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掌控时空:倍速播放、碎片阅读和短视频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掌控时空:倍速播放、碎片阅读和短视频

原创 孙玮 复旦青年

青年副刊为《复旦青年》学术思想中心出品:共分为思纬、研论、天下、读书、专栏、同文、诗艺、灯下八个栏目,与你探讨历史、时事、艺术等话题。

屏幕上,人物身手异常敏捷,声音尖细快速,叽叽喳喳……也许你对这种现象并不陌生。现在“8倍速看剧”、“狂拉进度条”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种新的技术形式悄然而至,当我们将它理所应当地当作工具时,我们并未意识到它正极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于这一问题,复旦青年采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玮教授,以此为引子,探讨一系列新出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形式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孙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媒介文化研究

复旦青年记者 齐臻熹 采访

复旦青年记者 陈知新 编辑

倍速播放的大影响:文本内外

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变成了一种稀有物。人们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他们以为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可以获得同样的内容。尼尔·波兹曼曾说“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来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同样,倍速播放为观看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而这种新的形式实际上必然产生与原速播放不同的效果。

孙玮认为,倍速播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是影响电影文本本身。电影本身拍摄时具有自己的张弛,比如说时间的节奏,画面的安排,以及情节的快慢。倍速播放实际上是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叠加或者说打破了它原来的那种节奏感,这实际上改变了电影本身。

其次,倍速播放改变了观影者和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在电影院固定时间、固定速度的播放方式,观众出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而自己任意调整播放速度的观看方式下,人们日常生活节奏和影视作品之间嵌入衔接都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充裕程度选择是否倍速播放,怎样倍速播放。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的类型与我们观看目的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我们的速度选择。倍速播放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精读、略读之间选择的可能性,以使得视频观看以最合适的形式、长短嵌入我们的时间缝隙。

▲视频博主“速食电影”有逾8万粉丝

“碎片化”的另一面,是注重空间性的阅读方式

有种观点认为倍速播放是另一种“碎片化阅读”。他们似乎都是急速的时间齿轮下忙碌的人们获取内容的一种方式。并且有观点提出,两者可能都会带来大量输入后却只留下一片空白的后果。对此,孙玮提出不同的看法。

首先,她认为不管是碎片化阅读,还是倍速播放,都不能以“没有这种技术,没有这种选择,没有这种可能性”的过去的状态去评判现在。过去没有技术,所以做不到倍速播放;过去没有智能手机,也做不到“碎片化阅读”。这两种现象更应该被看作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可能,而不是旧有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异。

同时,孙玮认为,“碎片化阅读”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其局限性。它实际上把印刷媒介时代书本的阅读习惯作为标准去评判现在的新形式。但实际上这种评价是意义不大的。其实在印刷时代前面的阅读,也是另外一种状态。不能以原来的某一个时代的情况作为绝对的标准和唯一的永恒的东西去对比。印刷时代的那种阅读的习惯和方式并不是阅读“本应该是”的样子,套用之前和之后的情况,都是不合适的。不能说现在的这种方式比过去的方式进步了多少,或者退步了多少。手机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实际上形成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把观察的尺度放大一些,你就可以看到一切都是在变化中,然后每个时代就创造了一种技术文化的状态,它可能是有好有坏的。

孙玮认为,以前的阅读习惯更多是时间性的,而现在呈现出一种空间性的趋向。以前的阅读是线性的。一本书的连续阅读完成后才会开始阅读另一本书。而现在,阅读有多种选择与方式,比如说在同一段时间内用不同形式的媒介看各种不同的内容。关于“空间性”,一方面来说是因为它打破了原来以时间的阅读为主的方式,实现多本书在空间上的并置。另一方面,有了电子文本之后,我们读每一页的文字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每一页的阅读往往是按顺序地、线性阅读,而现在我们浏览微信文章等相对浅显易懂的文字时实际上运用了“图片式”的阅读方式。习惯于将一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拍摄”进脑中,整体性地理解。孙玮谈到,这种阅读方式就像人们对PPT上内容的接受。PPT阅读不是线性的,不是像word文档那样从头读到底,而基本上是一种整体的阅读。

对于新的观看方式,不管是倍速视频还是碎片阅读,孙玮的态度是乐观的。

她认为,大家不必一味反对“碎片化”阅读。我们要回到那个时代,回到大家不看手机的时代,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宁愿把它看成创造了一种新的状态,我们要对新的状态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认识。

