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关于音乐剧《汉密尔顿》一定要知道的6个重点

界面新闻

关注

原标题:关于音乐剧《汉密尔顿》一定要知道的6个重点

2009年5月12日,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一场名为“Evening of poetry ,music and the spoken word”的晚会。作为当天受邀的艺术家之一,Lin Maneul Miranda林漫威表演了其成名作《身在高地》的片段。那时的他年仅29岁,却早已事业有成,斩获多项权威奖项,且备受瞩目。

同一天晚上,林漫威突发奇想,试图在总统和夫人面前表演自己正在创作的新曲目。幸运的是,他的这场表演让奥巴马为之振奋,几年之后,这首新曲目正式命名为,成为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开场曲。

身为一个波多黎各裔美国人,林漫威的作品经常指向“移民”话题,在《身在高地》中,他结合自己的儿时经历,讲述了一个拉丁裔家庭的故事,在《汉密尔顿》中,他则以开国元勋的视角,讲述美国的建国历史,而这段历史,其本质也就是移民的后代如何脱离英国的统治,建立自主权的故事,就像他在《汉密尔顿》中写的那句歌词:“Immigrants,we get the job done !”

2015年,《汉密尔顿》在百老汇的“The Public Theater”首演。2016年,它斩获格莱美最佳音乐剧奖,截止到同年的12月8日,它的专辑版本已经在Billborad上获得了18.7万的销量,一举登上榜首,也成为Billborad有史以来第一张登上hip-hop榜单的音乐剧专辑。而后,它又拿下托尼奖,并将票价从最高549美元上调至849美元。当时的百老汇,平均票价只有103美元,而即便它的票价被上调,却依然场场售罄。迄今为止,《汉密尔顿》的总票房已经超过5亿。而这部音乐剧,也将林漫威的职业生涯推向了更高的顶峰。

同样在2016年,《汉密尔顿》又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在《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位领袖人物”中,林漫威名列18位,跟他一同登上这份榜单的人,还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教皇。

今年7月初,《汉密尔顿》电影版上线,截止到今天,它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6分,于音乐剧这样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来说,它有着非常罕见的吸引力。

林漫威创作《汉密尔顿》算得上呕心沥血,从2004年灵感诞生到2015年首次公演,历时将近11年。这部音乐剧中的缜密心思、编排设计以及音乐本身也值得反复品味。

01、被延展运用的“Battle精神”

林漫威一直非常推崇Hip-Hop文化,在他的作品中,Hip-hop元素非常明显。他不仅以饶舌的方式呈现了大部分《汉密尔顿》的歌词,还将Hip-hop中的“Battle”传统融入进《汉密尔顿》,以呈现角色和角色间的对立场面。

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带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中央银行“合众国第一银行”,设想并构建国债、央行、美元、税收、证券等国家信用体系。今天的人们认为他高瞻远瞩,而在当时,他的一系列举措却受到了杰弗逊等人的阻挠,因为后者担心资本的运作会对国家的宪法精神产生威胁。因此,汉密尔顿不得不同杰弗逊等人唇枪舌战。

而“唇枪舌战”,本身就暗示“Battle”。在音乐剧《汉密尔顿》中,这场争论被林漫威写成名为的饶舌作品,其名字有“内阁决斗”之意。在这个片段中,乔治.华盛顿脱下战争时期的军官服,穿上西装,手握话筒,化身夜场DJ,为汉密尔顿和杰弗逊两位Rapper主持Battle。于是,二位开国元勋便以饶舌的方式,展开激烈辩论。更有意思的是,这段饶舌中还包含了一部分《独立宣言》,而在音乐剧舞台上,鲜有人将如此重要的历史文献同嘻哈文化的“Battle”相结合。

纵观《汉密尔顿》全剧,“Battle” 精神一直贯穿在故事的关键点,林漫威对于Battle精神的运用,不仅贴合汉密尔顿同内阁间的无休争论,还贴合了他的死亡,可谓“一语双关”。

1800年,艾伦.伯尔同托马斯.杰弗逊竞选美国总统职位,手握关键一票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了阻止前者获胜,支持了后者。4年之后,落选的艾伦.伯尔竞选纽约州州长,再次落败,汉密尔顿以指责的方式阐述了他落败的原因,称其为“不守规矩,且贪得无厌,不可能对政府权力保持忠诚。”这使得伯尔被激怒,并向汉密尔顿提出了决斗的挑战,而这场决斗,直接导致汉密尔顿的死亡,年仅49岁。

遗憾的是,他的儿子也是在一场决斗中死去的。这父子二人的命运,总离不开他人的枪口。

02、为什么嘻哈音乐最适合表达这段历史

众所周知,嘻哈文化起源于美国的黑人帮派,像《汉密尔顿》中那样戏剧化的死亡,在嘻哈文化的历史中并不少见,譬如2pac、B.I.G,再譬如XXX Tentacion、Jimmy Wopo,全部死于枪杀,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0岁。而他们的死亡,都和帮派斗争有关。而大名鼎鼎的50cents,也曾遭受枪击。

