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减集数、单集开价1万、大中小公司艰难问路,影视行业进入阵痛调整期

界面新闻
原标题:缩减集数、单集开价1万、大中小公司艰难问路,影视行业进入阵痛调整期

图片来源:Pexels
作者 | 夏天
“大家都很难熬啊”,《法医秦明》系列制片人郭琳媛忍不住对骨朵开门见山感慨道。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原本就处于寒冬中的影视行业,开工难、资金流减少、全体项目开发节奏被打乱,坠入严峻考验期。现在,多方变革力量汇聚,行业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规的洗礼。
《通知》三则新规中,立项需“已基本完成剧本”最为重磅,也是业内反馈中争议最大的一则。这与片方利益直接挂钩,剧本立项不过审,即剧本投入则易付诸东流,立项风险成倍增加,目前已出现片方压低编剧价格的状况。
其次,“提倡不超过40集”的集数规范,虽小有争议,但审查方用词缓和,在除去行业剧集注水顽疾的同时,也为大剧作品预留了创作空间。但在短期内,片方势必不敢轻易突破40集,据骨朵了解,有不少影视公司已经在对集数进行重新规划。

而关于制作成本报备工作方面,片方需提供成本决算配置比例、演员合同复印件,全部演员片酬不超过总成本40%,主演片酬不得超过70%,这一比例限薪令在2018年已执行,此次只是新增了提交配置比例情况报告、演员片酬合同复印件,意味着对于演员片酬审查力度仍在加大。新规虽不全新,但由于涉及影视项目多环节,已在行业引发蝴蝶效应。
而针对综艺行业的《细则》,涉及较强广度与纵深度,涵盖全题材,从主创人员选用、出镜人员言行举止,到造型舞美布设、文字语言使用等不同维度的94条标准,虽评价褒贬不一,但事实上在多数细则已在业内有所执行,只是此前并未明文示意。
2月24日,广电总局召开网上视频会议,谈及最多的关键词即是“创作”。近年影视行业调控不断,每一项都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样意指在规范创作上。只是对于新规,行业内同样有太多想要表达的声音。
立项需基本完成剧本
“片方压力陡增,压价编剧开始,以及剧本评估体系是否完善?”
“能不能1万块钱写一集剧本?”,在剧本立项新规出现之后,有影视公司找到去年刚因新作崭露头角的某一编剧团队。这远低于行业水平的价格让他们惊讶不已。业内曾豪置千万购买IP的大影视公司,在影视行业接连陷入“黑天鹅”事件后,资金捉襟见肘,给出低价的理由是,“我们活不下去了”。
剧本立项新规下,片方立项压力陡增。骨朵在《备案需“完成剧本”,将产生哪些“蝴蝶效应”?》就曾指出,这是审查方希望片方更重视剧本的表现。新规下,立项更谨慎,短期内打安全牌,片方时间与人力成本大幅增加,对编剧需求增多,对制片人项目风险把控能力要求更高,都是行业未来将发生的新变化。但在这自上而下格局变动来临之前,片方与编剧影响首当其冲。

目前的现状是,新规撞上疫情,大型公司与中小体量公司各有难处。
剧本花费在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虽然这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并非天价,“但是有很多公司在项目前期可能拿不出这个钱。”欢瑞世纪创意研发中心总经理张辉向骨朵透露。影视公司资金流动快,收益回收即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再加上有的公司遇到剧组开机,暂停拍摄但资金并未停止投入,“哪怕上一年有几个亿的收益,但是这一年手上没有钱,这完全有可能出现。现在大家都缺少现金。”
本就压力过载的片方无奈将压力转嫁至编剧。为了能尽快立项,压低编剧片酬,倾向于低价聘用年轻编剧,快马加鞭码完全剧本,编剧柳青对骨朵预测的行业现象正在发生。在目前行业不健全结构生态下,新规短期可引导行业重视编剧,但不少编剧对新规能否带来深刻改变仍持怀疑态度。当下的情况是,片方风险压力增大,普通编剧难有话语权,双方各有苦衷与无奈。
这的确是新规为行业带来的直接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同时也是疫情影响下、影视寒冬中、现金流减少,多重因素汇聚时刻下,行业正在发生的现象。除受直接影响的制片人、编剧,同为主创的导演,大多对这一则新政给出了正向反馈。长远来看,在健康常态的影视行业中,当片方具备把控剧本风向的能力及资金支持,新规对于行业而言,只是将片方的剧本费用前置,有利于项目展开,同时也有利于成片过审的几率。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影视行业创作中,涉及军事、外交、国家安全、公安等特殊题材,在项目立项之初,就有相关部门审核完整剧本的规定,相比其他题材审查更严格,市场上同样有不少作品涌现。

