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中国灾害通史》主编袁祖亮:抗击疫灾莫忘古为今用

经济参考报

关注

原标题:《中国灾害通史》主编袁祖亮:抗击疫灾莫忘古为今用

    “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难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并在一次次抗击灾难中站立起来,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

    2020年2月18日,正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专家、《中国灾害通史》主编袁祖亮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心声。

    袁祖亮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希望更多的人重视、研究和借鉴灾害史。尤其是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今天,更要研究学习历史上战胜疫情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灾害通史》源于“非典”,对今天抗击疫情具有指导意义

    袁祖亮说,动议编纂《中国灾害通史》,源于2002年-2003年的”非典”。曾任中国秦汉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的袁祖亮带领他的学生刘继刚、贺予新、刘春雨、焦培民、张美莉、刘继宪、闵祥鹏、邱云飞、孙良玉、和付强、朱凤祥等郑州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奋战6年,于2008年9月出版发行。其间,还得到了李玉洁、张旭华、安国楼、贾玉英、任崇岳、张明服等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审阅。

    《中国灾害通史》共分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共8卷530余万字。

    《中国灾害通史》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水灾、旱灾、风灾、雹灾、冰冻灾害、蝗灾、地震、疫病等多种灾害。而其中对疫灾的部分,尤其是对历史上发生的大疫灾概况、时空分布、波及区域、危害程度及其相关规律、救灾制度、救灾措施、防灾理念等,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袁祖亮说,《中国灾害通史》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灾害通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今天我们战胜疫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隔离,自古就是抗击疫情最有效的方法

    袁祖亮说,一部人类史,也是一部疾病抗争史。从古代到现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疫情发生,有的朝代甚至连年有疫。

    瘟疫是因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历史上大面积爆发的瘟疫,主要有鼠疫、天花、流感、“非典”等。袁祖亮说,对于瘟疫,史书早有记载。早在三千年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虫”、“盅”、“疟疾”、“疾年”的记载。这说的就是瘟疫。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现存最早记载瘟疫的医书是《黄帝内经》。据该书《素问·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袁祖亮说,这些史书不仅分析了瘟疫的发生的原因,还指出了防治瘟疫的办法,认为瘟疫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正气存内’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其毒气’就是要对感染源实施隔离。”袁祖亮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政府果断作出决定,对武汉实施“封城”措施,阻隔病毒传播。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也是完全正确的举措!

    而历史上,人类在没有认知病毒、没有研制出有效药物之前,控制疫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隔离。

    资料显示,人类用隔离抗击疫情,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隔离案例,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

    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了隔离对控制瘟疫传播的重要性。早在公元2年,青州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说明当时,政府已经知道,取房舍建立隔离医院,治疗瘟疫患者。

    中国考古学家还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用于隔离麻风病人“病迁坊”。唐朝时设立的“病人坊”,就是用来隔离麻风病人。

   中国人早就会使用疫苗,来治疗天花

    袁祖亮说,研究发现,除了隔离之外,中国古代还有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医户制度等预防和治疗瘟疫的办法。

    据《封诊式》竹简中记载,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

    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宋太祖时规定,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防止瘟疫。

    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一旦发生瘟疫,医户要参加治疗。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

    “最厉害的是,古人竟然会用疫苗治疗瘟疫。”袁祖亮说,早在十六世纪的宋代,我们的祖先就会用人痘接种术治疗天花。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在抗击天花的过程中,智慧的古代医学家们尝试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并取得成功,这就是人痘接种术。实际上,这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然后使得健康人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天花侵染之目的。

    这种技术当时曾震惊世界。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俄国政府还曾派人前来学习这项技术。

    人痘接种的发明,同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一样,被称为中国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医药自古就对抗击疫情贡献最大

    袁祖亮说,2020年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这一举措也非常英明。

    他说,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先一直是用中医药治疗疫情,并涌现出了很多好方子。

    东汉末年,疫病流行,担任长沙太守的南阳人张仲景痛心疾首,特别是得知瘟疫夺走自己家族人生命之后,果断弃官从医,最终写成《伤寒杂病论》。

    流传至今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治疗瘟疫的良方,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其实,我们现在治疗流行感冒的“莲花清瘟胶囊”就是用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名方研制而成的。

    此外,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也记载了治疗、预防瘟疫的良方: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等。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也记载了治疗温疫的方剂。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记载了瘟疫的三种疗法,即“宜补,宜散,宜降”三法。

    明朝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清瘟败毒饮”。

    北宋朝廷还收集编订了《集验方》、《简要济众方》、《庆历善救方》、《圣惠方》、《四时摄生论》等方集,指导用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疫病。

    明世宗亲自研制《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并令官员向民间印发药方。

    袁祖亮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治疗和预防各种疫情的良方。因此,我们必须用好中医药,让其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应有作用,为人类造福!

    人类总能在抗击疫情中不断进步

    袁祖亮说,每一次的疫情爆发,我们都会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看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而在一次次战胜疫情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看到人类的不断进步,都会看到疫情防治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提升。

    19世纪末,全球第三次鼠疫大爆发。而在这次鼠疫疫情中,中国人率先发明并普及应用口罩这种简单的防护工具进行隔离,为各国抗击鼠疫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爆发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球数亿人感染,约4000万人丧生。但在这一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国际卫生合作机制的形成,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变革和重组,全民性的卫生教育也得到重视和普及。

    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全球大流行。而在抗击霍乱的过程中,促成了公共卫生学的建立,西方世界开创了早期的流行病学工作。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2020年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王瑞贺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经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

    袁祖亮说,我们相信,随着中国重大疫情防控举措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将快速提升,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袁祖亮简介:

    袁祖亮,男,1944年11月生,汉族,河南南阳宛城区汉冢乡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教授。曾任中国秦汉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人口史,尤其在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联合国教科文合作考察等6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5部。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曾担任河南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常委,民进河南省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省委主委,兼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当选全国政协常委等。

    现任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袁祖亮提交了建设“米字形”枢纽的提案,并得到了全国政协、发改委、铁道部等重视,推进郑渝高铁建设进程。2019年12月1日,河南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州至阜阳高速铁路正式开通,“米”字型高铁枢纽建设梦想成真。

加载中...