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驱散心灵的阴霾

北京日报

关注

    张东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爱德华·特鲁多医生的这句话,被许多医生视为行医格言。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挺身而出,为“治愈”日夜奋战的白衣天使们令人感动;而不显人前,默默坚守的心理医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病毒,面对辛苦,面对不解,无助、焦虑、恐惧之时,正是他们的随时“安慰”,唤醒勇气,点燃希望——

    战“疫”之初,心理支援就已被确定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

    在本市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中,除了承担具体救治任务的医护人员外,还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在日夜坚守,他们就是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2月3日至3月20日,5名心理应急救援队队员先后驻守在北京佑安医院,随时为遇到心理问题的医生、患者提供帮助,及时鼓励,常常安慰,为他们驱散心灵的阴霾,重树战胜病毒的信心。

    “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和心理康复虽不是‘特效药物’,但是可以增强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免疫力’。”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杨甫德说。

    一条微信的触动

    2月7日,早上8时。张东在“佑安医院心理健康群”里发了一条微信——

    “每一个漆黑的夜里,能真正的治愈孤独、帮助我们走出低谷的人,永远都只有自己。”

    张东,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查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他作为心理应急救援队队员,首批进驻北京佑安医院,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心理支援。张东没有想到,他这条微信,触动了一位佑安医院护士的心,使她日益激增的“委屈”和“愧疚”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1月下旬,市级定点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启用,护士星星(化名),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走进病房的那一瞬间,她一点儿都不怕。但走出病房,她反而害怕了。

    这害怕之中,有愧疚,更有委屈。

    星星的宝宝只有一岁多一点儿,疫情之前,她正处于哺乳期。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意味着宝宝要立刻断奶。家里的老人心疼宝宝,甚至埋怨过星星。一开始,星星觉得自己还能扛得住,但过了一周,她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儿,只要一闲下来,夹杂着委屈的愧疚感就充斥在周围,无处躲藏。

    张东的这条微信,让星星有了倾诉的欲望。她给张东打去电话——

    “我能和您聊聊吗?”

    “随时可以。”

    张东是心理救援队的老兵。他曾经多次参加心理救援,2008年,他参与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救援。此后,昆山爆炸、马航客机失联、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突发事件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可这次,张东觉得很不同。以往的心理救援,面对的是突发灾害之后的应激反应,寻求帮助的多是患者、伤员。但这次疫情中,本市新冠肺炎患者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加之医生护士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比较到位,在佑安医院,很少有患者寻求心理支援,反而医生会多一些。这些敢于冲到一线,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困惑的并不是生离死别,往往是家庭琐事。

    星星就是这样。她告诉张东,工作上没有任何问题,完全能够胜任,“一点儿都不怕!”但面对家人,她就显得非常脆弱,“不能给孩子喂奶,更不能回家抱一抱孩子,内疚、焦虑,睡眠特别不好……”

    星星向张东倾诉着苦恼,断断续续说了半个小时。电话这边,张东安静地听着,他知道星星需要倾诉,这也是排解压力的方法。

    果然,说完心中的苦恼,星星一下子放松了。此时,张东开始说话了,“你在工作中和面对家事的时候,都表现得特别好!不过,家人也没有恶意,他们就是心疼孩子。”张东给星星出了一个主意,给宝宝写封信、拍一张有工作场景的照片,等他长大了讲给他听。

    “对呀,这是自己工作的痕迹,几年之后一定是美好的回忆。”星星觉得张东的这个办法太好了。挂断电话,她就给自己拍了一张穿着防护服的照片。在照片上,她写道:“亲爱的宝贝,妈妈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行动,暂时与你分开一段时间。这次疫情波及全中国、影响世界,妈妈作为一名护士必须参加……”文字的最后,星星还画上了一个“拳头”的小表情,寓意“加油!”这是她对宝宝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鼓励。

    早晨8时的准时推送

    2月2日,张东和同事颜峰接到出征令,第二天,他们就来到北京佑安医院,开始了为期三周的驻点心理支援。

    在医务人员驻地,张东和颜峰为医疗队员们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体检心理健康。疫情来袭,医护人员都勇敢地冲上一线,一往无前的背后,就没有一丝一毫地担心?恐惧?测试的结果,证实了张东他们的猜测,医护人员也会有心理上的困惑。

