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从轻视到重视的近代史

北京晚报

关注

    《走出中国近代史》

    章开沅 著

    北京出版社

    ▌洪宇

    以前有种说法,“大学学历史,毕业即失业”。在当时奉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历史确实只是很多人的爱好,并不是选择。人们或许对本国的历史多少有了解,但这种了解对于我们生活起到的意义,却在人们的心中各有不同。历史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究竟为何?这是每一个历史研究者们心中无形的疑问。在科学技术以如此变革速度的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但却付出了精神文明与道德伦理方面极为惨痛的损失。在20世纪这100年中,世界变了样,变得陌生而恐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痛惜西方长期片面追求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酿成自我中心、物欲横流与精神堕落的恶果。他曾将希望给予历史厚重的东亚文明的复兴,希望以他们的传统弥补现代人类文明的缺失。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认为,历史是人类的宝库,包含了人类活动的记忆,这种记忆不光是经验的记忆,也是人类智慧的记忆。在近期出版的《走出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章开沅先生将历史的责任与意义,与读者们诉说。在他的思想中,历史不应该是坐而论道,也不应该是深入文献中不可自拔,而是让历史积极参与进生活中。因为过去、现在、未来总是前后连续的,历史所谓的过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学家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影响现实生活。

    《走出中国近代史》并不是梳理中国近代史中的事件、人物,而是章开沅先生对于这段历史延伸出的历史情怀。中国是文明古国,不包含史前史也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相比较而言中国近代史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这段历史的特点是,由于是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进入近代,所以这100年与之前的风光不同,是在屈辱与灾难中煎熬过来的。就像章先生所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分割的,历史是一整条时间轴,而并不是一堆碎片。我们对于近代史中的屈辱感与民族自尊被践踏的那种强烈愤恨,其实来源于历史的延续,现在的我们仍处于这段历史的影响中。

    在章开沅先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支,如何从轻视到被人重视。中国古代史,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光是二十五史就足以碾压一切。而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也只有110年,在历史内容上也多有不足。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的历史多是作为清史的附庸。而民国建立后,多被重视的也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国民党党史。太平天国的历史相对来说较为重视,那也是在国民党认为洪秀全是他们的革命先驱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民间资料虽然众多,但只是作为历史杂文和新闻汇总,难有真正的学问在其中。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史难以有所作为,这门学科只是作为古代史的附庸,没有总结出更多的智慧。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意义,在逐渐发展中寻找着不同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摒弃“厚古薄今”的观念,开始重视中国近代史。在当时中国近代史的位置提到了几乎和中国古代史不相伯仲的地位。虽然当时由于官方的支持将中国近代史的地位提到了非同寻常的高度,但是在时代的局限下,中国近代史的定位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框架之下,中国近代史的很多问题难以突破,研究的重点侧重革命与爱国相关的人和事。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研究历史的过程也是延续发展的过程,虽说这段时间让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改变,但对于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专题研究还是硕果累累的。在“文革”之后,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领域,虽说有各种研究成果,但在章开沅先生看来,难道中国近代史只是研究这些内容,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中国近代史新的研究意义又是什么,我们仍缺少对这段历史、这门学科发展的深层思考。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思考,在书中章开沅先生引用了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的一句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诗中蕴含了历史非常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奥秘,历史本质上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前与后是有连贯性的,任意的抽取片段进行孤立的解读,并不能了解历史的本质。比如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目的是为了研究方便而以事件设置的时间点。但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却不是战争结束后就显现出来的,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几十年后才突出出来。所以,章开沅先生主张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走出所谓的历史框架。在清王朝覆灭后,人们以为革新了,割了辫子便与旧时代告别了。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还沿袭明、清甚至是先秦时代。而1949年之后,并不是新中国的成立,就像按钮一样,一按消除了所有旧的制度、习惯、文化、经济。实质上这种延续对于之后的各种运动和走向,仍有相当大程度的影响。对于历史的研究我们不要急于当做判官来划分好坏,而是将自己代入前人的氛围、前人的思想中去体会考究的原因和结果。这便需要历史研究者、历史爱好者们的积累,丰富自己的视野。

    章开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泰山北斗,但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中国近代史这一段历史中,他着眼于整个历史长河与现在及未来的联系。主张历史研究应当参与到现实生活中,让历史的“用”不再因为误解而被人用来谋取私利,肆意地伤害他人。就像尼采只是思考却不曾使用自己的思想,而纳粹却片面地利用了他,只有当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完整地看待他、看待自己时,才可以重新认识尼采,重新认识他思想中的价值。而这正是一种真正的“走出”过去,从而“走入”未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