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耽改剧”

钛媒体

关注

原标题: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耽改剧” 来源:创业最前线

而在刘芳看来,有的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IP改编难度很大,首先它的网络语言和网络风格特别明显,甚至很多小说里有特别恢弘奇幻的名场面,但作者笔下的天马行空,普通的特效和拍摄手法无法呈现出来,编剧首先要做一些落地工作。

另外,有的小说里情绪描写多,情节描写较少,编剧需要把情绪的内容做情节化调整。

例如有的小说里描写的“一晃几年过去”,这中间的事情小说里根本没有详细描写,而作为影视剧来说,一个情绪不可能就这么一笔带过,编剧就要把这些内容填充进去铺开来写。

还有在人设方面,小说里的主人公从头到尾可以是一个状态,但这种人设在影视剧里就会被认为没有人物弧线,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转变,这样整个戏才有张力,不过改动后就会和原著不太一样。

“所以一些小说的粉丝,抱怨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改那样改,其实很多小说不可能都像金庸的作品一样直接拿来就能用。大部分小说里有很多东西是省略的,需要编剧去填充。”刘芳介绍,还有一些内容编剧需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改编,这些都是小说和影视剧的区别。

“不是所有的耽美小说都适合改编成影视剧。”刘芳说。因为有一些小说只有情感线,或者全程都在“开车”。而适合影视化并且比较容易改编的小说,是那些在剔除掉男男之间情感线之后,情节线依然充盈且人物丰满的作品。

例如《魔道祖师》小说本身的情节线就非常丰富,它描写了江湖里人物的爱恨情仇,各个门派的势力和线索都十分详尽,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线,这样的小说就有很好的改编基础。“即便没有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成立。”

但具备充分改编基础的小说可遇不可求。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如何既消除原著粉丝的怨气,又要兼顾普通受众的内容需求,成为了编剧的“心头石”,当然这也是制作方和投资方的一大挑战。

 3、蛋糕甜而小

尽管国内耽美IP影视作品只是主流之外的一类小众文化,但资本还是不愿放过耽美背后那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实际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耽美作品于1976年左右诞生在日本,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传入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略的亚文化——从文学、漫画、广播剧和影视剧,再到现在流行的“社会主义兄弟情”真人CP从能看到耽美的身影。

这主要与耽美文化背后的大批腐女粉丝群体有关。数据显示,耽美受众多集中在18岁-25岁之间,只要抓住了这些年轻受众,就能进一步突破耽美市场。

张思琪介绍,如果特别喜欢某一部小说,她就会把相关的作品都买了。例如她将《魔道祖师》的小说、广播剧(三季)、漫画、以及与品牌联名的彩妆礼盒等通通收入囊中,甚至还和朋友们去过《魔道祖师》主题餐厅。

她每个月在这方面的消费大概有300元,包括在晋江文学城充值看小说,在喜马拉雅和猫耳FM听广播剧,以及购买其他衍生品,偶尔也会为了追线下活动一掷千金。“一入腐圈深似海,从此节操和钱财都是路人。”张思琪感慨道。

在刘芳看来,耽美作品之所以备受追捧,是因为女性受众变多,增加了对耽美文化的话语权,但耽改剧出圈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电视剧是一个商业化大众行为,而耽美只是一个小众市场。如果资本一窝蜂涌入,很可能会导致本身出口就很窄的市场变得更加拥挤,反而会影响这个圈子发展。“其实喜欢看耽改剧的人就固定这么多,每年1-2部基本就已经饱和,毕竟是一个小众蛋糕。”刘芳说。

另一方面,优秀的耽美IP早已被瓜分殆尽,目前很难再找到像《魔道祖师》这样的顶级IP,目前在悄悄选角、秘密拍摄的IP都是几年前储备的经典作品。

不过在范正元看来,虽然纯耽美的用户基数不大,但整个亚文化圈是庞大的。

未来随着耽美内容呈现方式多元化,它会将更多人拉进圈子里,比如说肖战的“颜粉”、肖战和王一博的“CP粉”等,或许会因为主演的样貌和情感线进入耽美圈。在这一过程中,耽美圈的边界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不过仍然要警惕的是,像耽改剧这种敏感度较高的题材随时面临着未知的风险。

换言之,耽美市场这块蛋糕虽然看着美味,但想要分到一块却并不容易。

注:文中张思琪、范正元、江莱均为化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