以军旅题材为例。“部队和军审方是很开明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军旅题材创作的导演张寒冰对骨朵透露,在创作军旅剧作品之前,主创团队会与该兵种的部队负责人紧密沟通,了解建军历史及部队最新发展理念,由此创作而来的剧集势必会稳妥。他坦言,尽管行业中出现过剧本不过审现象,但他还没有遇到过剧本被毙的状况。
“在正能量前提下,创作的人物情感和命运能打动自己、打动观众,也肯定能打动审片部门前辈们”,他强调,“这需要创作者没有杂念,很坦荡的创作。”
剧本立项过审难度有多大?目前仍是未知数。但对于认真做内容的影视公司而言,或许实际情况没有想象中棘手。
据统计,2019年12月网剧规划过审作品102部,上线过审16部。相比之下,上线过审数远低于规划过审数。这与成片审查周期有关,也不排除审查端与制作端在成片调整上浪费的精力与时长。尽管新规各方意见不一,但若将剧本审查提前,能进一步提高剧本对项目的重要性,又能有效降低成片的过审风险,未尝不能给行业带来利好。待疫情好转,影视行业若有扶持政策落地,缓解影视公司现金流压力,再来应对这一新政,或许不会像当下这般措不及防。但前提是,行业仍需扶持政策喘口气。
“平台已经身经百战,但有的项目给平台看,评价一般,可播出后效果却很好。”酷影传媒CEO王天楚提醒道,此前其团队因最高金额分账剧《绝世千金》受关注。当下,从业者们最为关心的是,立项剧本评估体系是否已经完善?审查方对于剧本的审美与能力如何?审查周期将是多长?等具体实施层面的问题。不排除在新规下,一些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被错杀。当评估体系完善,真正能起到降低成片过审风险的功效,对于这一新政,片方或许未必不欢迎。
提倡40集、成本报备限片酬
“利于遏制注水与高价片酬,总体受行业欢迎,但仍需具体细则支持。”
规范集数长度是此次骨朵与业内交流中,争议较小的部分。
“坦白说开发一个高质量的项目,超过30集都很难。 特别长的剧集对编剧和导演、演员要求太高了。”《动物管理局》制片人常松表示。骨朵在《40集时代即将到来?》报道中就曾提及,动辄七八十集的作品中,大量让观众不知所云的支线人物与剧情,就是注水带来的恶果。尽管任何新规也难免会有漏洞可钻,比如注水剧分季度播出等,但这则新规的确能对行业注水现象起着一定遏制作用。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则新规中,“提倡”不超出40集、“鼓励”30集短剧,用词相对缓和,表明有创作需求的大型长篇项目仍有可操作空间。只是准绳在前,创作端的确将更为谨慎,不敢冒然超过40集。这可能将致使单部项目投资金额降低,市场上大制作项目减少。
制片人郭琳媛近期正着手一部大型古装剧项目,原著有几百万字体量,“在一个历史背景之下,40集确实有一点难把内容讲清楚。”她赞同集数倡导,目前也在思考着如何在制片思路上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分为上下部,分季播出等。