    面对未知的病毒,超负荷的工作,心理、情绪上有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张东说。

    张东想了一招儿——他决定每天早上在“心理健康群”中发送一篇“鸡汤文”,“我这‘鸡汤’不管饱,但是能调味啊。”张东说着,笑了起来。

    其实,每一碗“鸡汤”,都是张东为医护人员精心熬制的。

    “无人能想象,今年的春节居然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度过……在抗‘疫’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作为战士,我们能亲身参与战斗,是我们的荣誉;这次经历会保存在我们脑海里,成为多年后回忆人生的资本。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病魔,在春天来临之际,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2月3日早晨8时,第一碗“鸡汤”准时发出。

    “需要一个人站出来的时候,你站出来了,你就是那个有勇气的人;需要一个团队挺身而出时,这个团队出来了,这个团队就是勇于担当的团队。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行为的历练;在这次抗击疫情的经历中,让我们都成为更耀眼夺目的自己。人生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最致命的失败,只有继续前行的勇气,才是我们最宝贵之处!”

    ……

    此后,每一天早晨8时,佑安医院隔离病房参与战“疫”的医务人员都能准时品尝到“鸡汤”,这种每天准时出现的鼓励和安慰,让医护人员有一种安全感,“大家能感觉到心理医生一直都在。”一位护士说。

    早晨8时,推送“鸡汤文”。

    早晨9时,推送感人的小故事,传递正能量。

    中午12时,推送心理科普文章,教大家学会放松。

    ……

    张东和颜峰的日程很紧,除了推送文章,帮助医护人员增强“心理免疫力”。两人的电话、微信,24小时待命,随时接受医疗队员的心理咨询。

    “如果说一线的医生护士是这场‘战疫’的战士,我们就是战士们的‘心理卫生员’。”张东说。

    心理卫生员守护的不仅仅是“战士”。

    佑安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工作周期为“3+2”,即在病房里工作3周,隔离两周,然后再回家。每天下班后,医护人员都会到医院旁边的集中驻地休息。知道要接待医护人员,宾馆服务人员特别矛盾,一方面他们觉得能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非常光荣;同时又担心医护人员会携带病毒,“会不会传染给我们?”

    “普通人都会担心,都会怕。”张东也住在驻地,他给宾馆人员做培训,示范个人防护要领,“我们只要戴口罩、勤洗手就可以。我们不用穿上防护服,也不用穿上隔离衣。”几次培训之后,服务人员打消了顾虑,看到医护人员时,眼里没有恐惧,满是敬意与钦佩。

    一天,张东的手机响了,刚一接通,就传来一阵哭声。电话是佑安医院一位护士打来的,她几次请缨进隔离病房,但都没能如愿,她觉得很委屈。等护士平静下来,张东先向护士表达了敬意,然后耐心地帮助护士认识到隔离病房里是“战场”,隔离病房外同样是“战场”,日常诊疗,细心筛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疫情防控一样重要。护士想通了,回到工作岗位上,工作更加努力。

    等回龙观医院心理医生孙春云接替张东他们进驻佑安医院时,又发现了新问题。此时医护人员已经完全适应了隔离病房的工作,找心理医生咨询的更多是家庭问题。有些医护人员发愁延期开学,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人咨询夫妻聚少离多,如何相处的问题……“无论多琐碎的问题都要解决好,为医护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安心抗‘疫’。”孙春云说。

    3月20日,回龙观医院的心理医生圆满完成了为期47天的心理援助。此后,该院采取远程视频等形式继续跟进,随时为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其亲友进行心理支援。

    24小时面向全球心理支援

    “您好,心理援助热线!”

