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联影医疗联席总裁张强:海外订单被按下了暂停键 CT国产替换已是趋势

财联社APP

关注

原标题:联影医疗联席总裁张强:海外订单被按下了暂停键 CT国产替换已是趋势

联影医疗联席总裁张强:海外订单被按下了暂停键 CT国产替换已是趋势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我们的CT机即将向意大利等全球多个国家紧急供货。”在3月末的一场内部交流会中,国内高端医疗设备龙头企业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联影医疗”)联席总裁张强表示。

他的话引人诸多遐想。眼下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国产CT机是否也具备呼吸机的出口势头?日前,《科创板日报》记者在采访联影医疗中获悉,CT出口情况受制于交通运输等多重因素,比呼吸机复杂得多。

《科创100人》是科创板日报专注科创领袖、投资人、交易所代表、行业专家等原创深度报道,栏目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高端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节能环保领域、新能源领域等六大行业的企业,从创始人、企业、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等角度出发,记录中国科创发展的新范式,本期走进此次疫情的热门公司联影医疗。

疫情期间国内CT公司“大显身手”

在上海嘉定区北工业园区内,《科创板日报》记者见到了联影医疗的CT机生产线,其生产车间的墙壁上还挂着支援武汉的横幅——“疫情当头,做好防护,鼓足干劲,支援一线”。

联影医疗生产车间一景,墙上还挂着支援武汉的横幅。(来源:《科创板日报》记者拍摄)

“春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区的CT订单不曾断过,特别是在疫情重灾区武汉。我们有近300位工程师、服务人员、培训人员在全国各地的医院奔忙,仅在湖北一线,就有近100位员工,其中半数在武汉。”联影医疗方面表示。

在此期间,储备已久但此前未在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新科技得以大量运用。以联影“天眼CT系统”为例,过去,患者在进行CT扫描时需要医技人员从旁辅助,但在疫情期间,这种接触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的天眼技术马上用上去。”张强说,防疫期间,CT设备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转,每台设备一天要接诊200多位患者。

这对设备的稳定性、运行效率以及使用体验感都是一次公开证明。

据悉,这套天眼系统可自动识别患者的身体部位,自动完成摆位和扫描流程,避免了医患接触,也减轻了医生负担。另外,“联影云平台”、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等都已经运用,为未来分级诊疗做出了示范。

据联影医疗方面表述,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所使用的3台CT机皆为其产品,类型为128层CT,属于高端产品,还有知名三甲医院院长直接打电话向其订货。

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GE向武汉体育馆方舱医院装配了一台“诺亚1号”CT机,飞利浦在雷神山医院安装了一台“极光”CT,西门子方面则向武汉捐赠了1500万元的医疗设备(含CT、超声等)。

“疫情期间,武汉地区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医护力量,我们相信他们在使用过、感受过国产CT后,会对未来国产CT在国内医院真正的落地起到推动作用。”张强表示。

本土供应链体系已成熟

“中国ICU床位占人口比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预计此次国家对于ICU建设重视程度会胜过非典时期,对应的,CT机、DR等诊断设备将连带拉升”,中金公司研究院医药首席研究员邹明对包括《科创板日报》在内的记者表示。

张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随着分级诊疗推进,DR、16排CT和超声可能都会逐渐成为基层医院标配,此部分市场也非常可观。“国内CT厂家已经完全掌握了16排CT技术。”张强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联影医疗已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640层超高端CT,系国内唯一一家,而该领域国产CT只占6.4%的市场份额,未来替代进口的潜力较大。

而从技术层面来说,国元证券分析师胡晓慧指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CT 的技术发展逐渐放缓,目前技术最领先的CT设备也都诞生于十年前,整体没有突破性变革,这为国产设备迎头赶上提供了黄金期。