集数规范下,片方仍有一定创作自由度。目前,业内最为关注的仍是具体处理细则。据骨朵观察,在2019年12月全国电视剧月报备案通报中,《孤城闭》《大秦帝国之天下》《猎狐》《九州斛珠夫人》等剧集集数增加,均超40集。而从12月份的备案情况来看,四十集以上的网剧也开始增多。
已经制作的超40集剧集该如何处理?超过40集的剧集是否可以选择季播?有40集以上体量创作需求的项目该何去何从?是否遵循“新人新办法,老人老规矩”?这则新规在后续将如何落地,需在执行过程中才能有定论。

在新规第三项制作成本报备工作中,全部演员片酬不超过总成本40%,主演片酬不得超过70%,受到创作端支持。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完全是新规。在2018年广电总局印发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就已经有对于片酬的强调和规划。

此次新规,新增了提交配置比例情况报告、演员片酬合同复印件环节,打击高片酬执行力度再次增加。“这两年片酬已经下来了。”常松告诉骨朵,以2亿投资的作品为例,全体演员费用为8000万,主演费用为5600万,“如今男女主人公6000万左右片酬,也能谈下很不错的组合。”
限薪令极大缓解了片方的压力。国内影视行业还未到达工业化规范,行业演员报价体系不成熟,“之前就属于演员上个戏已经6000万,我下次就需要7000万了,这么个报法。”有制片人透露。但在更为成熟的好莱坞片酬体系中,明星片酬受市场调控,若演员原处于两千万美元俱乐部,一旦有商业大片票房表现欠佳,其下一部作品片酬或难达到两千万,国内演员报价体系亟需规范。
官方为片酬配置比例提供了一个硬性可依靠的标准。尽管不排除有艺人通过股权分红等其他方式增加收益,但由近两年的行业反馈来看,限薪令的确对行业有所改观。不过现在,有片方唯一担心的是,合约细则属于商业机密,在报备过程中发生数据泄漏,该如何避免与处理?这或许需要审查方留意。
网综94条细则
“辐射范围扩大,细则内容并不新鲜,但具体如何拿捏是创作者的难题。”
“一点都不陌生。”看到《细则》后,优酷高级制作人刘栋告诉骨朵。此前他参与制作的综艺项目,均在北京广电管理下进行报备,审查方会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细则出台前几乎所有创作者都认真遵循,“只是之前没有细化到这种程度,没有明确成文推出。”
与以往条例、细则最大不同的是,这一次,从才艺表演、访谈脱口秀、真人秀到少儿亲子、文艺晚会等各类网综,从主创人员选用、出镜人员言行举止,到造型舞美布设、节目制作包装等不同维度,《细则》94条对创作者、参与者、用户观感每一环都有监管与关注。

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在制作端对于“德行”的重视程度,由艺人扩大至所有主创人员。保护人群也有所扩大,受高以翔事件影响,不止是未成年人,艺人方的保护条例也都有涉及。
新规之后,创作者需要更注重政策风向的把控。但需要注意的是,《细则》细节高度强化,甚至细化到不能在后期包装中加入屏幕贴图、音响音效强调夸大选手情绪、竞争等。这是审查方不希望创作者“恶意”放大人物冲突的表现,但实际执行中,“尺度很难拿捏,所谓的恶意,这其实很主观”,有制作人对骨朵坦言。
在节目录制中,他们常会遇到的状况是,在录制现场状况嘉宾的表现就是如此。在节目没有真正走向市场之前,反馈如何充满未知。甚至在不同情况下,审查方、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的观众对于同一画面,理解和解读也不一样。
此前有后期工作者曾对骨朵表示,在创作时会根据人物表现梳理成长线,但极容易在节目还没有完整播出就受到舆论压力指责。细则出现后,综艺创作细节该如何拿捏更是一大难题。