    在心理应急救援队驻守佑安医院的同时,回龙观医院还启动了“暖心行动”,一支20多人组成的心理热线接线员队伍,值守疫情专线,24小时不间断地面向全球提供心理支援。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传染力强。科学家们都在不断摸索对它的认识,更何况是普通人。疫情袭来,未知的恐惧困扰着很多人。回龙观医院的心理热线,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位老人,戴着一次性医用口罩去医院开药,他发现进医院要测体温、填表格,医务人员还都戴着N95口罩……回到家,老人越想越不放心,打来电话咨询:“我的防护级别是不是太低了?会不会感染上肺炎?”

    一位上班族刚复工,去超市购物时顺便去趟卫生间,出来就后悔了,“马桶干净吗?水龙头干净吗?我会不会被传染?”

    从外地回京后,居家隔离的小伙子,一量体温超过37℃了,慌了,“我平时一着急体温也高,但现在这种情况,我是不是感染肺炎了?”

    刚刚换了工作的护士觉得工作太累了,可为什么只有上了前线的护士才被关注,打来电话倾诉:“我又忙又累,家里怎么就没有人关心我。”

    海外的留学生也打来电话,“现在国外的疫情很严重,我该不该回国,回国后,我的学业该怎么办?”

    ……

    五花八门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回龙观医院的接线员,每人都有一本《心理援助热线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手册》。

    1月底,疫情开始快速发展,回龙观医院心理热线的来电量迅速增加。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和同事们发现,来电中,咨询新冠肺炎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北京,疫情波及全国,现在全国有60家医疗机构设有心理救援热线,肯定也是这种状况。”梁红寻思着,如何让接线员为咨询人员更好地服务?如何让接线员避免无意的失误,伤害咨询人员?和专家、督导反复商量后,他们决定编制《心理援助热线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手册》,供全国60家医疗机构的心理热线接线员参考借鉴。

    5位专家持续奋战48小时,五易其稿,针对医生、普通市民等不同人群,梳理出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认知反应等不同症状,分别明确不同的处理重点。针对患者则依据确诊前、治疗中、出院前等不同时段的心理反应,“对症下药”。

    有了“干预手册”,接线员心里更有底了。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听。”接线员王景娜声音柔和,“其实,绝大多数打来电话的人都有能力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但能力被情绪压制住了,我就是要帮助他们舒缓情绪,找回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线一直繁忙,高危来电,时有发生。高危来电,即咨询者已出现自杀倾向,一个电话,很可能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接线员冯涛就接到了一个“闪过自杀念头”的女孩儿的来电。

    女孩儿学习很好,疫情期间,她天天在家里学习,但同样在家的妹妹打乱了她的学习节奏。女孩儿只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但同样在家办公的父母怀疑她躲在房间里玩手机。“爸爸妈妈不信任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女孩上网搜索,越查越觉得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我要是得了抑郁症,就要吃药,吃药就要花钱,家里还有妹妹,我给家里增加负担了……”

    女孩儿的焦虑与日俱增,煎熬很久之后,她终于拨打了心理救援热线——

    “我在考虑从楼顶上跳下去会怎么样……”女孩儿说。

    冯涛警觉起来,她尽量放缓语速,语音轻柔,“我知道你遇到了困难。妹妹太小,父母不理解,学习压力大……生活中样样是难事。但是我们有办法解决吗?应该可以尝试。”

    女孩儿若有所思,冯涛趁热打铁,她和女孩约定,先从规律的生活开始,然后看看以前具有的能力现在还有吗?学习能力还在吗?能和父母沟通吗?有朋友可以交流吗?

    一点儿一点儿,冯涛帮女孩解开了心中的乱麻,女孩儿意识到,似乎,生活还可以继续。“谢谢,我不会再考虑自杀了!”女孩儿说。

    热线,昼夜不停,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张东、冯涛,以及同事们,日夜坚守在岗位,他们承诺,“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当处于心理困扰时,拨打电话,都能获得及时、免费的专业心理服务。”

    一通通电话,在倾诉与倾听中,在同情与理解中,焦虑的心渐渐平静,一如这疫情的阴霾,正渐渐散去。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暖心行动”

    800-810-1117          (适用中国境内使用座机免收通讯费)

    +86-010-82951332    (适用全球范围手机和座机用户)

    +86-010-62712471     (“暖心行动”疫情直通专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