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10载间,李鸿章和唐廷枢如何使开平煤矿产量提升3倍?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10载间,李鸿章和唐廷枢如何使开平煤矿产量提升3倍?

煤炭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矿物燃料,华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地位尤为重要,占中国新式煤矿产额的绝大部分。与此同时,煤炭又是质重价贱的商品,在欠缺新式运输体系的晚清,想要大量输出煤炭至重要消费城市,根本没有足够的运输能力。结果只会让存煤在井口堆积,限制持续生产的实现。

中国首个成功以西法大量开采的开平煤矿,短短10年间,它的产量便从10万余吨上升至73万余吨。开平煤矿是如何打破大量运输的限制、实现产量飞跃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和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储量丰,运输难

煤是体积重量相对大、价值相对小的商品,对运价的负担能力很有限。河北省开平煤矿的储量非常丰富,据庵特生在1869年5月的实地考察,估计开平“煤田长达一百里”。但是庵氏在考虑运输问题后,发现难以解决,便取消了计划。

他说:

因为目前对于煤的迫切需要,再加上从开平到天津路上有三十五里很难走的道路,煤矿主和车夫们都索价较高,最低的煤价是三百文一担,每担九十五斤。大车运煤价二百八十五文至三百文一担,运到芦台;从芦台到天津剥船运价九十二文一担;因此最贱的煤的最低价格在天津是8.484两一吨。……这次探查使我认为,我们要找最好的轮船用煤,只好依靠斋堂(按:在北京附近)的煤了。

七年后(1876),唐廷枢在调查同一矿区时,曾假定“仿照西法采煤,每天应运五六千担,须雇大车三百乘方足敷用,不独无此多车,且车价腾贵,更难化算”。唐氏预计运输费用会因需求大增而急涨,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在新式运输方法被采用以前,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传统煤矿业存在着结构性的限制,使其产量增加的潜力限制在一定水平上,弹性很低。

1877年8月1日,李鸿章的亲信、天津海关道黎兆棠曾致函盛宣怀,论及北方发展矿务的困难。

他说:

早间衙参,谈及易州琉璃河煤矿。伯相(李鸿章)以逼近京师,恐滋物议,事难举办。弟因详思北地用洋法开煤颇多窒碍。缘洋法开采每日可取数百吨煤。北地山路固多辽远,河道亦难畅行。即用驳船远运,为数无多,恐难敷运,即能敷运,而冬三月封河,其煤即已滞销。计百日所取数万吨之煤,何处堆存?此河道之难也。即使大为兴作,用铁路直达天津,而海舶已停,即到天津,亦难销售。此海船之难也。若为本地过冬之用,所售无几。若停工不挖,则矿水浸灌,明年举办费用转多。加以北洋三口,不能照台湾减税,而运道之费较南省开采有窑,即不能绳商人舍贱而买贵。故历来筹议北地开煤,俱不敢妄赞一词,伯相谓所筹颇为近理,嘱函致台湾酌核。

开平煤矿产量及外销量(1882——1899)

根据上表,我们知道开平煤矿投产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883—1888年为第一阶段,它的产量从10万余吨增至24万余吨,发展虽然迅速,但曾因运输能力的限制,出现一些反复。1889—1898年可称为第二阶段,产量开始稳步上升,运输和销售有良好的发展,

1898年产量达73万余吨,约是十年前的三倍,成为中国第一个年产超过50万吨的大矿,这种成就自然与它拥有现代化的运输系统关系最大,也反映出唐廷枢等建设者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

世界能源史中的中国: 诞生、演变、利用及其影响 朱荫贵 杨大庆 编 ISBN:978-7-309-14911-1 定价:80 元 2020年6月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