“主要原因在于CT图像的本质是形成更清晰的组织密度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改进,都不可能突破图像本质的束缚。”胡晓慧表示,一方面,这给国产设备留下了充分的追赶时间,另一方面,国产设备更优质的后期维护也成为对进口设备的有利威胁。

事实上,这点在几年前已经有所显现。2017年,有行业媒体在参观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时感叹,中国大型医疗设备研发公司展出的大型医疗设备已在数量和种类上超过了GPS。

“大型医疗设备行业正在向智能化、小型化演变。在这点上,我们有更敏捷的创新速度。”张强透露,联影医疗已在研发医疗专用芯片。

除CT整机已具备输出实力外,《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本土供应链体系也已成熟,这一点也在疫情期间得到了验证。

张强表示,联影医疗于1月20日左右组建了一支60多人组成的“抗击疫情供应链作战群”,紧急联系产业链企业协同复工。“我们复工,供应链不复工也不行,毕竟一台设备就需要几千个物料,涉及近千家供应商。”张强说。

据其透露,联影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基本都实现自主研发生产,掌握核心技术壁垒,诸多供应商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其中尤以江苏省常州市为重。

海外出口暂受阻

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时,张强说,目前联影医疗已向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数十国出口了CT机,甚至连工程师也“跟着一起出口”。

《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历史数据发现,CT出口早已是国内CT厂家的销售渠道之一。2010年前后,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CT机出口国。有了解行业人士向透露,“因为CT已是技术相对成熟的设备,国产能做到非常便宜。”

其中,尤以16排CT为主。一份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国产16排CT机的市场占有量已达1297台,基本追平进口(后者的具体数字为1362台)。

前述人士介绍说,16排CT系入门级产品,而128层、640层CT 以及3.0T MR、PET-CT等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则出口较少。“国内能做的也就那么几家。”前述人士表示。

不过,眼下很多海外订单被按下了暂停键。

受阻因素之一便是交通。“受疫情影响铁路、航运都停了,机器只能空运。”张强表示。

另据媒体报道,国内另一医学影像设备龙头企业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也曾公开表示,“现在像意大利、埃及这些国家买我们的医疗设备,我们向那些地区发送物资的时候都会有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一台普通的16排CT机重约2吨,需要6000个零部件,如果空运,其物流成本将是原来的3-4倍。

此外,国际形势不明朗也为CT出口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有专业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国际行业龙头企业西门子、GE、飞利浦等厂商一旦发动生产机器,也能很快保证供应,对中国CT物资的需求度将被削弱。

“美国毕竟是制造大国,工业机器一旦开动,可以很好保证供应。”前述专业人士表示,毕竟全球医学影像设备60%以上的市场长期为前述三家企业垄断,因此,它们在业内也被统称为GPS。

未来还是要进军国际市场

尽管当前出口受阻,张强认为,未来海外市场会比国内市场更为重要,“毕竟海外市场的体量摆在那里。”

据公开信息显示,联影医疗与美国顶尖分子影像团队合作,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全景动态PET-CT uEXPLORER探索者已经进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国内的多家顶尖医院及科研机构也已经配备。此台设备“让人类第一次能以肉眼清晰观测药物注射后在人体血管内流动、扩散、到被代谢的全过程”,对药物研发有重要作用。

“美国对这台设备如获至宝,这说明创新的力量永远是有价值的”,张强表示。

目前,联影的全线设备都已具备FDA与CE认证,随时可以准备出口。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CT机出口海外仍需补充许多配备力量,一台CT机的安装不仅需要相关零部件,更离不开安装工程师。

另有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CT安装首先要“进场”,这包括铺地坪、打洞、设备落位等基础设施工作,至少需要一天。随后才是走线、总装、测试交付。

“一般来说,一套CT安装需要2名专业的安装工程师进行4天作业。”该人士表示,而CT机也需要放置在特定温度中,对环境有一定要求。此外,后续还需售后维护。

对此,张强透露,联影医疗正在寻找海外的本土合作伙伴,进行供应链延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