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直播干货|后疫情时代,“直播带货”崛起下的大消费新趋势

国际金融报

关注

原标题:直播干货|后疫情时代,“直播带货”崛起下的大消费新趋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节奏。后疫情时代,大消费行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危机还是机遇?消费行业如何把握这场变局?后疫情时代,实体商业如何应对消费新趋势?新兴消费模式崛起,企业如何做好品牌建设?

嘉宾

葛贤通(Ksir)

菁财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

《国际金融报》:新冠疫情之下,给消费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在您看来,此次疫情对消费行业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

葛贤通: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影响巨大,从消费领域的产业链均受到巨大冲击。疫情最直接影响是大家被迫减少出门,一些以线下为主的体验消费如旅游、餐饮等产业备受冲击。不过,以网络游戏、网购为代表的 “在线经济”却重回增长轨道,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短视频、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型“宅经济”更是迅速爆发。

整体来看,疫情给消费行业带来三个明显的改变。首先,社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线上“基础设施”建设早有具备,疫情的爆发,至少使企业及员工对信息化工具、在线学习模式理解和认知以及数字化学习能力加快了3到5年。我认为,企业能否迅速抓住这波数字化红利,打造强大的中台能力,是决定其能否转危为机,掌握未来命运的关键。

其次,经历疫情“洗礼”,很多行业将进入重新洗牌阶段。例如,拥有实力的零售及餐饮品牌,可在门店、商场租金最低时获得新的扩张机会。以零售巨头优衣库为例,其正诞生于日本经济大萧条时期。

最后,疫情将重塑企业与消费者关系。新零售时代,消费企业的价值增量不只是简单的规模经济,而在于多点连接带来的机会。换言之,价值网将成为机会源头,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信息不对称程度便越低,与用户的连接效率也越高,数据更加丰富准确,由此诞生的产品也更加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同时增加顾客终生价值。

在我看来,要相信“每一次变化都是中性的”,好与坏只看大家认知与努力,以及用怎样心态及姿态去面对。事实上,即使没有本轮疫情,全球及中国经济也已步入新常态,即告别了过去高速增长时代,疫情只是使得整个经济变得更加不确定而已。

《国际金融报》:您如何看待疫情后大家在消费观方面的改变,企业该如何去应对?

葛贤通:疫情必然会对我们的消费观、消费行为等带来影响,如大家的健康意识及对性价比的追求将不断提高。近期网络热议的“报复性消费”,就我观察,基本集中奶茶、眼部彩妆等品类,此浪潮过去后,主流消费仍将长期平稳走低。因为疫情将影响大多数群体的收入,换言之,大家都没钱了,也已意识到存钱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要学会区分哪些变化是短期的,哪些才是真正的长期趋势。消费者永远在追求品质更好、价格更便宜、服务更好的产品。当然,也应制定更灵活的对策,如消费者不来线下了,商家能否将当前的线上购物系统升级与AI和AR相结合,让消费者在线上可以一键进入店内实景体验等。

《国际金融报》:在您看来,在疫情时能够得以幸存的企业最大的致胜法宝是什么?

葛贤通:就我比较了解到的餐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占绝大多数,就算没有疫情影响,也一直面临残酷的高淘汰率。目前来看,顺利扛过疫情冲击的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公司文化及团队建设,在危机发生时,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有比较强的凝聚力,甚至很多员工主动申请减薪与公司渡过难关。同时,这些企业的管理层通常也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及早进行了现金储备。此外,中国市场比较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和物流设施,也为企业在危机中及时寻找线上替代销售奠定了基础,那些及时能够完成从线下到线上转型的企业都过得还不错。

《国际金融报》:有观点认为,疫情对消费行业的影响还尚未完全显露,您是否认同?

葛贤通:基本认同,其实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国外疫情仍非常严重。很多行业也没完全放开,相关影响甚至将长期存在,如疫情对部分消费者心态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疫情与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相结合,将对产业链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很多企业将面临搬迁、倒闭等,相关过程至少还将持续2至3年时间。

《国际金融报》:今年,“直播带货”火爆,对此,您怎么看待?我们是否该加入流量浪潮?

