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首富黄峥说,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原标题:80后首富黄峥说,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来源:新芒daybreak
摘要: 黄峥是一个目标导向明确的人,不断优化路径实现人生大目标。后来他才领悟到,"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并从图中的罗素那里得到关于幸福的启示。文丨新芒daybreak,作者丨翟文婷
胡润又发榜。在2020全球少壮派白手起家富豪榜,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以1260亿身家位列全球第二,中国第一。
实际上,早在2018年,黄峥就是80后少壮派的首富了。但通过财富和创业的成就衡量一个人,未免不够立体。探究他的思考和智慧源泉或许更有意义。
他曾自述,从识字开始,就不停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找到实现的优化路径。所以很早就理解人生目标,甚至思考人生意义。
进入杭州最好的中学,继而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混合班,一个高校精英教育的试验班。大一时,黄峥被入选由Verifone创始人创立的一个基金会项目,很早就开始融入全球文化。
这个项目没有声名显赫,但对他影响深远。
基金会每年在全球5个地区选拔5名学生,试图发现将来能对世界做出正面改变的年轻人,并给他们提供帮助。入选后,每人得到一台电脑和全年免费上网服务,每年飞到一个成员国待上10天左右,一起生活学习。浙江大学混合班是该基金会在中国选拔学生的唯一所在。黄峥是其中之一。
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离开Google,并连续创业成功,还创办了让马云、刘强东头疼的拼多多。
但创业很多年后,追忆过往时光,黄峥觉得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努力做一名好学生这件事上浪费了过多时间。“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是他很多年后领悟到的。目标达成和感受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
罗素的《幸福之路》,帮他补上了曾经缺失的一课。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这是书名原文,征服幸福。不要被鸡汤式的书名迷惑,或让你懒得拿起。实际上从头到尾,罗素都在温和地讲述一些人生的朴素常识,甚至称不上是“道理”。只是帮助你发现自我,摆脱自我,实现自我。
这本小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式的典籍,把宝藏埋得很深,需要你手握工具,秉持耐心,冥思苦想,最后眼前一亮,“原来如此”。它是一本非常友好的教科书式的存在。
我不知道罗素在写作这本书的准确时间,1970年他就离开人世了。他对工作意义的理解如今读来仍不过时。即使是大多数没有什么意思的工作,也有极大的好处。
除了少数有主见的人,接受别人按部就班的指示也不是什么坏事,“明智地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终极产物。”
每个人应该去做有意思的工作:可以运用技能;具有建设性。建设性的工作是,完成之后还愿意去回味,并且它从来没有完的那一天,总是可以再为它做点儿什么。最能让人满足的目的是可以让人无限制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永无止境。
他说,“我应该努力地让青年人清楚地知道过去,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未来极有可能比他的过去长得多,深深地意识到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的渺小和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事实。”
把在精力充沛时用全部的理智深思熟虑出来的信念,作为在任何时候都坚持的准则。通过培养有秩序的头脑而增加的幸福感和提高的效率是令人吃惊的。有秩序的头脑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
嫉妒在这个时代起着奇特作用。是促使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之间趋于公平的主要动力。但期望通过嫉妒获得的公平是一种最糟糕的公平,因为它是在消减幸运者的快乐,而不是增加不幸者的快乐。
如果有什么他要教给青年人的东西,那就是具备一定的烦闷耐受力。
他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它的另一本质是人的机能没有被完全占用。“所有伟大的著作都有乏味的部分,所有伟大的生活都有无聊的时候。”
他还提出几个常识:
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
不要过高估计你的价值。
不要指望别人也像你一样那么看重你。
不要幻想着大多数人总是在想着怎么害你。
至于被我们早已嗤之以鼻的中庸之道,罗素以西方人的视角证明它的价值。“真理并不总是有趣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它们有趣才被人相信的。中庸之道是个好例子,它可能很乏味,但很多事都能证明它的确是真理。”
对了,活了93岁的罗素还以自我示范,他发现了生命中什么是最想要的东西,并且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逐渐减少了对自己的过分关注。渐渐地我学会了不太在乎自己和自己的缺点,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
如果我能更早,比如大学时候或者刚毕业就读到这本书,并且在此后工作中不断验证它,会更助于自我建设。
这不是说,我觉得现在不幸福,或者想要更幸福。我甚至不觉得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幸福“。
我最早对幸福的理解来自北岛。他说,没有幸福,只有平静和自由。后来无意间获知,这源自普希金的一首诗。
平静和自由的状态,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行动。
还有本小书,虽然没有罗素的深入浅出,但也是对生命和自我的探寻,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
钱穆先生早年喜欢从书中学习人生教训,尤其《曾文正公家训》和《论语》对他影响深远,1955年在自己创办的香港新亚书院时,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集结成小册,是一代国学大师留给后辈的礼物。
书中的不少章节题目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苦恼。比如,人生目的和自由;如何完成一个我;如果安放我们的心等等。这些命题应该不会随着时代转变而消逝,可能只是语境和具象发生渐变。
《中庸》有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说,此三语,为中国人教人完成一“我”之最高教训。
但是这本书我几乎是囫囵吞枣式地读完的。其中包含的理学、心学、道家、儒家的思想,并不能完全体会。读的过程中甚至想象,如果是坐在大学课堂,有一位导师讲解,身旁的人慷慨分享各自理解,大概能领悟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