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平成废宅?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平成废宅?

原创 大象公会Elephantia 大象公会

美国年轻人都草食了,英国小伙都不 party 了,这个世界的青少年都怎么了?

文|柳展雄

不想恋爱、家里蹲、消费降级、依赖虚拟世界、缺乏奋斗上进心……这些「低欲望」废宅特征,构成了当代日本青少年的标准形象。

不过,年轻人越来越丧,并不是日本独有的现象。

哪怕是曾经以独立、叛逆,聚众开 Party、性生活丰富的摇滚形象著称的美国青少年,今天也越来越像平成废宅了。

从美国派到草食青年

在美国,从婴儿潮世代(战后-1960年代初出生)、X 世代(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出生)到「千禧一代」(1980、90年代出生)、Z 世代(1995-2010年出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反复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0 年代性解放运动开始后,美国青少年早早便开始了性生活。1970 年代,美国人初次性行为年龄的中位数是 19 岁,到 1990 年代初已降至 16.9 岁。

· 1997 年电影《奇异小子》

1991 年一项社会学调查显示,9 至 12 年级(即 14-18 岁)的未成年人里,有54%表示自己有性经验,有 19% 声称自己至少和四名伴侣发生过关系。

作为伴生现象,高中女生未婚先孕屡见不鲜,成为困扰教育界数十年的难题。

· 2007 年电影《朱诺》

直到世纪之交,美国中学生还在《美国派》系列电影里如狼似虎,然而仅仅十年后,情况便发生了剧变。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Tinder 等社交软件大行其道,严肃媒体和学者纷纷预测,约炮成为亚文化,年轻人滚床单将会更加频繁、随意。

· 「我简直都无心干别的了」

现实完全相反,新一代青少年明显变得性冷淡了。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珍妮·特温格调查发现,2009 年以后,有过性行为的高中男生比例为 43%,女生为 39%,高中生怀孕率下降到了峰值时期的三分之一。

新一代少男少女在 18 岁成年后,仍然大量保持单身无性状态。60 后美国人在成年后没有性伴侣的比例仅为 6.3%,90 后则高达 15.2%。

· 珍妮·特温格对这届年轻人的观察:不再那么叛逆、更宽容,同时也更丧——而且完全没准备好成年生活

对于特温格的调查,青少年并不认可。她向一群 95 后 00 后发布报告时,台下纷纷反应「怎么可能」、「 XXX 就玩得很开」。

然而,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长达八年的各年龄段私生活追踪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95 后青春期完全没有性生活的比例是 60 后 70 后同时期的 1.5 倍。

面对此等结果,费希尔不禁感叹这届年轻人不行:「我属于婴儿潮一代,在他们这年纪,我们那代人都上过多少次床了!」

教育界、宗教界和政治保守人士喜出望外,他们多年来控诉淫乱之风,呼吁青少年自爱、推迟和减少婚前性行为,如今居然梦想成真了。

· 美式青少年婚前性纯洁承诺书

然而,事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

美国青少年的性观念并未收敛,更多是安全意识增强,年轻女生害怕肉体接触的意外风险,不再像前辈年轻时一样勇于尝试。

从 1990 年代开始,美国学校发动大规模的「不做爱」宣传,放映宣讲性传播疾病生理危害的影片,介绍各种少女妈妈怀孕的悲惨故事。

· 1994 年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真爱要等待」集会,展出 20 余万份青少年的婚前性纯洁宣誓卡片

从此开始,美国孩子们的青春期遭受着患病溃烂的生殖器科普图片的震撼教育,无论发育期热血如何沸腾,都远比前几代人更能保持清醒克制。

珍妮·特温格的受访者中,就有女生表示:「性可不是那种随意的小事。你的性伴侣越多,就越有可能患上性病,越会意识到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然,年轻人也没有因此而真的彻底压抑青春,而是转向了更卫生的线上活动。

比如《女孩与性》(Girl&Sex)杂志收到的大学生读者来信:「读高中的时候,我会在手机上发我的色情自拍照,或者在 Skype 上跳脱衣舞。我想保留处女之身,但也喜欢做坏女孩的感觉。」