葛贤通:直播在2019年已如火如荼,模式核心是通过主播链接消费者和产品、消费场景,来创建新的消费者决策模式。简单来说,直播就是传统电视购物,甚至天桥摆摊的升级版,更真实地还原消费者线下购物体验,通过主播更自由的展示及讲解,来影响人的购买决策。

一件事物是一时热闹,还是长期变革,核心在于其能否提升整个产业运营效率。其实,消费者能够认可直播模式,主要基于三点,即便宜(全网最低价)、相信选品和品质背书、场景环境下的情绪渲染。我认为,它是一种趋势性变革,就像今天的淘宝店一样,未来直播号也可能会成为零售业的标配,企业也应该以更长期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直播。

当然,直播也确实存在争议,特别是很多明星带货发生了“翻车”事件。关键点在于企业是追求带货还是品牌营销,要分清楚流量和品牌的区别。直播带货是个系统工程,像某网红身后有支500人专业团队为其服务,从前期招商、选品、砍价,到后期的运营及复盘等,想要做好直播并不容易,很多功夫都花在直播室外。同时,直播带货也与商品价格区间、品类等高度相关,像百元内日用品,消费者觉得反正要用,认可的牌子买就买了,像大件高价商品,如车、珠宝、房等,还有成熟品类中的新生品牌和升级改善型的商品等,消费者很难一时间冲动便决定购买。

要学会区分品牌与流量,品牌的意义是调性、层级以及转化的驱动力。同时,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很强的产品以及用户沟通产生链接的能力,请网红带货往往是一次性交易,基本不具备可持续性。换言之,虽然直播间人气很旺,但消费者只忠诚于网红,而非品牌,企业很难通过一次直播,就把网红的粉丝转化为品牌粉丝。就算销售额再高、销售量再多,企业也需要给主播20%-40%的佣金,还有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坑位费。那么,去掉佣金、坑位费、退换货和产品成本,企业的毛利还剩下多少?很多企业能够打平就已经很好了。当然,想通过此方式加大流量曝光是基于另外考量。

其实,直播本质还是营销一种手段,我们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局限于销售额,打好私域流量的底盘,建立起数字化的运营体系和运营能力才是核心。

《国际金融报》:近年来,国货崛起成为趋势,有人甚至认为疫情加速他们的发展,你怎么看?

葛贤通:国潮是这几年非常明显的一个趋势,我认为这次疫情一定会加速国货品牌的崛起。国货崛起的底层逻辑很简单,从消费者端看,95后们对国际大牌不再盲目信任,反而更期待有态度和性价比的国产新兴品牌。小红书、B站、直播带货等花样繁复的营销手法,也完全改变了过去大牌们依靠品牌广告深入人心的市场策略,和受众距离变得更近。从企业端看,更深层的改变主要发生在供应链,多年来承担着“世界工厂”角色的中国供应链已极为成熟,且进化得更加优质和弹性,这为国货品牌提供了生产更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的基础能力。

《国际金融报》:您认为消费企业想要长期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葛贤通:消费企业的关键要素是品牌、产品(服务)和渠道,换言之,消费者永远在考察产品、价格和服务这三个因素,企业要围绕本质要素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企业不要只盯着所谓的消费升级,一定要紧盯消费分级。中国的消费总量大,而且结构足够复杂,在此背景下,区隔出许多不同消费市场。如果想要做好消费产品,就要充分理解每个消费市场,针对不同人群产出不同产品,它能给中国自有品牌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中国一个再小的行业,只要你能专心专业做,掌握战略节奏,品牌定位精准,都不会做得太小。

最好是聚焦单品牌,不要多品牌。对于绝大部分公司来讲,多品牌是没有意义的,先把一个事情干好,干到10亿元再说。此外,要在产品的品质服务上做加法,在产品价格上做减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