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到底在青岛的下水道里干了什么?
原标题:德国人到底在青岛的下水道里干了什么?
撰文〡叶克飞
青岛老城区的德国建筑群
这几天,有不少地方下起大雨,并出现水浸街的情况,大家又开始讨论中国城市的下水道,难免又会提到青岛。
关于“德吹”,最经典的段子就是青岛下水道传说,那个“油纸包着的零件”忽悠了太多人,即使辟谣这么多年,还有不少人相信。
我在青岛长大,一向迷恋青岛老城。当年德国人依托青岛依山傍海的地形,完全按照德国城市格局进行建设,奠定了老青岛的基础,当然,也包括了下水道的基础。
青岛的下水道没有传说中那么神,而且“青岛下水道德国建”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但德国人早年的排水建设确实有独到之处,而且前瞻性很强,此后的青岛城建其实也基本沿袭了德国式理念,这是事实,不容抹杀。
如今的青岛老城区,中心区域的规划和建设都由德国人完成,也是青岛的精华所在。规划中有许多亮点,并得以保存至今。但德国人占据青岛十余年,建设区域不大,只占如今青岛老城区的一部分,在如今的青岛市区里占比更小。而且,德国建设期间的下水道虽也是亮点,但大多数并未保留至今。所以,凡是说“青岛没有水浸街,全靠德国人修的下水道”一说,肯定是错的。
德占期间修建的雨水管道仅有八十公里左右,当时所使用的水泥等材料都来自德国。随着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原有排水管道大多已经历多次改造,目前的德国所建下水道仅剩不到三公里。这区区三公里,当然不能成为青岛不会水浸街的关键。
在国内大城市中,青岛确实很少有水浸街情况出现,但除了下水道建设之外,地势和地理环境也非常重要。青岛三面临海,也有河道,有着丰富的排水渠道。中国城市一遇暴雨就被淹,其实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知把水排到哪里去,但青岛恰恰不存在这个问题。更为得天独厚的是,青岛为丘陵地貌,地势起伏,排水系统沿地势而建,积水可以更快排向大海,基本无内涝风险。而且,青岛(尤其是老城区)绿化极佳,植被丰富,也能够截留大量雨水。
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人确实引领了青岛的下水道建设。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最为先进的理念当属雨污分流,也使得青岛成为中国第一个实施雨污分流的城市。即使到了今天,许多中国城市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雨污分流缓解了雨水通道的压力,减少了雨水通道被堵塞的几率。而且,雨污分流还有着环保和紧急需要的理念,一旦有需要时,雨水可以直接使用。
如今说起中国城市的下水道建设,很多专家都会说当初选错了路。但这种选择只能说是历史必然,在一切紧跟苏联老大哥的当年,下水道当然也以苏联模式为城市建设标准。然而苏联因为雨水少,下水道标准极低,直接造成了中国城市普遍的内涝风险。
青岛算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它没有使用苏联式下水道,而是偏向欧美主流模式。青岛老城区下水道空间之大,上世纪80年代的贪玩青岛孩子大多见识过,当年进防空洞和去下水道,可是两大探险体验。有人说,青岛下水道的宽大通道确实可容汽车通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青岛建设东部主干道时,就直接采取了雨污分流模式,在国内极为超前。
总体来说,青岛的下水道体系并非德国造,大部分都是绝对的青岛制造,只是由德国人开了一个好头,过分夸大没有必要。但能够避免水浸街的情况出现,还是得感谢德国人百年前就具备的先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