而且,性方面追求稳定只是冰山一角,这一届年轻人的安全意识前所未有的强,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新世代的青春不残酷

从 1950 年代开始,美国人的青春期似乎总是在瞎折腾——飙车、乱烧东西、纵酒狂欢,挥舞棒球棍乱砸邮箱,纵酒狂欢,四处发泄荷尔蒙。

这种不作不痛快的传统,在新一代青少年中大打折扣。1991 年的 9 年级学生中,男孩子打过架的比例是 1/2;但到了 2015 年,这个比例只有 1/4。

青少年不良行为监控系统的调查显示,今天校园里携带(包括刀具在内的)武器的青少年人数,只有 90 年代早期的 1/3。

传统的美国校园文化里,打架不一定是坏事。面对挑衅,该出手时就出手,捍卫尊严,是男子汉的正常表现。

· 1955 年电影《无因反叛》中的年轻人

95 后 00 后完全无法理解这种传统观念,认为肢体冲突危险且毫无意义,男生普遍怀有「我不想自己受伤,也不想看到别人受伤」的温和心态。

年轻人也越来越不爱喝酒了。酒精的危害和性病图片一样深入校园,如今青少年醉酒撒疯的照片视频也很容易传遍网络,大家都会尽可能避免遭受公开处刑。

除了美国,西方各国年轻人也普遍丧失喝酒的兴趣。

从 1998 年至今,澳大利亚年轻男性第一次喝酒的平均年龄从 14.4 岁上升至 16.1 岁;英国年轻人(16-24岁)中,有五分之一从未喝过酒。

饮酒风气的衰落,令消费场所遭受重创,英国酒吧的数量正以每年 1000 所的速度减少,夜店减少的速度更加迅猛,尤其是 2006 年前后纽约等城市涌现的年轻化夜店,十年后便已大面积关闭歇业。

不喝酒闹事、不惹是生非、不打架斗殴、私生活健康卫生……这一代仿佛从《青少年行为守则》中走出来的好孩子,令老一辈美国人发出了「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

摇滚评论家理查德·戈德斯坦曾批评道,摇滚精神已后继无人,Z 世代比婴儿潮一代人更务实,更小心翼翼。另一篇批判 Z 世代的杂志文章,则直接以《无聊的下一代:20 岁的人,40 岁的心》为标题。

另一些人则赞扬青少年的这些表现,2014 年社会学家大卫·芬克霍在《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中写道:「 Z 世代表现出他们的长辈们所不具备的美德。将来我们会意识到,今天的青少年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扭转了冲动放荡和纵欲无度的社会风气。」

后来,《华盛顿邮报》还多次发文强调这一观点,向主流纸媒读者 60 后70 后喊话:「今天的青少年比你们当年强多了。」

无论批判还是赞许,这些评价可能都忽略了美国平成世代的另一面:今天的年轻人实在是太丧了。

脸书 Ins 网飞它们不香吗

专门从事教育领域的学者,起初对未成年人的温顺化趋势感到欣慰,后来发觉不对劲:美国孩子们过于内向,焦虑、脆弱等心理疾病增加,广泛使用抗抑郁药物。

2009 年至 2017 年间,青少年患有抑郁症的比例上升了 60%。

新一代的美国年轻人,与外向开朗、大大咧咧、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参观卢浮宫大声说话的传统洋基佬形象大不相同,他们更社恐、宅家、缺乏韧性,容易感到被冒犯。

媒体把 Z 世代又称之为「雪花一代」(Snowflake generation),和中文网络说的「玻璃心」相似,指的是年轻人内心脆弱,像雪花受到一点点轻微的压力就融化掉了。

从 1970 年代,15 到 19 岁的青少年自杀率持续下降,2007 年至 2015 年突然急剧上升,男孩自杀率增长了 31%,而女孩自杀率则增长了一倍多。同一时期,美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等各项指标,大面积恶化。

· 争议不断的高分美剧《十三个原因》,涉及到校园霸凌,自杀等阴暗面,新西兰将电视剧定级为 RP18(18岁以下需有监护人陪同观看)

那么,2007 年至 2015 年发生了什么?

