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曾为“粘杆处”

北京晚报

▌张克群
雍和宫在内城东北角,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在这里为他的四儿子胤禛修造了四贝勒府。15年后,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也跟着升为雍亲王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继承了皇位,这里成了龙潜之地,无人敢用。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它被改造成皇帝行宫,正式命名雍和宫。其实它的真实用途乃是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粘杆处的驻地。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为结好蒙藏上层,雍正皇帝亲自下令将雍和宫改为黄教上院,供蒙藏僧侣居住。一年后皇帝驾崩,停柩于此,因此整个建筑群重加修缮。首先将亲王定制的绿琉璃瓦顶换成黄琉璃瓦顶,又把南门前的部分向南扩展了很长一段,用以停放灵柩。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雍和宫才正式被当成喇嘛庙。
雍和宫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主要入口在南端。为表示它的不同于其他庙宇的显赫地位,这里建了三座气势恢宏的木牌坊,前两座各自坐东朝西,第三座坐北朝南。进入这座牌坊后,一条南北向甬道穿过长而空旷的绿地,直达北端并列的三座砖砌门——昭泰门。
自昭泰门向里(也就是向北),建筑极度密集。中轴线上依次为单檐歇山顶的雍和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正殿雍和宫殿、面阔七间的永佑殿以及法轮殿、万福阁,阁后还有一些附属建筑。
在这些建筑里,法轮殿内的五百罗汉山、万福阁内的白檀木大佛、照佛楼内的金丝楠木佛龛并称为雍和宫三绝。原来还有一绝,是照佛楼内价值连城的玉佛——无量寿佛,新中国成立前夕被一些佛门败类盗卖给了美国人。而玉佛头上的纯金佛冠、金伞和额头上的大毫光珠竟至今不知去向。
五百罗汉山在法轮殿宗喀巴像之后,高3.37米、宽3.45米,是用一整块紫檀木雕成的。五百个罗汉由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成,每个才10厘米高,然而各个表情十足,千姿百态,呼之欲出。山上配以小桥、宝塔、怪石等,是清代雕塑艺术中的上品。
法轮殿是雍和宫里面积最大的殿。它面阔七间,前后出抱厦,正中对着佛像的头部建攒尖方亭,上开高窗采光。其建筑形式明显受喇嘛教佛殿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万福阁,它的面阔、进深都是五间,四周加回廊,是一座二层楼阁。阁内的释迦牟尼立像是用一棵高24米的整木雕作而成。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西藏七世达赖为了感谢清政府派兵平叛而进贡的。为了防止倾翻,工匠们将木头埋入地下8米,用地上的16米雕成释迦牟尼立像。其手臂衣带等与主体均雕自这根木头,可想原来的树木何其的粗大,从西藏运到北京又是如何的艰苦。为了显示佛像的高大,环绕它的楼层有意压低了每层的层高,本来上2层楼就可以够到它的腰部了,却建了3层。这是一种很妙的对比法。
雍和宫因其殿宇体量宏伟,气魄大度,色彩绚丽,还带有几分神秘色彩,每日里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地来此一饱眼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