嘻哈作为一种文化,有其精神内核,而这种精神,的确同追求“自我”的个性表达脱不开关系,而这个“自我”,不仅是个人,也是整个黑人群体。在那些种族歧视更为严苛的年代,美国黑人一直处于压迫之下,于是他们想要获得平等、自由,为了表达这种需求,他们可以在歌词中痛骂警察。而实际上,抛开这层外衣,其精神内核同美国独立战争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后者中,被压迫的人是整个移民群体,于是他们要革命,革英国人的命,而革命,一定会有死亡,在这个部分,嘻哈的精神同《汉密尔顿》的故事完美衔接。

当然,抛开嘻哈文化的精神内核,只着眼于它的音乐特点,我们的确会发现很多具有创意性的部分。如果要从音乐特点上定义它,其实并不复杂,Rapper们最擅长的,就是用嘴巴模仿乐器,在叙述歌词的同时,将歌词律动化。

在《汉密尔顿》中,有一首名为的饶舌作品,表演这首作品的角色是法国人拉法叶,他曾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第一个志愿参加革命,并且击败了英军,而后又参加了法国大革命,被人们称为“两个半球的英雄”。

这首作品有这样一段歌词:“Or matches my practical tactical brilliance”,细细拆解,我们会发现这段歌词当中出现了连续的三连音,分别在“ matches ”、“practical”、“tactical”三个单词上。而简单理解三连音,就是将一拍分成三份,它不像大家所熟悉的二、或四,它是一个奇数的分法,也因此会显得很有张力。例如在“matches”这个单词上,这三个连音分别放在了“mat”、“che”、“s”音节上,在“practical”上,则分别是“prac”、“ti”、“cal”,在“tactical”上,则被分成了“tac”、“ti”、“cal”。于是,原本读起来本身就是三个音节的英语单词,因为在四拍子中使用了三连音,凸显了律动。

03、音乐细节助力情感推动

在《汉密尔顿》中,有一首名为的作品,信息量较大。其中有一段饶舌歌词:“My name is phillp,i am a poet,i wrote this poem just to show it,and i just turned nine, you can write rhymes but you can’t write mine.”表演这段饶舌的角色,是汉密尔顿刚刚年满9岁的,自称诗人的儿子Phillp。当儿子说“you can write rhymes but you can’t write mine.”时,其实是对父亲的挑战,而此时的汉密尔顿作为一个父亲,则显得非常开心,充分体现了他对儿子创造力的包容。更有意思的是,这段歌词的含义是“你能在你的文字里写好韵脚,但你押不上我的韵”。Phillp以“韵脚”挑战父亲,接着便自己以“mine”押上了前一句“rhymes”的韵。

更有趣的,是当Phillp饶舌时,他的妈妈Eliza在一旁化身Rapper以B-Box的方式为其伴奏,而在这之前,其剧情本就是汉密尔顿伏案写作,而Eliza则希望他停下来,因为这天是儿子的9岁生日,他特地为父亲准备了一段表演,而当Eliza为其伴奏时,二人配合得很好。我们足以想见,这一小段表演是母子二人之前就排练过的,也能让人感受到,母亲非常支持自己的儿子。虽然Phillp的出场很短暂,但他其实得到了很好的父爱和母爱。

的后半段,Eliza的姐姐再次出场,而在剧情中,汉密尔顿其实对这姐妹二人都有着特殊情感,当这三人相聚,于汉密尔顿来说,是一种圆满。而此时的音乐部分,也迎合这种圆满进行了升调的处理,将情绪推向高处。

种种细节都能够表明,林漫威在创作时所倾注的心血,其心思相当缜密。

04、抓耳的不光是旋律,还有律动

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体裁庞大、人物众多,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为了让观众对角色留下更深的印象,作曲家们需要写下一些短暂的乐段,有的时候,这些乐段会分别运用到特定的角色身上,并在角色每次出场时都进行重复。

在《汉密尔顿》中,有“The Schuyler sisters”三姐妹:Angelica、Eliza、Peggy,为了让观众对这三个名字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林漫威为它们分别攥写了特定的旋律。譬如“Angelica” 这个名字,其四个音节An-ge-li-ca被冠以La-Mi-Fa-So的旋律,而Eliza三个音节E-li-za则被冠以So-Do- So的旋律,以及Peggy两个音节Pe-ggy被冠以Mi-Do的旋律。这些音符的存在,给角色加入了标志性的记忆点,使观众非常容易分辨。

当然,除了三姐妹之外,这样的例子在《汉密尔顿》中还有很多,它们的应用目的,都是为了强调主题性。而纵观《汉密尔顿》整部作品,因为其歌词数量非常庞大,若全部写成旋律,则会显得非常零乱,而即便要写成旋律,也只能以同音的方式来处理。

譬如剧中最炙手可热的曲目之一,其第一句歌词:“I remember that night i just might regret that night for the rest of my days”,其中除去最后的“rest of my days”,剩下的所有歌词都是同一个音,即C小调的三音,也就是降Mi。