这也是所有与文化相关的作品,难以以具体细则去盖棺定论的根本原因。
但事实上,不容忽略的是,国内综艺节目严审一直在前。以偶像养成类节目为例。为避免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引导,“节目一直严控,条条框框就更多了。(成片)一改就改很多遍。”有制作人表示。明确审查之剑在前,细则出台则能让创作端在最初即有明确可依的规则。这一次将细则公布,同样有助于节目更加安全上线,避免成片“血本无归”现象。
“可能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并不是做不到”,刘栋坦诚道,“创作者不要把主管部门当做对立面,他其实跟我们一样希望行业蓬勃的发展”。与审查部门多年接触,他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同样热爱内容,细则能让创作者有规可依。
新规背后,他们关心什么?
“‘合规化’将成影视行业常态,行业内忧外患下期待扶持政策降临。”
税改之后,热钱退却,影视行业“黑天鹅”事件不断。“现在还呆在这个行业里的,是真正热爱,以及还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的人。”王天楚坦言,这不是第一位受访者对骨朵提及这句话。
疫情影响下,没有盼来实际可落地的扶持政策,等来的是熟悉又陌生的新规,不少影视人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状态形容当下的处境。新政频出,的确让他们感到不安。
“在规则下生存,这不是仅影视一个行业存在的现象。”有资深投资人对骨朵提醒道。相比之下,更为理性的资本则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角度。如果不是从影视行业从业者出发,而是从用户端来感知,影视作品爆款频出,网剧制作水准大幅提高,竖频剧、互动剧、短剧新品种全面开花,影视生态仍在前进。随着移动资费的降低,5G时代来临,用户将有更多时间消费在内容上。只要需求在,影视行业仍旧充满机会。
“合规化会成为常态”,这是影视投资人、明观投资执行董事王皓是近两年着手影视项目时最大的感受,他坦言,合规之前需要有“规”,“以前影视行业的问题,不仅仅是从业者质量参差不齐造成的。只是以往的规则普及、教育力度没那么全面。”
监管不是目的,监管是促使行业合规的手段。此次新规针对的剧本未完成即开拍、剧集注水、高价片酬的现象,皆是行业向前发展需要解决的顽疾。新规下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作品数量下降、资源向头部集中,越来越少以小博大的案例出现,的确是直接现象。但这一切变革的指向是,以往靠掌握IP、流量明星、主创名气等单个生产要素,就能游走在各大项目、资本中的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能适应规则,把握风向,并且能做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与影视公司。
“能否保护核心创作者,正确引导其创作方向、不让真正用心创作的从业者为难,那就是利好的。”王天楚告诉骨朵,这是她判断新规利好与否的依据。
一个行业需要长期稳定的双向发展,需要给从业者带来稳定、持续的收入,由此从业者才能专注于投身行当,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大部分受访者都承认新规指向积极。只是更为重要的是,具体如何落地,该如何切身保护片方、创作者的利益与立场,需要审查方在执行时,给出确切法则与关怀。

这也是一开始新规出现,争议声大于欢迎声的原因。
采访中,聊及新规不少业内人士的情绪,上演着一场冰与火的交织。资本置身事外眼光更为长远,能看到行业阵痛后的未来,而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们,当下正经历的“痛感”无法忽视,不免带有忧虑情绪。当下,个体微观感受与行业宏观眺望存在一定错位,这是否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阵痛,还犹未可知。但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命运和宏观发展从来不是一组矛盾体,在协助行业发展的同时,或许置身行业中的从业者同样需要一点温柔的体谅与注视。
“中国影视行业虽然盘子大了,但还是脆弱的”。此前张辉接受骨朵采访时就曾坦言。税收风暴与疫情冲击之后,影视行业如今要面临的是,为什么脆弱?如何解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规给不少影视公司和项目带来“阵痛”的同时,也希望新规能够实现其政策初衷,帮助影视行业强干固本,使行业走向更为稳固、繁荣的发展。
但在这一切真正到来之前,就如制片人常松所说,“我们终究要面对一个问题,行政要不要干预市场,文艺作品到底需不需要限制。”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