答案之一是社交网络兴起。Twitter 出现于 2006 年,Tumblr 出现于 2007 年,Instagram 出现于 2010 年,Snapchat 出现于 2011 年。

60 后 70 后美国人的刻板印象是:社交频繁,常常逛商业广场,看最新款的运动体育装备,晚上电影院。如果家长不许出门,孩子们会偷偷开车,溜出去兜风。

95 后 00 后美国青少年,懒得出门,主动在家当宅男宅女,暑假由 Netfilx、发短信和社交媒体组成,一整天呆在床上——「为什么要恋爱?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电视剧不好看?」

上一代美国青少年普遍跟朋友面对面作现实接触,乃至拉帮家伙终日厮混。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跟朋友联系,则往往通过 Instagrm、Snapchat、发短信。

95 后与好友哥们亲自见面的时间,相比 85 后大约每天少 1 个小时。男女约会同样减少,在 90 年代早期,近 3/4 的 10 年级学生有过跟异性的约会经历,而在 2010 年代,这个比例不到 1/2。

· 合影也可以在动森里拍

Z 世代美国人的社交生活搬到了互联网上,社交形式的变化导致了社交实质的变化,鼓励用户呈现生活中光鲜亮丽的一面,晒车、晒身材。

· 微丧当代青年懒人包

尤其是 Instagram 这样的晒图网站,如果帖子得不到点赞,会给用户带来挫折压力,37% 的青少年表示会感受到这种压力,另有 43% 承认,会因为无人点赞而在几个小时内取消帖子。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在评估各个社交平台,将 Instagram 列为对青少年影响最负面的一个。

除了网络,让美国青少年越来越平成化的,还有当代的家长和教育观念。

自由童年的终结

曾经的美国父母,普遍采取「放养」模式,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游玩空间。

美国青少年中曾经流行一种街头曲棍球(street hockey),男孩用家里自制的棍子和塑料球打球,没有头盔和护垫。当时的大人不以为意,放任不管。

如果今天有家长还是这种做法,定会遭到网友的吐槽,「不戴头盔,太危险了」「街上车来车往,孩子撞到了怎么办」「这个家长不负责任,现在这年头谁都可以当家长,真是服了」。街头曲棍球全面衰落,在一部分城市还受到明文禁止。

传说中西方的快乐教育模式,今天已经大为衰退。各阶层家长,尤其是中产家长,加大投入教育投资,被称为「直升机式育儿」,父母的监护盘旋在孩子上空,寸步不离。

· 「虎妈」蔡美儿对两个女儿采取严酷方法,反对美式自由放养,引起美国教育界五十年来最大的纷争

从 197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美国儿童的人均支出的翻了一倍,父母在教育、玩具的支出均有增加,儿童看护方面的人均支出增长尤为显著,40 年里增长约 2000%。

其次是幼儿园学费开支增加,位于高收入社区的托儿所,价格昂贵。从教学内容上,部分高档幼儿园成为一年级的预学培训场所。即便是玩耍游戏,也从漫无目的的行为,演变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全年联赛,受到大人的管束。

孩子玩街头童年游戏、游乐场玩耍、独自开车,在家长眼里都存在风险,包括孩子独自上学,都要陪护。

2009 年,只有 13% 的中学生自已走路或骑车去上学,而 50-70 后的美国人,大部分独来独往,独自上学,被家长护送非常丢人,除非家离学校太远,必须车接车送。1969 年住家近的(家庭住址离学校 1 英里范围内)初中生和高中生,89% 独自上学,而 2009 年这个比例仅为 35%。

温室里长大的新一代美国人,从小在父母的看管下学得了温顺的好脾气,远比长辈年轻时更「看重家庭价值」。

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美国父子之间的争吵行为锐减。在 2005 年,有 66% 的青少年一年中对家长大吵大闹超过三次,这个比例在 2015 年下降到 56%,离家出走的情况同样在减少。

甚至「 18 岁出门住」的美式生活方式,都已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扬弃,年轻人依赖父母的年龄稳步提升。