其实很多时候,让一首音乐作品瞬间产生“抓耳”力量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音,而是它的律动,而律动的本质,就是单个的音,或和声该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实际上,即便没有音,只有律动,也同样可以产生“抓耳”的效果,这一点,在嘻哈音乐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可以说,《汉密尔顿》这部音乐剧是一部非常律动化的、黑人化的作品。

05、画龙点睛的乔治三世

在独立战争以前,北美十三州一直活在英国的殖民之下,那时的美国,其北部工商业发达,主要由造船业驱动。而中部则盛产农作物,远销欧美市场。至于南方,则由黑人奴隶种植棉花和烟草。这其中有着富可敌国的利润。

也正因为其利润可观,1756年-1763年,英国和法国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战争,其双方目的都在于争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权。最终英国虽然获胜,却大伤元气,情急之下,英国政府对殖民地提高税收,不断施行高压政策,压榨和剥削殖民地。对于英国来说,它希望北美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成为其永久的经济来源。为了反抗英国的蛮横霸道,北美殖民地终于爆发了革命,开始了独立战争。

在《汉密尔顿》中,林漫威的好朋友Jonathan Groff出演了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极富戏剧性、幽默,且讽刺。在林漫威的眼里,乔治三世和北美殖民地的关系,有点儿像男女朋友间的恋爱。

当殖民地爆发革命时,好似女朋友和男方提出分手,而男方则坚决不允许。于是他专门为乔治三世写下:“Remember,despite our estrangement,i’m your man.you’ll be back,soon you’ll see,you’ll remember you belong to me .”(你要知道,我们虽然有分歧,但我永远都是你的男人,你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因为你会想起我对你有多么的好。)

不仅如此,乔治三世还要威胁他的女朋友:“cuz when push,becomes to shove,i will kill you friends and family,to remind you of my love”(如果你得寸进尺,不乖乖听话,我就杀了你的朋友和你家人,让你知道我多么的舍不得你。)

可惜了,女朋友就是不听话,哪怕是杀了她的朋友和家人她也不听话,甚至还愈发任性。最终,乔治三世出兵镇守北美,却因为法国的加入从而铩羽而归,失去北美殖民地。在《汉密尔顿》中,林漫威也在乔治三世第二次出场演唱时,在歌词中戏称这段历史为“You cheat with the French”(你居然和法国人出轨),非常的幽默。

而在历史上,据说乔治三世正是因为在独立战争中的失败,使他倍受打击,导致他在晚年饱受精神失常的折磨,每天都在悲痛和哭嚎中度过。直到1820年去世,这位长寿的国王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享年82岁。

在创作乔治国王的三个片段时,林漫威用的是同一个主题曲,其幽默之处不仅仅在于歌词,也在于他效仿了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的唱腔,在后半段加入了拟声词的旋律,将乔治三世彻底描述成一个虽有宏大野心,却又疯疯癫癫似儿童的人物。今天的人们会称其为“反差萌”,而另有一个名词,叫“反向形成”,简单来说,就是用和内在情绪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表达情绪,例如用笑来表达愤怒。再加上对于角色的形象设计,例如猫步、抖肩,都使得这个人物活灵活现,贯穿整个故事,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06、通透的创作者

《汉密尔顿》这部音乐剧非常地完整,且信息量巨大,其中每一个角色都非常饱满。林漫威曾说,乔治.华盛顿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伟岸的英雄形象,而在这部音乐剧中,他却将华盛顿的挫折面表现了出来,使这个人物更贴近现实。

的确,音乐剧的功能,在于用音乐和戏剧讲述故事,而并不是所有故事都是神话、传奇,在那些真实的故事和历史事件中,英雄并不总是百战百胜,备受尊敬的人也并不是没有污点,就好像美国国父之一托马斯.杰弗逊,也曾因蓄奴的经历而备受指责,就好像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本人,虽一生成就无数,却也跨过道德底线,同另一个女人出轨。而在《汉密尔顿》的故事之外,享有盛名的拿破仑也最终惨败,而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曾在十几岁时,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

而讲故事的人,则要能够包容这一切瑕疵,以探索者的视角,不带评判地去看待,也正因为不带评判,才能察觉到“冲突只是现象,没有对错”,只有在创作者真正接受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时,才能将其构建成戏剧。于是,“戏剧冲突”并不需要刻意营造,因为它时刻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再加上一些技巧,便创作出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作为一个经常以“移民”故事为题进行创作的人,林漫威也的确有着很广阔的包容心,就如同他在《汉密尔顿》中所做的那样,用非裔、拉丁裔来出演麦迪逊和杰弗逊这两位开国元勋,这一点实属罕见。

有时,我们会用“通透”这个词来描述某个人,至于这个词到底该如何解析,其实是非常抽象的,但想必,用这个词来形容林漫威,一点也不为过。也许,他“通透”的原因,在于他能把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讲得“通透”,也许,这就是人们将其比肩莎翁的原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