新的媒介不是把以前的媒介消灭了,而是创造了另一种方式,可以通过阅读内容的性质、读这种内容的方式来选择相应的媒介。既可以通过纸质书阅读学术经典,也可以用手机浏览公众号文章获取最新的思想和趣味性内容。如果出于新奇性,就可以用倍速方式,随便看看;而对于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影视作品,就可以按其原速品味。

短视频:新时代,新表达

媒介学者施密特 的观点认为,每种新出现的媒介都会增加已有媒介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其他应用媒介的功能也重新确定。孙玮认为,倍速播放与现在流行的短视频具有共同之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短视频时长短、叙事性不强,它形成了一种新式的记录方式。这种短的视频不是要专注投入长时间的。孙玮认为以前的媒介有一个发展的规律,就是专注投入,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新的媒介加进去以后,传统的媒介方式就慢慢的会被边缘化。

现在人们常常担心新的媒介会让人们越来越浮躁,失去纸质时代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的专注。孙玮认为,这样的焦虑是没有必要的。一个新的时代有它独特的特点,这种特点无法以前一阶段的媒介来衡量。比如最早以前书写是在石头竹简上刻,一方面非常费劲,另一方面被少数人垄断。后来变成毛笔,然后是写字,电脑打字……我们这个时代不能用简单的用浮躁评判,我们远比骨刻竹简的时代更复杂。这种复杂性创造了一个新的状态,这个状态有好有坏,但是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不能用过去的时代去比较,去评判,认为它比毛笔或者印刷机的时代更为浮躁。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说过,新的一个媒介出现,它并不会消灭原来的媒介,而是各种新出现或就出现的媒介重新组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我们拥有更多可能,书法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享受,而不必作为一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别无选择的方式。

同时,短视频的便利性提供给大众表达的平台。通过视频分享生活的权利从少数人扩展到几乎所有人。孙玮对短视频评价很高。它的价值不在于它表达的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它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全人类的用这种媒介表达生活表达自己的可能。

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知识精英,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大大降低了传播时编码的难度,鼓励最普通的大众将多姿多彩的生活呈现出来。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我们用媒介来呈现世界,呈现我们人类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专业机构。

调试的信息:再造世界

有倍速就有慢速。比如说看以前家里面拍的小朋友的一些录像,有的就会慢放,反复地放,所以这种技术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其实我们时间空间都是一种感知,技术就是在调节我们的感知,让我们对自己的时间多了一份掌控的可能。孙玮认为,变速播放背后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改变——你在倍速播放的时候,实际上对于原作者的作品进行了再度的创作。特别是电影和音乐,其节奏的快慢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当我们自主地改变观影速度其实是创造另外一种观影的体验。可能由于生活时间安排,个人观影目的等等有一或偶然的因素使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速度,实际上创造一种个性化的观影。

▲视频博主在剪辑电影之余,也加上个人的解读

原来我们说媒介反映现实、呈现现实,信息呈现的快慢都由媒介来掌控,它告诉你这就是真实。新的技术增加很多可能性,让我们自己去主动的选择。按照原来的观影方式,可能一个月只能看一部电影。现在利用互联网一个月可以看10部电影,有了倍速播放以后,一个月可以看20部电影,其中有一些按原速,有一些可以倍速。增大观影量的同时,我们的经验、思维模式、审美可能都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眼界扩大,一方面这些同一时段内观看的影片也在产生“互文”,影响彼此被理解的方式。

新技术:不排斥,也不被技术控制

关于上述媒介技术,明显的特征都是“可以掌控”——个人可以利用技术一定程度地掌控时间空间。

在传统媒介中,时间是被外在确认的。现在我们作为受者,自己可以掌控时间,我们的生活整个的节奏可能都因为这种掌控而变化。以前只有阅读一种方法,从头读到底,然后知识爆炸,需要更多的知识,区分意识便变得清晰了。就有一些书是必须精读的,有一些是通读一遍,不需要每一块都去琢磨它。

孙玮认为,我们在使用技术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平衡。不要全部被技术操控,被技术带着走。也不能完全的排斥技术。人应该是自主的,一定要坚守应当坚守的东西。

技术会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观看、阅读方式塑造新的人类。数字媒介时代下成长的一代人比印刷媒介时代下成长的一代人更加熟悉“同时进行”的生活方式。多个窗口的打开,对部作品穿插观看也不会觉得晕头转向。思维训练就是如此。

孙玮认为不用担心技术会令人会无所适从。它展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图景,改变了我们原来以为是不能改变的事情,创造出一种人心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自动去适应这一个方式。

微信编辑|宋一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