年轻人还野得起来吗

可想而知,「直升机式育儿」模式早已引起社会反思,如纽约专栏作家丽诺尔·斯科纳兹就发起了「自由放养运动」,让四年级的孩子单独外出,从上东区的一家百货商场,坐公交回到位于曼哈顿的家。

· 丽诺尔·斯科纳兹和她的娃

她把自己的做法写成文章发表在《纽约太阳报》,结果遭遇了两极分化的舆论反馈。

一部分读者称斯科纳兹为「全美最糟糕的母亲」,现在的社会太危险,孩子在外游荡,可能遇到犯罪分子;另一部分家长表示理解,他们回忆童年时光,自己在七、八岁时独自游玩,骑自行车,探索世界。

曾经的美国人以从小独立摸索而闻名,不怕犯错、敢吃苦头是美式青少年成长的刻板模式。中学生打工赚零花钱,尽早接触社会,更是无数介绍美国社会的书籍中着力刻画的美国特色。

1970 年代末期,只有 22% 高中生从没打过零工,第一次凭双手赚到钱、买时髦衣服或者唱片的体验往往令人终身难忘,令人早早便拥有了花自己钱和啃父母滋味大不相同的人生体验。

这种情况今天正在走向消亡,90 后打零工的比例急剧下跌,没有打工经历的高中生比例增长了一倍。

新一代美国人,牺牲打工和游玩的时间,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没有哪一代美国人曾经如此刻苦做题,白人中产阶层的儿童,从名牌幼儿园、小学升入名牌私立中学,最后升入常青藤大学,每一步不敢出差池,唯恐阶级下滑。

· 2019 年 3 月,美国最大招生舞弊案曝光,精英阶层家长通过 SAT 作弊,重金贿赂学校老师,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被美国名校录取

Z 世代的美国青少年更无法像前人那样,无忧无虑地开 party,谈恋爱。一位男生自述高中时期为什么没有性经历:「早上六点半有棒球队训练,八点十五开始上课,下午四点十五有戏剧社,六点厨房汤就烧好了,哦对了,你还要写完你的剧本,哪还有功夫做爱?」

一批学者自嘲,美式教育不放养,美国孩子不知道怎么玩了。发展心理学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写有《玩耍精神》,建议家长放松管束,不要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教导青少年如何发挥好奇心等天性,通过玩耍提升竞争力。

放养模式的一大阻力在法律层面。根据各州法案,孩子在外面出了闪失,监护人负有「疏于监管」的责任。在 20 世纪的犯罪高发期,未成年人遭到绑架诱拐时有发生,家长不放心孩子出去,严加看管。

· 1974 年,爱达华州 9 岁的女孩简被邻居贝希托尔德绑架,然后诱奸,轰动一时。另外连环杀人犯、反社会变态也在这个年代涌现,该类犯罪新闻的热度不亚于美苏冷战等国际事件,美国成年人极度担忧社会治安

到了今天,儿童遭陌生人诱拐的可能性仅为百万分之一,遭到交通等意外事故的概率也大幅度降低。

丽诺尔·斯科纳兹等人发起的「父母自由放养运动」,便试图说服大众和政府,要大胆放手,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行动。斯科纳兹在个人博客写道,有个「直升机家长」对子女过度保护,到十七岁还不允许孩子独自乘坐地铁。

2018 年 1 月,犹他州率先通过「自由放养法案」,豁免父母一定程度的责任。适龄青少年可以脱离父母,独立自主地上学放学、到附近商店购物或参与娱乐活动,这些行为在法律上不被视为监护人的「疏于看管」。

犹他州参议员菲尔莫尔声明,这部法律保护「自由放养」派家长的权益,使他们免受不公平的惩罚,并不是认定「自由放养」的先进性,只是给一个机会,能够公平竞争。

「自由放养」和「直升机育儿」进行制度竞争,比起单调的东亚模式,还是有更多元的成长选择空间——美国年轻人是否会更彻底地变成日式平成废宅,今天下定论还太早。

参考资料:

[1]《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Greg Lukianoff / Jonathan Haidt

[2]《iGen :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Jean M. Twenge

[3]《资本主义的青少年正在变成乖宝宝》经济学人

[4]《性爱降级》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平成废宅|大象公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