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⑨ | 欧阳修与晏殊

澎湃新闻
原标题:《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⑨ | 欧阳修与晏殊
江徐 十点人物志


领读 | 江徐
今晚,我们将继续为您带来郭瑞祥的《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之前,我们了解到庆历新政的始末,这场改革在宋夏之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愿景很美好,实施起来阻碍重重,一年后以失败告终。
新政失败,相关官员被外放。他们从庙堂之上去往江湖之远,会有哪些作为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富贵词人”宰相晏殊
官场载沉载浮,今日的站队决定了日后的荣辱去留。有些人选择中立,到最后同样落一个错,比如“富贵词人宰相”晏殊。
《宋仁宗与他的帝国精英》一书里写,在庆历新政中,晏殊既冷眼旁观,超然处之。但最终同样被贬,大概皇帝只是想以此为由,换一位宰相。
晏殊有神童之誉,少年成名,十四岁进士出身,因其才华与真诚,受到宋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因为聪颖勤奋,处世稳重,后来晏殊成了太子舍人,也就是宋仁宗的老师。能够成为皇子的老师,除了博学多识,必然在为人处世上有过人之处。
《清平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众臣应召前往宫殿,在门外等候议事。晏殊忘了拿笏板,仆人急匆匆将笏板送到后,晏殊暴怒,不但对其责骂,还举起笏板将仆人的门牙打断。

这让人感到诧异。雍容典雅的晏相,能够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词人,行事何至于如此鲁莽急躁?
太监将此事向殿内的刘太后禀报,她略加思索便明白了原委,叹道:“晏殊不愧是先帝看中,留给官家的相才,可真是个妙人啊!”
原来,刘太后想提拔一位她看好的官员,晏殊认为此人才能平庸,无法胜任,于是上疏进谏,表达反对意见。他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太后非但不会采纳意见,反而会找个理由将他贬谪。
于是,晏殊故意在众目睽睽下,暴打仆人,好让太后以失仪为由,将自己贬出,而不是因为抗辩太后任用非才之人。换言之,太后罚的是他的狂傲浮躁,而不是他的直言进谏。
正因为这种不失主见立场又能保全自我的玲珑剔透,晏殊才能协助宋仁宗经略天下,官至宰相。欧阳修评价他:“富贵悠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庆历七年,支持新政的朝廷要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新政废了,范仲淹再次被贬谪,大宋王朝回到往日的盛世歌舞,脉脉温情。而被外放的新政派官员们,在江湖之远各有作为,活出了他们人生中的另一种风采。
富弼被贬到青州,恰逢外地遭受洪涝灾害的民众逃难至此,他不怕麻烦,亦不惧嫌疑,以主政之权积极安排灾民。为防止传染病,富弼将灾民分散安置,指定到当地官员。这种科学安全的措施,后来成为救灾赈灾的通行办法。
富弼曾位列相辅,最令他自豪的事情却是青州救灾。因其卓越政绩,宋仁宗多次嘉奖,他都坚辞不受。
离开青州时,当地民众选择风景秀丽的城西,在那修建了一座富公亭,以此纪念富弼的勤政德行。
后来,范仲淹被调任青州,游赏富公亭,不禁睹物思人,怀念故交,为此写下诗句:“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富弼字彦国,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在范仲淹心目中,这两个人的才能不相上下。
范仲淹来青州前,曾在邓州(属河南)、杭州任职。每到一处,他都十分重视当地教育。
在邓州期间,范仲淹在城东南开辟出一块环水依绿的地方,命名为“百花洲”。在那里,他建设学堂,取名为花洲书院。书院周围,还有览秀亭等娱乐休闲场所,这又使得百花洲成为名胜之地,可谓一举两得。
这一时期,范仲淹写下千古传颂的名篇。当时,他的友人滕宗谅因涉嫌挪用公款被贬到岳州(今岳阳),在洞庭湖畔重修完岳阳楼,请范仲淹题写楼记。
范仲淹年少时,跟随继父旅居至湖南,曾横渡洞庭湖,湖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欣然答应,写下《岳阳楼记》。其中,表达爱国情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这篇《岳阳楼记》很快被送至岳州,滕宗谅请苏舜钦书写,又请当时的篆刻名家邵餗刻制匾额。滕宗谅的政绩、范仲淹的诗文、苏舜钦的书法、邵餗的篆额,可谓珠联璧合,一时被称为四绝。

欧阳修的“盗甥”事件
《宋仁宗与他的帝国精英》一书前面部分就提过,欧阳修才华横溢,但他行事放荡不羁,也曾因此与状元之名失之交臂。或许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到中年,他的德行又因男女之情受到质疑。
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一位张姓官员作为续弦,可惜,这人英年早逝,妻子带着他与前妻所生的女儿张氏,寄住在欧阳修家。
等到张氏及笄结发,欧阳修做主将她嫁给自己的远房侄子欧阳晟。
这欧阳晟也有一官半职,平日因公务繁忙,经常早出晚归,又或者根本不怎么喜欢张氏,对她有所冷落。有一天,欧阳晟回家,意外发现张氏与男仆私通,便将二人抓去见官。
大堂之上,张氏对私通之事供认不讳。在当时,这已是算一桩大新闻,不过震惊朝野的爆炸性新闻还在后头——
张氏竟然还说,自己未出嫁前,寄住欧阳修家,受到欧阳修引诱,二人勾搭成奸。
她是欧阳修妹妹名义上的女儿,称欧阳修为舅舅。两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舅舅与外甥女乱伦,为道德礼教不同。何况欧阳修是朝廷重臣,此事一出,不但影响他个人声誉,也有损朝堂颜面。

弹劾的奏章接连不断,欧阳修急忙上疏,极力为自己辩驳。而此时,再多辩解,也显得苍白无力,欲盖弥彰。
因为这桩“盗甥”事件,宋仁宗将欧阳修贬至滁州。这一遭遇让他感到身心俱惫,唯有借助美酒与山水,排遣心中万千郁闷。
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曾有一位和尚建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常常去那里游玩、饮酒,为此亭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流传千古的美文《醉翁亭记》。也正是此文,奠定了欧阳修在当时文坛的领袖地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番纵情山水的豁达之情,千年不衰。
欧阳修年少有为,行事向来自负,人到中年遭受如此打击,心中苦闷只有当事人自己明了。名声被辱,逐出朝堂,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生低谷。
在最失落的时期,寄情山水,以酒为友,写出最优美的文章,这是人生另一种补偿。
结语
今晚,我们了解到的是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支持新政的朝廷官员悉数被贬。他们处江湖之远,或积极为政,或悠游写文,在各个方面皆有建树,应了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质朴道理。
至此,这本书的共读即将结束,尾声处又将带来哪些故事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清平乐》
原标题:《《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⑨ | 欧阳修寄情山水,晏殊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