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研发护目镜防雾湿巾赠医护

广州日报

关注

原标题:研发护目镜防雾湿巾赠医护

全球首家单人份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

使用了纳米防雾涂层的起雾效果对比

南科大科研团队捐赠的防雾湿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面对新冠肺炎传播的严峻形势,防疫工作成为重中之重。相较于17年前“非典”时期简单的人工防疫方法,记者观察发现,各种科技手段的出现为防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抗疫近30天的时间里,深圳的科技人也在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防疫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用科技力量抗击疫情,让科技成果服务社会。

发布全球首家单人份病毒测试剂盒

2月10日晚,深圳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深圳市天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全球首家单人份2019新冠肺炎病毒IgM和IgG抗体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宣布获得成功。

据介绍,该试剂盒已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完成了30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血液样本的检测,初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发热7-14天病人血清/血浆样本IgM临床符合率96.6%(29/30),IgG临床符合率96.6%(29/30),同时,研究人员也正在收集更多的临床样本进行大规模验证。相关试剂盒正在申请绿色通道,申报CFDA证书。

目前新冠病毒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使用的样本采集多为上呼吸道样本(咽拭子为主),采集过程对于医护人员暴露风险极大。本次研发的化学发光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或血浆作为检测样本类型,血液样本采集便捷,一般血液样本含毒量低或者不含病毒,可以大大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同时,省去样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22分钟即可得到检验结果,操作简单,能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同时也能极大缓解当前巨大的临床诊疗压力。

南科大团队开发护目镜防雾酒精湿巾

为争分夺秒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经常长时间无法更换防护装备,护目镜上布满雾气,遮挡视线影响救治病人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线医生如何给眼镜止雾”还登上了微博热搜。为此,深圳的科研团队们也进行了研发公关。

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防雾湿巾,并送上了一线“战役战场”。记者从南科大了解到,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带领团队紧急攻关,研制出了防雾湿巾使用方法非常简便,抽取湿巾擦拭镜片表面即可,每片防雾湿巾可至少擦拭一副护目镜,效果可至少持续一天,大大节省了医护人员清洁装备的时间。

只一张湿巾,仅简单擦拭,是怎么做到防止护目镜起雾的呢?原来,起雾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水蒸气在镜片等表面遇冷液化形成了小水滴,让光线产生散射,造成视线模糊不清的情况。孙大陟团队此次研发的防雾消毒湿巾中含有特殊的安全无毒纳米材料,用其擦拭后,能在镜片等表面形成一层持久的透明亲水保护膜。这层保护膜会降低水滴表面张力,使小水滴形成水膜,大大降低光线被散射的可能性,从而消除雾气。同时,湿巾采用了75%酒精作为溶剂成分,对细菌病毒的有机结构有极强的破坏作用,使之可以有效灭活病毒、细菌等。

该产品由孙大陟和南科大首届毕业生张至共同发起创立的深圳南科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和孙大陟课题组共同紧急研发赶制。

孙大陟团队将制出的6000张(100桶)护目镜防雾酒精湿巾产品捐赠给南科大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开发出防雾纳米涂层

同样是为了解决一线医护人员的眼镜防雾需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材料所喻学锋、杨新耕、康翼鸿博士等通过紧急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医用防护面罩、护目镜等防雾功能的纳米涂层。“这种纳米厚度的涂层是利用我们自主开发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添加增稠剂等增加附着力,有效提高作用时间,在日常环境下防雾效果可持续10天。”喻学锋介绍。

为了严谨地测试产品效果,团队还将喷剂样品在深圳相关抗疫一线医院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医生使用喷剂后,可以在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连续五小时以上护目镜不起雾。

这种新型防雾涂层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特殊的分子结构,一端为亲水基团,一端为亲油基团,亲水基团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并使其表面张力降低,从而减小水在玻璃表面的接触角,使水分子还没有在透明物体表面形成细小水珠之前,就会扩散于玻璃表面,形成超薄的透明纳米膜,防止光线散射,从而起到防雾的作用。

目前,深圳先进院的长效防雾纳米涂层研究及测试工作已经完成,接收到湖北多家医院的捐赠需求,研发人员正联合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科锐技术等,搭建日产数千瓶的全自动罐装生产线,并将陆续向湖北多家医院捐赠相关产品。

“隐形手套”保护一线医护人员

在抗疫过程中,许多医护人员由于长期佩戴防护设备和使用消毒液导致面部和手部皮肤受损。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奕光博士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自己团队研发的新型创面修护及防护产品,捐赠给武汉的数家医院。

吴奕光解释,一线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额头被压破甚至起了脓疱,乳胶手套、消毒液和洗手液的反复侵蚀也使得很多医护人员双手皮肤受损,如果处理不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而且传统消毒液也没有对病菌和病毒的长期阻隔作用。吴奕光团队研发的“安普舒”系列产品,利用阳离子高分子氨基葡聚糖能在创面和皮肤上形成致密但透气的物理屏障,作为保护层阻隔病菌和病毒,且长效抗病菌。这种敷料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喷敷后如同戴上“隐形手套”,可以一洗摘除。

利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面对新冠肺炎传播的严峻形势,防疫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而大数据为防疫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很多科研单位都致力于疫情智能防控系统的开发。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孵化的外溢机构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北斗院”)研发并发布了一套疫情防控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共享等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无接触信息采集+精细化管理支撑+大数据智能防疫”三道关卡层层把控,全面掌握疫情数据,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快速摸排防疫重点人员,实现防控全过程管理。

2月6日,深圳一名公交司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因无体征异常,该司机2月3日驾驶377路公交车正常营运。确诊当日,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深圳北斗院团队第一时间基于多元公安大数据综合分析,协助公安机关在1小时内快速锁定密切接触者,为避免疫情扩散争取了宝贵时间,保障了市民人身安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