遇这样的命运,但有一些客观事实,依然不得不承认。

我们如果用第一季的成绩和标准来衡量第二季,就会发现诸多可能的问题。

首先是风格。第二季除了传统的摇滚乐队,还多了车库、新金属、后朋克、新浪潮等诸多“新世纪风格”,你不必提早知道它们都是啥,但我能告诉你:这些风格,离大众审美是更遥远的,甚至与主流审美有着非常直接的矛盾。

我看着第二季名单,打从心里担心:这帮人会刻意选择对抗主流,搞得不好收场。这是个大坑,掉进去可能就会让《乐夏2》糊掉。

其次是知名度。第二季整体阵容隐含着年龄层与认知度问题,你再仔细看一眼名单,除非你是真·资深滚圈 / 超·小众乐迷 / 噪·音乐节玩客 / 亚·地下文化爱好者,否则你立刻会满脸问号:“他们是谁?唱什么的?我听过吗?”

一旦认知度不够,网综可能就面临着“未发先凉”的囧境。不信你可以回忆一下,今天除了我们这篇(感谢您的观看~)文章,你还看过其他家在仔细讨论《乐夏2》吗?

实话跟你说:第二季名单,在“大波浪乐队”之后的名字,我一个都不认识。你可以说我跟不上时代,但我可以冲着“小众”这一点,负责任的跟你说:就算是活力十足的95、00后,也不见得能熟悉这帮孤芳自赏的乐手。

“如果和去年比,今年的确实要更小众。”我一个音乐行业的朋友和我说。自称是“口味大众化的摇滚乐迷”的他,曾预测对了第一季的前三名,“前三名和我的喜好是一模一样的,也算是最大众的几个乐队了。但这一季我就真的不知道了,感觉70%的乐队我都没听过。”

“这一季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也很简单嘛,第一季把流量、认知度比较高的头部乐队都找完了,越往下也挺难办。”

真怕《乐夏2》会成为大型尴尬现场

稍微回味一下第一季,老乐队是真多。就算你不熟悉,你的父母、朋友圈好友也可能听过,搞不好还是深度粉丝。

乐手年纪大一点有好处,首先是经验丰富、台风各种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就算噪也噪得有章法,镜头前垮不掉,镜头后都是老江湖。你看,第一季在台上把马东怼得无话可说的痛仰乐队,台下就是慈祥大叔团,一派和气。

可是第二季,我很担心他们的台风。

《乐夏2》有一半是地下 / 半地下乐队,小场子演出没问题,大舞台就真不好说了。他们可以把满腔怒火、荷尔蒙爆棚、深度闷骚、戚戚我我的豆瓣式小文青给唱得现场嗨爆、抱头痛哭、深夜嚎叫,上了大舞台就有可能是资深滚圈靠边笑、大爷大妈看热闹。

任何乐队,除非是盯鞋派(彻底演自己的、不管观众反应),否则台风和演出经验都real重要。抡吉他、砸音箱、飞麦克风,除非你是AC/DC和Guns N’ Roses级别的乐队,否则就别闹了,把这些非主流动作留给小型livehouse吧。

2013年的演出舞台现场

这样的风格是否适合大型舞台、网综

大家内心肯定是会打问号的

没有故意批评谁的意思。既然选择上大众舞台,就麻烦把刻意的姿态抛一抛。否则,在大众审美的需求下,刻意的小众只会显得很尬。

举个例子,第一季的盘尼西林。我不喜欢他们,不喜欢那种没有内涵的刻意,以及故作姿态的对抗。就算他们把张亚东给唱哭了,说不定也只是投其所好。同样是态度,同样是对抗,你看人家痛仰。

第二季还有不少盘尼西林式的乐队,这里我先预告。

我怕《乐夏2》成为大型尴尬现场,也怕流量思维搞得节目四不像——那更尴尬。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看上去已经过气的校园民谣组合水木年华,可能是《乐夏2》的最大流量,兴许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评论有一大票的人都在支持水木年华。“虽然是过气了,但认知度比较高吧。”我那个朋友说。

还有流量来自一些原本活跃于主流观众视线的歌手,他们都各自组建了乐队来上节目,比如快男出道的白举纲的“白日梦症候群”,2011年的快女季军刘忻担任主唱的“遗忘俱乐部”,还有《明日之子》第二季总冠军蔡维泽的“傻子与白痴”。蔡维泽一个人的微博粉丝就有九百万,超过很多乐队的总和了。

白举纲和他的乐队

究竟行不行,我们等着瞧

可以理解节目组吸引关注的考虑,但他们究竟实力如何,和老炮儿们相处是否融洽,我确实很好奇,也有点担心。

总之,《乐队的夏天》这个网综太不容易了。我觉得它真的好,也真的不希望它糊掉。我希望大众能给他们留一点空间,也希望他们能稍微注意一下姿势水平,毕竟谁都不希望这档难得的节目垮掉。

具体会如何,让我们等着第二季上线吧,我拭目以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